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村,蝸牛并不是很常見,更不是危害農業的主要害蟲,雨後在路邊見到,還會蹲下來欣賞一陣子,畢竟那背着螺紋殼慢慢爬行的模樣,實在是過于可愛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蝸牛就成為農業十大害蟲之一,可危害多種農作物,比較常見的有蔬菜作物、糧食作物及各種樹木(包括果樹)等,多雨的年份,路邊楊樹上能爬滿密密麻麻的蝸牛,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都會惡心上很長一陣子。
和蝸牛長相及危害程度頗為相似的,還有它的遠房親戚——蛞蝓,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鼻涕蟲,同為軟體動物,同為腹足綱,同樣能産生黏糊糊的液體,有時候也同時危害,“組團”危害農作物,爬行後會留下一行“腳步”,除了蝸牛為蝸牛科,蛞蝓為蛞蝓科之外,它們最大的分别,可能就是蝸牛是“有房一族”,而蛞蝓隻能做苦逼地“四處流浪”。
有人形象地形容蛞蝓——既然沒有蝸居,那就變得黏人吧!
對于危害農業的方式,蝸牛和蛞蝓又是驚人地相似,因為它們食器是相同的,都屬于齒舌類型,所謂的齒舌,就是牙齒生長在舌頭上,别看蝸牛嘴很小,如針尖一般,不用放大鏡肉眼都無法分辨,但它的舌頭上,卻驚人地布滿牙齒,數量竟有兩萬六千多顆。
更為神奇的是,蝸牛牙齒磨損鈍化後,還能再長出新的牙齒,這點對于人類來說,不用看費用高昂的牙醫,着實讓人羨慕。
因此,蝸牛被稱為“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除了蛞蝓, 應該沒有其它動物會出來反對了。
在危害農作物時,蝸牛和蛞蝓通常用舌頭舔植物葉片或果面,通過鋸齒一樣的牙齒劃傷植物表皮,将葉肉或果肉送到嘴裡進食,因此,被蝸牛和蛞蝓危害後的農作物葉片,通常都是葉脈完好,葉肉出現孔狀或網狀,果皮也是一道道非常明顯的傷痕,不僅影響植物正常光合作用,還極大影響果實商品性,為農業生産,帶來了極大困擾。
既然是農田害蟲,就要進行科學防治,但普通殺蟲劑對這兩種害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是沒有效果,有人說,無論是蝸牛還是蛞蝓,都害怕“兩灰”,即草木灰和生石灰,這兩種物質都具有極強的吸水性,蝸牛爬到上面,就會失水死亡。
但草木灰和生石灰也存在缺點,一旦受潮就會對蝸牛和蛞蝓失去效力,而且費工費時費錢,防治成本太高,如今網絡上還出現了用食鹽和糖水防治這兩種害蟲的辦法,效果怎麼樣暫且不說,筆者隻想說一句——土豪随便!
有人說,既然這些方法不好使,那蝸牛不還有天敵嗎?以蟲抑蟲難道不是最好的防治手段嗎?
這主意确實不錯,但你要知道,若是天敵有用,蝸牛或蛞蝓還會泛濫嗎?要知道,蝸牛最高産卵可達300多粒,關鍵是,每年可産卵6-7次,你說繁殖能力強不強?
孵化出的小蝸牛,根本不需父母照顧(蝸牛屬于既當爹又當媽的動物,雌雄同體),就可直接拿植物幹飯。
而蛞蝓産卵能力更強一些,每次可達400多粒,它的理念可能就是“既然沒有殼的保護,那就提高生育能力吧!”
既然天敵搞不定,那麼,防治蝸牛或蛞蝓的最有效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其實有兩種,那就是氣候影響和化學防治。
氣候影響
衆所周知,無論是蝸牛還是蛞蝓,都是怕熱怕光怕幹旱的天氣,隻有在潮濕多雨的季節,才能愉快地繁衍後代,而幹旱的年份,蝸牛和蛞蝓的危害極少,當然,南方多雨的氣候特點,也注定成為它們的生存樂園。
所以,就這兩種害蟲的危害程度來講,南方是高于北方的。
化學防治根據蝸牛或蛞蝓晝伏夜出的特性,白天盡量不施藥,待到傍晚時分進行撒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為常見的防治藥劑主要有:四聚乙醛、四聚乙醛甲萘威、殺螺胺等。
如每畝使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400-600克(嚴重發生田塊可适當加大使用量),摻混細土或麥麸進行撒施,其獨特的味道,會吸引蝸牛或蛞蝓前來,一旦身體接觸藥物,很快就會脫水而死,從而達到最有效的殺滅效果。
蝸牛發生嚴重的地區,四聚乙醛使用頻繁,同樣也會産生抗藥性,這就要求農民朋友在日常防治時,要将幾種不同的殺螺産品輪換使用,與此同時,還應以顆粒劑撒施和葉面噴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科學防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