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間的繁華”,去邊疆,看遠方,是無數少年心中詩意的夢。古今遠足者中,有個名字繞不過去,他就是遠方去得、絕句寫得的七絕聖手,王昌齡。
開元八年,23歲的王昌齡,揣着“仗劍行千裡,微軀敢一言”的意氣從老家太原出發,嵩山學道,邊塞留名,有進士及第的高光,也有左遷漂泊的惆怅,江甯丞、龍标尉,一生遠足不斷,絕句無一不佳,留下了他的詩和遠方。
遠方有山河壯美。王昌齡的巨筆有如廣角鏡頭、VR頭盔,讓後世随他“北登漢家陵,南望長安道”。“紅旗半卷出轅門”,一時北風驟起 ,“大漠風塵日色昏”,忽而黃沙迷人。青海、長雲、雪山,隻加一個“暗”字,“青海長雲暗雪山”就讓人頓感長雲暗淡、山海高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明月雄關,無一奇字,卻能看到古今征人、穿梭眼前。
遠方有邊關豪邁。“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幹”,王昌齡的邊塞行是去打仗的。這裡有“烽火城西百尺樓“的危急,有“黃沙百戰穿金甲”的雄壯,有“撩亂邊愁聽不盡”的羌笛,有“黃昏獨坐海風秋”的蒼涼,“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非親身不能知,“不教胡馬度陰山”“不破樓蘭終不還”非肺腑不能言,邊關戰士聲聲铿锵、勢不可擋。
遠方有鄉音離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别情”。在遠方久了少不了綿綿的思念,想象着“春日凝妝上翠樓”的愛人,“忽見陌頭楊柳色”,會不會“悔教夫婿覓封侯”。經年遠谪離索,更感歎“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烏鴉尚且可以一共天子的日光,自己卻“志士杖苦節,何日見龍顔”,感歎“孤舟未得濟,入夢在何年”。
遠方有高朋美酒。遠足的苦,有人分享,就不孤單。翻開王昌齡的朋友圈,有和他吃頓海鮮與世長辭的孟浩然,更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的李太白,看完才知道什麼是往來無白丁。大神們不為俗塵灑一物,隻為美酒動心弦。朋友的酒可以治愈、更能療傷。“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不僅“當時每酣醉,不覺行路難”,還留下了“莫道弦歌愁遠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不朽名篇。
這就是王昌齡的詩和遠方,雖然有得有失,有歡有喜,但遠方讓他胸有丘壑、不為紛繁所動,詩歌讓他内心豐裕、不為世俗所變。正是有了詩和遠方,才有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願每位我們也能像王昌齡那樣,以夢為馬、如己所願,邁開雙腿,去看看那大好河山,經經風雨,歸來還做此間少年。
-作者-
晃晃悠悠,來自吉林,打球遊泳,讀書拍娃,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