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千年迷津

千年迷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4:47:53

按:本篇講若國。關于若國目前學界仍理論不清,這是因為若國(包括邔國)是一個比楚國更為古老的國家,有關文字的記載較為混亂,出土文物較少,有據可證的東西并不多。然而對若國的研究,卻是解開楚若(鄀)關系、解讀《楚居》中隐秘的史事、破解楚史若幹問題的一把鑰匙。

若水、若國

《世本》載:“鄀,允姓之國。黃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為諸侯,此其後也。”

《竹書紀年》:“帝颛顼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宮,生颛顼于若水。”

《竹書紀年輯證》引《義證》言:“《大戴禮·帝系》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産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記·五帝本紀》‘泜’作‘江’,餘同。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為諸侯。’”

以上記載可概括為: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昌意居若水,颛顼生于若水。

若水,《索隐》注:“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水經曰‘水出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南過邛都,又東北至硃提縣為盧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照此說若水在四川(蜀地),或岷江、或雅砻江一帶。然而,有學者不以為然,認為當時黃帝族系受各方面條件制約,其領地應該發展不到蜀地,并且“江水(國)”亦不在蜀,《正義》引《括地志》雲:“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裡。應劭雲古江國也。《地理志》亦雲安陽古江國也。”因此,以《山海經·海内經》為代表的岷江說,以《水經注·若水》為代表的雅砻江說,均不足憑信。

又有一說若水即為汝水,“若”“汝”古音同,如《史記·張儀列傳·索隐》:“若者,汝也。”昌意之國在今河南汝水附近,徐少華、田昌五、馬世之、陳朝霞等主張此說。

從出土文獻看,鄀,在商朝稱為“若”,出土有青銅器《若癸鼎》《亞若癸尊》《亞若癸卣》《若父己爵》《亞若父己爵》等,從若稱“亞”來看,若應是殷商“内服諸侯”。通常認為西周時期若稱鄀,并分裂成二鄀國,即上鄀、下鄀。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認為有兩鄀,即上鄀與下鄀,下鄀釋為蠚,下鄀有《下蠚雝公緘鼎》《下蠚公簠》等,而上鄀有《上鄀公敄人鐘》《上鄀公簠》等。郭沫若認為南郡之鄀為鄀本國,因此稱為上鄀。上鄀在金文中有鄀哀公、鄀晨公、鄀公敄,鄀器中的“鄀公”或為楚國縣公。據《下蠚雝公緘鼎》出于上雒,上雒即今陝西商洛市,因此下鄀即在今商密,由宜城而遷,而上鄀在商洛,後被晉所滅,成為晉邑。

陳朝霞《從近出簡文再析鄀國曆史地理》,據西周晚期有上鄀器物《上鄀公敄人鐘》、下鄀器物《下蠚雝公緘鼎》,而周恭王時期鄀國之物《士山盤》尚隻稱鄀,到周夷、厲兩王始有下鄀、上鄀之分,因此陳朝霞認為鄀國分裂為上、下鄀時間在西周中期,夷、厲兩王之前,上鄀即今河南西峽縣西十五公裡丁河古城遺址,下鄀,即古商密之地,在楚穆王四年,鄀國叛楚後,楚遷鄀于内地,即今湖北宜城東南的樂鄉,兩鄀都亡于楚。

馬世之也認為“約在西周中期,就出現了上、下鄀之分,直到春秋早期,二者還并行發展。”

郭沫若、陳朝霞等均認為下鄀即古商密之地,而對上鄀之地二人觀點不同。如果按陳朝霞所言上鄀在今丁河古城遺址,則不能解釋《楚居》“乃竊若人之犝”,即公元前1042年,酓繹封“子男之田”,屈紃居夷屯,派人偷若人小牛來祭祀。夷屯距離丁河古城遺址,兩地直線距離就達180多公裡,顯然是不可能完成“偷牛”之事的。

杜預認為:“昌意所封在鄀,鄀乃襄州樂鄉矣。”《春秋釋例·鄀》也注:“《世本》雲:‘允姓之國,昌意降居為侯也’。在襄州樂鄉縣也。按,《隋書·地理志》襄陽郡下雲:江左并置雍州,西魏改為襄州。杜佑《通典》:隋後改為襄陽,郡因之,樂鄉縣屬焉。春秋鄀國地也。”襄州,即在今湖北襄陽。

