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機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打開手機微信,父母是我們最常聯系的人。在修改備注前,父母的微信名兒叫什麼,你還記得嗎?
有人總結說,中老年人起微信名兒大約離不開這5種套路:
豁達飛揚型:如“塞上明珠”、“甯靜緻遠”、“上善若水”;
生活美滿型:如“美麗的紅玫瑰”、“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青春回憶型:如“匆匆那年”、“一米陽光”、“春天的故事”;
踏實生活型:如“土豆”、“白菜豆腐湯”、“順其自然”;
濃濃親情型:如“果果爺爺”、“親愛一家人”、“老馬與小馬”。
12355心理專家文清說,她的媽媽目前已經72歲了,但微信玩得比兒孫輩還溜,還給自己取了個微信名叫“忘憂草”。“我媽媽退休後忙着幫我帶孩子,孩子長大脫手後,她突然不知道該幹什麼了。”文清說,媽媽學會了微信後,利用它找到好多以前的同學和朋友,定期聚會,不亦樂乎。“她自己感覺又回到了社會,回到自己當年的小圈子,心态特别年輕,因此給自己起名忘憂草,暗示自己忘掉所有的憂愁。”
文清解釋說,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在起網名時,之所以差别明顯,主要是跟各自的生理狀态有關。年輕人追求新奇,因此起名字随心所欲,展現出較強的生命力;老年人的各項生理指标都在下滑,因此他們喜歡回顧人生,因此起名字時偏向有哲理的比較有深意的詞彙。有的老年人的名字叫“一顆紅心”、“紅太陽”,更是富有時代特征。而那些直接用真名的中老年人,大多比較踏實,他們不喜歡用花裡胡哨的名字,認為不利于朋友辨認。
她說,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倒是碰到不少人有“老年抑郁症”傾向,有人和老伴的關系出現問題,還有人和子女不和,導緻情緒低落,消極能量爆棚。她建議,老年朋友完全可以通過微信與同齡朋友多交流,過有品質、有質量的生活。(來源金陵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