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
【作者】:楊绛
【類别】:散文集
【出版社】: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8.06
【豆瓣評分】:9.0分
楊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绛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绛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绛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曆程。他們的足迹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生離死别……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的庇護所。
[23]事情往往是别扭的,總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緻。
[50]老人的眼睛是幹枯的,隻會心上流淚。
[67]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争,隻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67]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75]我們年輕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
[93]常言“女兒做母親,便是報娘恩”。
[112]從今以後,咱們隻有死别,不再生離。
[121]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158]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闆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單獨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
[164]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164]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165]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楊绛先生夢到自己一個人站在在荒郊野地裡,找不到鐘書先生。夢醒埋怨他一聲不響地撇下自己自顧自走了,鐘書先生沒有為夢中的他辯護,而是安慰她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人總要經曆生老病死,但突然的離别總讓人難以接受,或許拉長告别的過程能再多說幾次再見,再多見幾次面。因此,鐘書讓楊绛做了個萬裡長夢。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
楊绛說:“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别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一個沉重的夢。
一通電話,一輛大黑汽車接走鐘書先生。醫院和古驿道,三裡河寓所和客棧,現實和夢境,虛虛實實。楊绛先生利用夢境叙述現實,化作夢境看到女兒阿瑗生病住院和丈夫鐘書生病的情景。三人分居三處,楊绛奔波在父女之間往返照顧和傳遞消息。
楊绛先生用夢境記錄丈夫和女兒生病的過程和一家人最後相伴的時光。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绛回憶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的點滴溫暖。從兩個人的相濡以沫到一家三口柴米油鹽的細碎日常。兩個人散步,旅行是“探險”,三個人分享瑣瑣碎碎稱為“石子”。平平淡淡,卻無比溫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
“我們仨”就此失散了。
隻剩楊绛先生一個人思念三個人。
《我們仨》本是錢瑗在病中寫的回憶錄,但患脊椎癌病危的她隻在病床上艱難地寫完前五篇。書後面的附錄有目錄和部分草稿及書信,還有她為爸爸畫的畫像。
楊绛先生晚年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一個人帶着思念,在92歲高齡的時候寫下屬于她們三個人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重溫家人一同生活的歲月,在回憶裡和他們再相聚。《我們仨》記錄這個特殊家庭63年裡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經曆的人生風風雨雨,生活的點滴溫暖。
楊绛先生回顧與家人相處的溫暖時光,與家人天上人間離别的傷痛。悲傷之下蘊藏着一個個溫暖的往昔。
單純溫馨,充滿智慧書香的學者家庭,溫情幸福的一家人。楊绛先生在書中說“我們無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他們單純樸素,與世無求,與人無争。在生活裡各自做真實的自己,安暖相伴,卻又各自獨立。
錢鐘書和女兒暗暗反對楊绛的整潔,例如楊绛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倆認為費事,随手一搭,楊绛就重新搭整齊,誰也不要求誰改變。
兩人的早飯總是鐘書先生做的。鐘書先生自稱“拙手笨腳”,生平第一次學會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甚至是在調任毛選翻譯委員會的工作住進城去的時候,不囑咐楊绛照管阿瑗,卻囑咐阿瑗好好照管她。楊绛懷孕時,錢鐘書諄諄囑咐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隻要一個,像你的。”
女兒圓圓出生後,鐘書一個人過日子,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房東家的桌布,把台燈砸了,把門軸弄壞了,楊绛都叫他放心,不要緊,她會弄好。她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回去了。回寓所後,她也真的全都修好了。
女兒圓圓乖巧聰明,識字過目不忘,小小年紀就讀了不少書,被爺爺發現認定是“吾家讀書種子”。楊绛說阿瑗是她生平的傑作,鐘書認為的“可造之材”,爺爺心目中的“讀書種子”。但阿瑗從小體弱多病,得過指骨結核,右手食指骨節腫大,當時還無藥可治,幸運的是圓圓在卧床休養十個月後病愈了。
她上學一個月,就休學幾個月,小學六年從未上足一個學期的課。初中休學,功課由楊绛先生自己教。一九五一年秋考取貝滿女中(當時稱女十二中),一九五五年秋季中學畢業,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俄語系,她的志願是“當教師的尖兵”。畢業後留校當教師,她一輩子是教師隊伍裡的一名尖兵。一九七八年考取留學英國的獎學金。
圓圓和爸爸是“哥們”,一起玩笑,一起淘氣,一起吵鬧。會照顧媽媽,像姐姐。費心思看食譜給父母做好吃的菜。後來得了不治之症,六十歲還欠兩個多月就離開了人世。
楊绛和錢鐘書的相伴相守,是平淡生活裡藏在細節裡的愛,細水長流。和女兒阿瑗三人的相處時光,讓人心生溫暖。
楊绛說:“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隻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相聚。”
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人這一生無可避免要經曆與親人分離。離開的人永遠離開了,不複相見,留下的人隻能一遍遍重溫過往歲月留下的痕迹。一個人回憶,思念。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看着身邊最親愛的人相繼離開自己,隻剩自己一個人獨留世間,尋覓歸途。
楊绛先生把思念化成一字一句,用文字道出内心沉重的悲痛。
“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滿腔的熱淚把胸口掙裂了。隻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裡塞。”“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地跳動。每跳一跳,就牽扯着肚腸一起痛。”“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驿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這些悲傷的言語,隻有經曆過的人才會深刻體會到那種心碎的傷痛。
願我們都能好好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當下的幸福,不要等到身邊的人要離開時才追悔如果時光可以重來一次,定會如何好好珍惜。隻要一家人在一起,家人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
書中多次寫到柳樹一年四季的變化。秋風一吹,成蔭的柳葉一片片黃落,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在春風裡飄蕩,又漸漸黃落,變成光秃秃的寒柳。四季來來回回,人間沒有永遠,離開的人卻再也回不來了。
四季往複,時間流逝,生命無複。
一句“不過三裡河的家,已經不複是家,隻是我的客棧了。”讓人潸然淚下。三裡河寓所曾是楊绛先生的家,家人都離她而去了,家就沒有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世間所有的美好終抵不過時光流逝。
雖然家人都先她而去了,但曾經的那些溫存和美好的回憶會一直伴随她走過餘生。楊绛先生說:“我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願我們走過一生,暮年時回顧這一生,也能不覺虛度此生。
作者介紹:【方糖】
一個專注個人成長、自媒體幹貨和讀書分享的90後
一邊帶兩小棉襖,一邊努力提升自己
慢慢變好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文章首發于公衆号「方糖悅讀」,感謝關注[來看我]
延伸閱讀:
《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不要看見别人有光芒,就覺得自己黯淡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改變你一生的财富秘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