《元和郡縣志·樂鄉縣》記載:“本春秋時鄀國之城,在今縣北三十七裡,鄀國故城是也。在漢為鄀縣地,晉安帝于此置樂鄉縣,屬武甯郡。隋大業三年改屬竟陵,皇朝改屬襄州。”而據《舊唐書·樂鄉》記載:“漢鄀縣,屬南郡。晉于合城郡置樂鄉縣。武德四年,置鄀州,領樂鄉、長壽、率道、上洪四縣。貞觀元年,省上洪縣,八年,廢鄀州,以長壽屬溫州,以樂鄉、率道屬襄州。”

《太平寰宇記·廢樂鄉縣》記載:“在(襄)州南二百二十裡,舊管四鄉。本春秋鄀國地。迄今有若鄉,在若水之旁。晉隆安五年,于今城戍置樂鄉縣,屬武甯郡。後魏廢帝元年,置鄀州,貞觀八年廢鄀州,以其地改屬襄州,周顯德二年并入宜城縣,皇朝開寶五年割隸荊門軍。”

杜預為西晉人,其時樂鄉尚未設縣。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置樂鄉縣,為武甯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鐘祥市西北六十六裡樂鄉關。隋屬竟陵郡。唐屬襄州。五代周顯德二年(955年)廢。鄀國故城,在今樂鄉關北三十七裡,其位置大約在今胡集鎮政府一帶。此處有羅山遺址,位于鐘祥市胡集鎮羅山村。

2006年,武漢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和鐘祥市博物館聯合對羅山村古城遺址進行了調查考證,确定為一處保存較好的東周時期遺址,具體年代約為春秋中晚期至漢晉。經對該處考古遺存結合文獻分析,初步确定為“古鄀國、漢晉鄀縣”所在。該地位于樂鄉關東北約三十餘裡、胡集鎮東6公裡處。遺址處于落差達十餘米的崗地上,平坦如砥,面積約75萬平方米,其中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500米,文化堆積層厚約2.2米。采集的陶片為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弦紋、繩紋,器形有鬲、豆、罐、盆、甕及筒瓦、闆瓦等。

經考古專家現場勘查,在遺址旁尚有一條漸次淤塞的古河道沿其東側向南折向西蜿蜒流過,與《水經注》中所載“古鄀國、楚鄀縣”地望完全相合。據《水經注》所載漢水迳故鄀城南,結合衛星地圖所示古河道痕迹,可知今胡集鎮轉鬥社區一帶,還是一片汪洋。羅山遺址在春秋戰國之時東側緊臨漢水,處于蠻水(鄢水)南面,北部以蠻水為界與鄢邑相望。

鐘祥羅山遺址的發現,較好地解決了楚穆王(公元前625年~公元前614年在位)四年,将“商密之鄀”由淅川遷來此地置為楚鄀邑的問題。

羅山遺址距離夷屯不遠,看上去似乎能自圓楚人偷牛的路徑問題,因為楚人顯然不會到“商密之鄀”去偷牛,據考證商密位于今河南淅川縣寺灣鎮故城村(今史家料村),兩地直線距離就達170多公裡,路途之遙,那既不現實,更不可能。然而羅山遺址被斷代為東周時期(春秋中晚期,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7年),偷牛之事發生在西周初年,時間跨度将近四個多世紀,即是說楚人偷牛時,若人尚未遷于鄀(羅山遺址),因此這也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問題又來了,公元前1042年楚人偷牛的“若國”在哪裡呢?我認為《楚居》中所記的“若人之犝”之若、“若敖酓義”之若,為同一“若”,其與“羅山遺址之鄀”非一地,且“羅山遺址之鄀”從來就不是“鄀郢”。“若人”之若、“若敖酓義”之若、以及“堵敖之若郢”之若,應另有所指。

尋找若國的方向再次把我們引向夷屯的北方,因為夷屯之西(今南漳一帶)為盧戎國,夷屯之南(鄢西南)為古羅國(公元前699年楚國屈瑕伐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左傳》)”),邔國的治所在今襄城區歐廟鎮一帶,老河口市一帶為古陰國,這樣我們大緻可以劃個區域,若國當在荊山北麓,漢水以南,即今南漳、保康、谷城、襄陽這四地的連線範圍之内。

