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0 17:30:46

摘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在托物喻志、托物寄情中表達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傳統哲學思想和樸素的生态觀念。植物詩詞通過植物意象托物寓意、闡釋哲理、表達情意,成為中華民族的豐厚文化滋養。人與植物的關系,構成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内容。熱愛植物、敬畏自然,既是詩詞的意境、作者的情懷,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哲理體現。

關鍵詞:植物;植物文化;植物詩詞;人與自然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1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創作了大量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典詩詞。這些古典詩詞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傳統哲學思想和樸素生态觀念,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道德修煉、精神養成,都和身邊的植物聯系起來,使植物成為文化的符号,使植物詩詞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豐厚文化滋養。

植物詩詞以植物為意象,通過花草樹木表情達意,“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1]植物的不同生長季節、不同生長部位以及植物的榮枯、繁疏等不同生長形态,都成為詩人不同的情感寄寓,從而把人們的生活理念、價值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表現得淋漓盡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探究植物詩詞,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樹立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培育道德情操、提升審美情趣等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2

一、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3]

君子比德,樂山樂水。詩詞對景物的描寫旨在表達情感,都是有感而發,并非單純的寫景。鐘嵘在《詩品》序言稱之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毛詩序》稱“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總之,這都是對“詩言志”的闡釋,說明詩就是詩人内心情志的表達流露,是詩人感情思緒的娓娓傾訴。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無論是即事感懷還是懷古詠史,寫景是抒情的手段,抒情是寫景的目的。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通過寫景狀物尋找依托,把種種情感、心志通過現實之景、之物或想象之景、之物表現出來。這樣,作者在詩詞中表達的情意都有一定的形象依托,都是通過景象寄托情思,通過寫景狀物抒發内心情感。這一點,正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理論依據。

世間萬物皆可入詩,世間萬物也皆可成為意象。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自然景物有沙漠、雨雪、古道、長亭、落日、明月、江河、動物等等。随着代代的吟誦傳唱,不同的意象成為大緻固定的情感流露代表,例如抒發凄涼悲傷思緒和孤獨惆怅感情的凄風苦雨,表達心志忠貞、品格高尚的梅蘭竹菊,描寫遊子思歸、羁旅傷感的鴻雁以及哀怨悲切的杜鵑,不一而足。

在詩詞意象的選擇中,自然界的植物獨樹一幟,比比皆是,甚至有着較大的占比。這或許是因為從原始人群采集野果到後來馴化植物、發展農業,植物一直是人們生産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自然之物。一方面,這是源于植物對于人類獨一無二的重要性。綠色植物占據着第一生産者的主導地位,為人類提供新鮮的空氣、建築的竹木、果腹的食品、治病的良藥、賞閱的美景。植物還使空氣濕潤、氣溫降低、雨水充沛,促進生物圈中水的良性循環,保證了基本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植物就環繞在我們身邊,随手可觸,擡眼可視。無論是高山平原、丘陵沼澤,無論是江河湖海、沙漠極地,無論是熱帶、溫帶、寒帶,到處都有植物的蹤迹,它們在不同緯度地帶、地質環境、溫度濕度等條件下生長成了森林、草原、荒漠、凍原、苔原、水生等若幹植物群落或植被類型。它們以多彩的身姿和美麗的季相變化,把适應自然、與自然合拍演繹得淋漓盡緻。

植物詩詞就是以某種植物或植物的某一器官為意象,運用托物言志、比興象征、襯托聯想、虛實結合等文學表現手法,或借景抒情、情随境生,或寓情于景、移情入境,或觸景生情、物我相融,都是緣情布景、因景生情,實現從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創造,抽象地表達作者情感或作品主旨的一類詩詞。

從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到廣闊無垠的江河湖海,從赤日炎炎的沙漠到冰雪覆蓋的極地,到處都有植物的蹤迹,到處展現着生命的活力。“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4]植物詩詞不僅在數量上要比用其它自然景物作為意象的詩詞多,而且因為植物就在我們身邊,大家每時每刻也不能離開植物,所以鑒賞植物詩詞就顯得倍感親切。同時,植物還因為顔色、高低、姿态、花形等豐富的視覺形象,形成陰晴有别、四時有變、季相不同的動态變幻而襯托不同的意境,既增強了詩詞的意蘊,也增添了欣賞植物詩詞的美感聯想,從而豐富了詩詞的藝術效果。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3

濕地之美

從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詩歌總集《詩經》,到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都是以植物起興,以植物取喻,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植物的影子。例如在《詩經》收錄的305首詩中,有135首詩是以植物賦比興的,所以《論語》說學詩“多識蟲魚鳥獸草木之名”。

據台灣學者潘富俊對中國曆代詩詞總集所含植物種類數量的統計分析,南北朝徐陵編選的《玉台新詠》收錄769首詩詞,其中362首寫到了植物;《花間集》收錄500首詩詞,其中327首寫到了植物;清代吳之振編纂的《宋詩鈔》收錄16033首詩詞,其中8449首寫到了植物;顧嗣立編纂的《元詩選》收錄10071首詩詞,其中5507首寫到了植物。大家熟悉的《唐詩三百首》雖然僅收錄唐詩310首,但也有136首詩提到了植物,占全書的43.9%,算是曆代詩歌總集收錄詩文中出現植物比例最低的了。[5]

