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點評: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詩佛”之稱。
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此詩描繪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甯靜幽美。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禅心與禅趣。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便以聲寫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這一動态情景與“人閑”結合起來。
花開花落,都屬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着迷戀,才能将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便是以動寫靜,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谧,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裡的幽靜與閑适。
月亮從雲層中鑽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隻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着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将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減字木蘭花·莺初解語》
(宋)蘇轼
莺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
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紅英間綠苔。
點評:
蘇轼(1037~1101),号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其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從詞中“莺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語句可以看出,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早春(或初春)。這與韓愈原詩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麼在花開花落的特征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
根據韓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轼采用了這一說,并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觸目傷懷,颠之倒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