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這些天很多人在嘲笑西南财經大學,因為他們辭退了一個院長,金融研究院的院長。
前腳剛辭退,後腳這哥們就和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一起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哥們叫做戴布維格。
于是各種段子滿天飛,有嘲諷西南财大考核真嚴格,諾貝爾獎得主都通不過,有說西南财大真是勢利眼,你再多等一年,就可以吹了。結果煮熟的鴨子飛了。
我直接給結論,開門見山,這些說法,都是扯淡的。
我認為西南财大做的事情沒有錯。原因如下:
首先,你要弄清楚戴布維格獲獎的原因。
他在上世紀,8,90年代的研究成功是救市場就要先救銀行。
我們今天看是廢話,純粹的常識。2008年美國就這麼做的。
問題是,這是他在上世紀8,90年代的研究成果。諾貝爾獎獎勵的是這件事。
這和後來的事情有什麼關系?他在西南财經大學的任職是2010年到2021年,如果這期間的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沒有被西南财大通過學術審核,那才叫值得我們思考。
問題是,并非如此。
你噴可以,但是噴總得基于事實。
互聯網上有一種辯論技巧叫做假如不考慮事實,如何如何。
假如不考慮事實,我幹嘛要和你辯論?既然不考慮事實,我給你扣個帽子,說你是蛇精,應該被葫蘆娃斬了,辯論結束,KO。
好玩嗎?
其次,我們要理解策略與結果是兩碼事,尤其在止損問題上。
我問讀者一個問題,假如,你買了一隻股票,始終沒有漲始終沒有漲始終沒有漲,整整十年,跌跌不休。
終于,觸碰了你的止損位,你把它割了,結果第十一年,它開啟了一連串的漲停闆。
我問你,你決策錯誤了嗎?
如果你認為這個決策是錯誤的,你後悔了,我希望你一輩子都不要投資,因為你早晚會虧光的。
止損是否錯誤和它後來的表現是沒有關系的,明白嗎?
就像你扔硬币,哪怕你扔了十八次正面,第十九次扔它的時候,開出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依然是各50%,不會因為前面的結果而受到影響。
你要是連這個都不接受,就不要去賭錢,有什麼好賭的呢,都是去送錢。
止損這件事是怎麼評估的?不是根據某一次。
所謂今天你瞧他不起,明天讓你高攀不上。不是這樣的,這是寫爽文小說。
止損是說同樣的情況下,你做了一百次,總的結果如何。
可能在這一百次裡面某一次這麼止損讓你錯失了一個超級大牛股,可是另外的99次,也讓你避免了爆倉,乃至破産。
你最後要統計,這一次賺回來的,能不能抵消那99次的破産,能,還是不能?
如果算總賬,你避免的損失大于你可能獲取的利益,那就是劃算的,你止損對了,這個規則是要留下的。
投資如同行軍打仗,軍規是一次次戰争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你要是因為某次偷營成功就随便得出結論去修改軍規,那你在戰場上要不了多久就得領盒飯。
所以很多人嘲笑西南财大的這個理由,恰恰證明了你就是個典型的散戶,典型的韭菜。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自己投資總是虧錢。
你不需要思考那些複雜的問題,你放眼望去,絕大部分人的性格去投資,都注定是虧錢的。
咱們根本不需要去聊投資話題,你一張嘴,性格就被人看透了。性格又不會變,你吃瓜的時候怎麼思考問題,你投資的時候其實也是怎麼思考問題的。
換句話說,你吃瓜的時候跳不出來,你投資的時候就能跳出來了?
最後,我們要正确地理解諾貝爾獎。
科學這東西,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與工程挂鈎的,說得俗一點,就是馬上能來錢的。
另一部分則是預研性質的。
諾貝爾獎獎勵的大多數都是後者,所謂人類文明的前沿探索。
你但凡有點經濟頭腦就會明白第二與第一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我是指研發策略。
第一名是朝360個方向同時研究,他根本不清楚哪個方向是對的,前面沒有标杆,這就叫引領者困境。
第二則不然,第二的目标是明确的,第一在哪兒?你就往哪兒走,這就叫後發優勢。
後發者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是不确定性沒有了。
你不需要360度抓瞎,你的方向就是1度,方向感很強的。
站在決策論的角度你馬上就想通了,網民們抨擊的這種有些急功近利的追随者的研究模式,恰恰是決策論上對我們當下最有利的。
你不用考慮精英都錯了,網民是最具備長遠目光的,這是不可能的。
網民本來就是被挑剩下的,沒人要的,淘汰的。一群淘汰後的反而高瞻遠矚,你爽文看多了?
事實上什麼時候我們的諾獎會大面積增加?到時候未必一定是諾獎,也許獎金的名字會變成中文,但是在學術界的地位是一樣的。
什麼時候?
當我們變成第一的時候。或者說,當我們人均收入大幅度攀升的時候。
說穿了,當你沒有參考系的時候,由不得你不去探索。
捷徑沒了,你隻能360度地去大規模投入成本,去做那些預研性質的研究。
就像小公司可以挖大公司牆角,大公司隻能校招,不是他高瞻遠矚去校招,而是他根本就沒地兒挖牆角,不得不去培養。
預研的本質就是校招,諾貝爾其實就是校招狀元。
一件事不發生不是精英都傻,都比網民笨,而是因為不劃算,等劃算了,就會發生。
我知道有些人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就算了。
一代做工程,二代做金融,三代做藝術。你沒有到三代,你做不了藝術。
因為骨子裡算賬的模式是不一樣的。
一代的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挖煤掙的,二代的錢是自己憑運氣掙的,他還是比較在乎錢,能理解嗎?
他希望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能夠有回報,就像我前面給你算的止損策略的那筆賬。
算賬就說明你還是在乎錢,你在乎的不是藝術,你在乎的是怎麼通過藝術還能掙到錢。
三代不是那麼想問題的明白嗎?他就不考慮劃不劃算。
就像我們古代燒瓷器,官窯怎麼出來的?燒一百個,99個都砸掉,最後那個叫官窯。
你都不計成本了,360度大探索,總能讓你找到對的。這是三代的玩法。
說穿了不是我們短視,而是我們的家底還沒到。還沒有到大學裡随便養一群人,由着他們愛研究啥研究啥,不計結果,不計時間。
沒到那份上。
會到的,你急什麼。掙錢不容易,花錢還不容易麼?
我們這幾代人,不用操心這些事兒,掙好錢就是我們的曆史責任。
至于怎麼燒錢,後人會去做的,你負責掙錢就行了。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