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俗語。我們通常在影視劇中見到勸誡他人娶妻生子時,會用到這句話。
那麼,這句話到底出自哪裡呢?
孟子
這句話原文是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裡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我們大家都知道,乃是儒家繼孔老夫子之後的第二号人物,人稱亞聖。
然而,我們在書中卻并沒有找到“不孝有三”到底是那三條,反而是在《離婁章句下》中找到了“不孝者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離婁章句下》原文,“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财,隻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聲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這五種之中卻唯獨沒有提到無後這一條,難道是孟子弄錯了嗎?
我們看看這不孝的五條,前面三條講的是贍養父母的問題,後兩條講的是自己的過錯讓父母蒙羞,連累到父母。由此可見,或許我們所認為的無後并不是沒有子嗣的意思,而那個三應該也隻是一個虛詞而已。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變了味了呢?
東漢末年有個人叫趙岐,《十三經注疏》中的《孟子注疏》就是他作的。其中關于不孝的原文是,“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趙岐是個很厲害的人,對孟子的研究也十分深刻,他對不孝有三做了定義,然而卻與《離婁章句下》有歧義,按理來說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狀況才對。因此,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趙岐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有意而為之,故意曲解孟子的意思。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延續香火”是每個家族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人們也就逐漸将趙岐的意思發揚光大,成為了人們最大的信條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