前文講過“昌意降居若水”,“颛顼生于若水”,若國因若水而來,那麼若水在哪裡呢?答案是在襄陽,襄水即是若水。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1

甲骨文“若”字,為象形字,象一個女人跪着,上面中間象頭發,兩邊兩隻手在梳理頭發,表示“順”。“若”訓作“順”古書常見。

《康熙字典》:若,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釋名》:若,順也。

《說文》:順,理也。從頁從川,會意。川流也。凡訓诂家曰從,順也。從頁川,頁,頭也。人自頂以至于踵,順之至也。川之流,順之至也,故字從頁川會意。《廣雅》:順,從也。《釋名》:順,循也,循其理也。又《增韻》:不逆也。《注》:順,言流澤也。

若水即順水、從水。從是若水的屬性,從即傍流,所從者當即漢水。若水是一條順沿漢水而流的水系。因此,若水之名不源于山之名,與山無關聯性。在荊山北麓唯有襄水與之匹配。

據史料記載,襄水源于襄陽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處(今襄城區尹集鄉鳳凰村太山廟),有數孔泉眼,終年湧水不斷,北流至王家灣折轉向東;大緻在今環城南路與卧龍南路的交彙處,并于此處開始順從漢水東流,環經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鄭家山,繞岘首山向南流,于觀音閣旁注入漢水。長約14公裡,面積30平方公裡。

《水經注·沔水》載:“沔水又東,和檀溪水。水出縣西柳子山下,為東鴨湖,……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又北,徑檀溪,謂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裡餘,北流注于沔。一水東南出……,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光緒年間的《襄陽縣志·山川》也載:“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諸山之水,皆歸渠入漢。”

襄陽因襄水而得名,今謂之南渠,好端端地一個名字給弄折了,實屬可惜,因為這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河流。

颛顼故裡——襄陽

《世本》載:“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颛顼。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

《大戴禮記·帝系》:“黃帝産昌意,昌意産高陽,是為帝颛顼。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産颛顼。”

《山海經校注·海内經》:“郭(郭璞)引世本作濁山氏,蜀,古字通濁,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曰阿女者,《初學記》九卷引帝王世紀雲:‘顓頊母曰景(昌)僕,蜀山氏女,謂之女樞。’是也。”

《史記·五帝本紀》:“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颛顼也。”

綜上所述,帝颛顼的母親本濁山氏,因古字“濁”通“蜀”,被後人寫作蜀山氏。

颛顼生于若水,其母親濁山氏娘家應離若水不遠,或許就在附近,我很懷疑若水環繞的這座山就是濁山。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2

我們來看“蜀”字。

《說文》:蜀,葵中蠶(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蜀,蒸在桑野。”《爾雅·釋山》:獨者,蜀也。《疏》:山之孤獨者名蜀。

蜀山因被漢、若二水環繞,故從水旁,寫作濁山。從衛星地圖上看,它不僅是一座獨立的山,而且從山水形态上極象漢字“蜀”字。因此,我認為若水上偎蜀山,下從漢水,濁(蜀)字是符合襄陽地理形态的象形文字。

在四川稱“蜀”之前,蜀字早已被蜀山氏所用。“若”和“蜀”字是古人用智慧創造出的象形文字,若水與蜀山是上古文明的存在和象征,遺憾的是在漫長的進程中,古老的曆史被錯訛。

《水經注·泸水》雲:“泸水,出黎州所西徼外。其源曰若水《山海經》:黑水之間,有木名若,若水出焉。《水經注》:若水南經雲南之遂久縣,又東流合繩水、孫水、淹水、泸水注于馬湖。昔黃帝長子昌意,降居斯水為諸侯,娶蜀山氏,生颛顼于若木之野,即此處也。”大概四川亦有若水,北魏郦氏可能無意之中将蜀山氏與蜀山弄成一塊了。另“若木之野”明顯是“若水之野”的錯誤,這就是後人将昌意訛變入蜀的原因。