二、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6]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纭揮霍,形難為狀。”[7]人類在享受大自然的無私饋贈中進化發展,也借助山川草木、鳥獸魚蟲、風霜雨雪來表現悲歡離合的生活情感。每一種植物都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挖掘植物與文化的内在聯系,以自然闡釋文化,以植物傳承文化,是立足傳統、傳承經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

古典詩詞是勞動人民的歡歌,是對大自然的深情禮贊。遨遊在傳統文化的海洋,吸吮的是民族精神的力量。透過古聖先賢寬廣遼闊的視野,看到的是詩化的自然,享受的是自然的詩化。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4

胡楊

不管是傷春悲秋、苦悶郁結,還是悲憫時局、感歎時光流逝,詩人的多愁善感都是以植物的形态躍然紙上。比如《詩經》中的“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李煜《相見歡》中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楊萬裡《傷春》中的“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納蘭性德《采桑子》中的“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窗間伴懊侬”等等。

不管是思念情濃、歸鄉心切,還是憂國憂民、懷才不遇,都是通過植物來傾訴深情、寄托憂思,通過植物珍惜大好人生、勸勉樂觀向上。比如《詩經》中的“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馬緻遠《天淨沙》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周紫芝《鹧鸪天》中的“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帏。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别離”,李商隐《代贈二首》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賀鑄《石州慢》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王維《雜詩三首·其二》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紳《憫農二首》中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蘇轼《贈劉景文》中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等等。

不管是大自然的旖旎風光還是淳樸厚重的民風民俗,不管是生活的天倫之樂還是對當下的知足之情,也是通過清新秀麗的植物來表達恬靜優美的心境。比如《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張志和《漁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白樸《天淨沙》中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賀知章《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等等,讓人看到是立體的、真實的自然,給人身臨其境的親切和溫暖,展示的是人與植物的情誼和互愛。

不管是表達高潔情懷、理想追求、襯托人格,還是贊美生命頑強、樂觀執着、充滿生機,任何一種情意的抒寫、表達、演繹,依然是落在植物身上。比如葉紹翁《遊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辛棄疾《賀新郎》中的“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鄭燮《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王安石《梅花》中的“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回寫梅花的“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晏殊的“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王昌齡《采蓮曲》中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黃巢《不第後賦菊》中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三、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8]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與草木同歸。無論是孔子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還是孟子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無論是程頤說的“人與天地一物也”,還是朱熹說的“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儒家文化都認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 人與萬物同類同源、血肉相連,所以倡導對自然的尊敬與熱愛。這是傳統文化的生态傾向,是一種樸素的生态哲學思想。

自然萬物的生成演化,農業生産的秋收冬藏,近萬年認識和馴化植物曆史中積累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成果,使得植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精神血脈、融入思想深處,成為一種風俗、一種習慣、一種自覺。而植物詩詞情意悠悠的叙述,無疑是其中更為靓麗的一盞明燈,美得讓人窒息。

千百年來,植物早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意象、固定的文化,清晰地刻寫在文化傳承的年輪之中。這些詩詞既文采飛揚、韻律優美,展示着古人多姿多彩的藝術情懷,也意境深邃、充滿哲理,字字篇篇都閃爍着先賢洞悉世界的智慧光芒。尤其是這些詩篇自始至終把自然作為歌頌的對象,把植物作為吟詠的題材,在審美的視域下所表現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尊崇自然的理念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關愛之情更是難能可貴。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詩意總結,是對生存法則的文學提煉。在國人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生态的今天,以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眼光來賞析這些詩詞中的生态意境,有着特别重要的時代意義。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5

豌豆苗

比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韓愈《晚春》中的“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蘇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王維《桃源行》中的“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等等,是充滿生态美好的詩意畫卷。這些詩句鮮活生動,意趣盎然,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圓融無礙,體現了人對自然的認同和依附之情。

比如辛棄疾《清平樂》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杜甫《絕句二首》中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等等,以詩為畫,用筆雖簡但色彩極濃,格調清新。這些詩句贊美生命,呵護生靈,飽含着對自然界的親昵與關愛。這些詩句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畫,把自然比作生命的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人類再生樂園。

比如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中的“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鹦鹉洲》中的“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李白《蜀道難》中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辛棄疾《鹧鸪天》中的“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楊萬裡《小池》中的“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杜甫《絕句二首》中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等,将大自然真實的畫面完整地展示在眼前,給人置身其間的感覺,極具欣賞性。這些詩句表面描寫的是秀麗、雄偉的自然景象,但跳動着人與自然互動的節律,追求的是和諧與平衡。

植物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其實指的是植物是生态環境的基礎。追求好的生态、好的生活,必須首先要重視植物、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6

