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臾(zhuān yú)國,周時子爵小國,在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柏林鎮一帶,是《左傳》中記載的周朝“四大風姓”(任、宿、須句、颛臾)之國中最弱小的一個。颛臾國跟任國(今山東濟甯市任城區)、宿國(今山東東平縣東)、須句國(今山東東平縣以南)一樣,也要負責對太暤和濟水之神的祭祀,因地處東蒙山,因此,颛臾國還要兼帶祭祀東蒙山神的義務。東蒙山,山東繼泰山之後的第二大聖山,古代也叫蒙山或東山,因處于魯國的東部,故名。孟子曾曰:“孔子登東山(蒙山)而小魯,登太山(泰山)而小天下。”東蒙山在今山東臨沂市西北部,據說《易經》第四卦“蒙卦”即是根據蒙山而來。
颛臾國是夏商古國,曾經也一度輝煌過,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有“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妺嬉何肆,湯何殛焉?”的記述,意思是夏桀攻打蒙山,得到的又是什麼呢?妺喜是那麼的恣肆淫虐,且看商湯怎樣将夏桀誅殺。“妹喜”是應該是颛臾國人,夏桀在攻打蒙山時看到兩個美女就忘記打仗了,最後因為這兩個美女而亡國。這裡要說夏桀攻打蒙山,說明颛臾國在夏朝的勢力是不容小觑的。
颛臾國在西周時重封,為魯國附屬國,整個春秋初中期倒過得安安穩穩,到了春秋晚期,由于魯國國内政權分化,國君的權力一落千丈,卿大夫的勢力随之崛起。到了魯哀公時期,國家政權基本已掌握在“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之首的季孫氏手裡。當時費邑(今費縣一帶)是魯國季康子的私邑,季康子想要擴大地盤,便打起了附近西北部颛臾國的主意。
《論語-季氏》記載“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季康子将要攻打颛臾國。這件事是孔子的兩個學生冉有和子路報告給孔子的,因為冉有和子路當時在季氏府中任職。孔子聽了大為光火,一向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孔子怎能容忍這樣的事?況且孔子認為颛臾國是當初周王欽定的祭祀東蒙之神的國家,如今已成魯國附庸,順從魯國管轄,規規矩矩,為什麼要去攻打他呢?冉有和子路隻得如實向老師交待,其實他們也疾力反對,但身卑職微,沒有說話的權力。孔子教育他們說:“周任有言:盡自身能力去擔負職位的需要,若無法勝任這個職位,便自行辭職,沒必要賴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是君子所為。”最後孔子道出了自己的憂慮:“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這也是成語“禍起蕭牆”的來曆。
季孫氏到底有沒有攻打颛臾國,史書并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冉有和子路是沒辦法阻止季孫氏的,估計是出兵了。據後世的一些縣志記載,說是季孫氏攻打颛臾國,但沒有攻下,隻好不了了之。颛臾國最後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被齊國兼并。
據說颛臾國亡國後,東蒙之神無法祭祀,國人便以東蒙為氏,以示紀念,後來便形成蒙姓,認為戰國末年蒙氏三代秦國将領蒙骜、蒙武、蒙恬系出自颛臾後裔。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風姓之國——任國,“少康中興”的福地,先秦最長壽的方國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