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shì]
形聲字,甲骨文中有從目從示的“視”字,但多數還是用“見”字。金文中也僅《何尊》中有一例寫作“眡shì”。從文字的發展規律來看,“視”字的出現要晚一些。
01說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見部》視:瞻也。從見示。
段玉裁注:瞻,臨視也。視不必皆臨,則瞻與視小別矣。渾言不別也。
" 視的意思同瞻。瞻,有向上仰望,或向前靠近了看的意思。而“視”則不必靠近了看。"
《釋名·釋言語》:視,是也,察其是非也。"視與“是”同音,有察看其是非的意思。
02
文 獻 選 讀
“《詩經·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視,比照。
衛國被北狄所滅後,許穆夫人哀歎道:當初你們不贊成我的意見,如今我又不能回去。比起你們的意見,難道是我的意見不好嗎?難道我的思慮不夠長遠嗎?
“《孟子·離婁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如果把大臣看作是手足,則大臣們也把君主看作是心腹。君主如果把大臣看作是牲口,則大臣們也把君主看作是陌生人。君主如果輕蔑地把大臣視如泥土和小草一般的輕賤,則大臣也同樣仇視君主如敵寇。
03成 語 典 故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視和見的意思是有差别的。視,隻是漫不經心的看,不一定真正看到了什麼。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因為心神不在,注意力不集中,雖然看見了,就好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聽見了,也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吃在了嘴裡,但并不知道是什麼滋味。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想看而看不見,叫做“夷”,即無色。想聽而聽不見,叫做“希”,即無聲。想摸而摸不着,叫做“微”,即無形。
目不斜視
神情專注,眼睛不向兩旁偷看。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教子》:目不邪視,耳不妄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