溪橋

安吉餘村是在浙江工作期間創立“兩山理論”的發源地。對當年餘村下決心停止石礦開采,決定靠發展生态旅遊緻富,同志給予了高度肯定,明确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産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9]從堅定不移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說,“兩山理論”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從讓一個村的百姓過上好生活的角度說,“兩山理論”源于區域内生态、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是科學的、最終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生态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斷,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态文明建設。2021年3月“兩會”期間,又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10]

所以,我們要重視植物,又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有在大的、整體的自然觀之下,植物才是多彩多姿的,詩詞才是寓意深刻的。

四、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11]

植物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壯麗瑰寶,在卷帙浩繁的典籍史冊中閃爍着璀璨奪目的光芒。人類與外界發生的關系,或是直接和植物打交道,或是利用植物、依托植物來完成,總之植物是溝通人類世界與自然界縱橫聯系的一座跨越人文與自然的橋梁。自然界中的每一種植物從它開始為人類生産、生活所用之時起,就和彼時彼地的文化相融糅,成為一個文化元素、一種文化載體,與人類文明同行。

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代同頻共振。既然古典詩詞那麼優美,植物詩詞的寓意那麼深刻,我們為什麼不嘗試填寫古典詩詞呢?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7

秋日塞罕壩

這是仿晏幾道體的《滿庭芳•植物演化史》:

宇宙無垠,地球有界,史前生命初形。紛纭評述,究創世真情。今日科學論證,氣候變、物種提升。海洋久,陸生進化,錦繡扮全程。

驕陽添雨露,光合作用,塑造新興。藻之後,新茸苔藓重重。蕨類随即跟進,增氧氣、厚了蒼穹。森林茂,種子時代,處處秀峥嵘。[12]

這首詞以植物的起源與進化為背景,從生命起源學說的論争開始,把植物經曆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以及植物對地球生命系統的貢獻和作用,濃縮在了短短95個字當中。

這是《七律•成語中的植物》:

四字成章特色明,濃縮概括意無窮。

源出典故先哲述,指代生活後世承。

草木知春節令繼,芳菲落盡葉飄零。

花紅柳綠凡間客,曉古通今智慧盈。[13]

這首七律簡述了成語的主要特征。

這是仿晏幾道體的《鹧鸪天•詠絮》:

又是一年三月三,飄搖柳絮舞升天。縱然無力随心走,可喜憑風任意安。

城郊外,水塘邊,萬絲千縷聚不單。明年春暖新芽露,灑下濃陰繪綠篇。[14]

這首詞描繪的是春天的美景。詞中沒有桃花的妖冶,沒有翠竹的清幽,但可以從飄飛的柳絮中看到湖畔柳樹的婀娜。人們在這輕柔的柳絲中,仿佛欣賞着炊煙繞柳的故園情懷,悲切着折柳惜别的滿襟淚水,享受着風舞美人腰的春光繁華。當然,最值得借鑒的是柳絮不畏環境艱辛、善于憑借外力的淡定從容,是一種充滿了堅韌、執着的生活态度。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8

這是仿蘇轼仄體的《蔔算子•桃花》:

暖日惠風吹,滿目春光醉。仙卉夭夭灼其華,燦若雲霞萃。

密密匝匝香,繁茂無枝墜。婉婉娉窈窕,旖旎绯紅荟。[15]

這首詞描寫了桃花的妖冶豔麗,嬌柔了春風春景,絢爛了初春的田野村莊。

這是仿馮延巳仄體《點绛唇•海棠依舊》:

夜賞紅花,擎燭高照東陂戀。滿堂吉願,奇樹華星渙。

色褪花白,更顯婀娜顫。春睡懶,海棠慵倦,活色生香豔。[16]

這首詞以宋代蘇轼的《海棠》入典,既高調地把蘇轼“東風袅袅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全詩嵌入詞中,又充分寫出了海棠洗盡色彩、淡雅至極反而使人深感其愈加豔麗的一生,顯示了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辯證法,也映襯了海棠花淡雅、清潔、甯靜的品性。

恩格斯曾經深情地把中國古典文學比喻為“地球上最燦爛的花朵”。古典詩詞作為古典文學中一盞明亮的文化之燈,一直燭照着中華民族熱愛自然、感恩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精神。在中華古典詩詞中,不管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還是沉浸在自然的美感中怡然自得,都是通過植物反映出當時生活的狀況和心态情意,用植物作為審美的倫理特質。

把植物與文化聯系起來不是現代人的創造,但卻需要現代人的不斷創新。植物詩詞把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融合,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不僅拓寬了我們的審美視野,也提出了在當今生态文化建設中,必須從我國樸素的生态意識和生态文化傳統等中華文明中汲取營養。(文/劉鳳彪 單位系河北省教育廳 《綠色中國》2021.5A)

好聽的描寫植物的名言詩句(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9

參考文獻:

[1][3][4][6][7][8][11][晉]陸機撰.文賦集釋[M].張少康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4,14,71,14,71,14,64.

[2]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5]潘富俊.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5.

[9].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10]張曉松,朱基钗.“這裡要加一個‘沙’字”——在内蒙古代表團談生态治理[N].光明日報,2021-03-06(1).

[12][13][14][15][16]劉鳳彪.植物文化賞析[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7:1,59,142,203,23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