襄陽是帝颛顼出生之地,為帝鄉,是颛顼故裡。

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姬姓,号高陽氏,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颛顼有傳世之子二十五人,其一曰“老童”。老童是楚人的祖先,被稱作“三楚先”之一,其與“祝融、鬻酓”為楚人常祀,這在《新蔡葛陵楚簡》《包山楚簡》等祭祀蔔筮簡中屢現。

找到了若水,我們就找到了若國的所在,上鄀和下蠚的困惑将迎刃而解。首先說文字。

若,上鄀、下蠚

殷商時期的若字有多種變化,大體是這樣的: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3

西周時期同樣有多種字樣,大體是這樣的: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4

春秋時期若字添加了一個“口”字: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5

戰國時期簡文有的增加了兩個“口”字,有的還加了“艹”頭: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6

從以上舉例來看,殷商至西周時期“若”字的字形變化不大,直到春秋和戰國時期字形才産生了變異。這是否說明自黃帝以來到西周結束時(公元前771年),若國的地理位置就一直沒變呢?這是一個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也就是說在西周時期是沒有上鄀、下蠚之分的,有上鄀、下蠚之分是在春秋和戰國之時,這是因為有楚國的侵入才造成的。

“若”與“鄀”,其含義是不同的。若國本為方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後,由國變成一個邑,才成為了鄀國(“若 邑=鄀”,鄀子國,實縣)。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下蠚才是本若。(如楚人遷蔡人于下蔡,在原地設上蔡。下蔡才是本蔡。)蠚字下面的兩個蟲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蠶(蠶)”字,前文講了“蜀”本義就是“蠶”,這是否暗示着若人不忘其舊呢?青銅器《若癸鼎》《亞若癸尊》《亞若癸卣》《若父己爵》《亞若父己爵》等均屬于這一時期的重要文物。

從曆史的進程來看,商周時期,今襄陽境内封國有:鄧、鄾、若、谷、羅、邔、陰、唐、厲、盧等。西周末期,若敖酓義居若,若國尚存,所謂“居若”實際是酓義被周宣王(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3年在位)遷居于若地,楚人實為若國人的附庸。(若敖居若的原因和地點我們後文再講。)

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熊通即位,滅若國,以若俘觀丁父為軍率(楚司馬之前身)。武王滅若的時間曆史沒有記載,大約在其即位後不久,楚侵申之前(公元前738年)。觀丁父不負衆望,助楚“克州、蓼,服随、唐,大啟群蠻(《左傳·哀公十七年》)。”

公元前676年楚文王之子熊艱即位,史稱楚堵敖,在位隻有五年。“至堵敖自福丘徙襲若郢”,從徙襲二字來看,若郢非堵敖所建,當是楚文王之功。若郢在若地,時若人仍未被遷。

公元前672年楚成王弑兄奪位,後遷若人于商密,始有上下之鄀,以故地為上鄀,以新地商密為下蠚。學界普遍認為商密在今淅川縣寺灣鎮故城村(今史家料村)。《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秋,秦、晉伐鄀。楚鬥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杜《注》:“商密,今南鄉丹水縣。”據《河南第六行政區疆域沿革考稿》記載,丹水縣的故治在河南省淅川縣寺灣鄉故城村。又據《淅川縣志》記載故址位于大石橋鄉柳家泉附近。《下蠚雝公緘鼎》出土于淅川縣大石橋鄉清風嶺村。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7

蠚公緘簠銘文

下蠚公緘鼎(原名商雒鼎)銘:“唯十又四月既死霸壬戌,下蠚雝公緘作尊鼎,用追享孝于皇祖考,用乞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有人把《下蠚公緘鼎》厘定為春秋早期前段,我認為偏早。如果把春秋時期分為“早、中、晚”三段的話,其應為春秋中期早段較為合适。另有《蠚公緘簠》存世,有銘。

清風嶺村與柳家泉村相距不足兩公裡,均位于寺灣故城下遊。兩村與故城村相距約20公裡。按照楚人的葬制,大石橋鄉柳家泉極有可能才是春秋下蠚故城舊址,清風嶺村附近是下蠚公家族墓區。“秦、晉伐鄀”,楚人駐紮在下蠚上遊的商密,“戍商密”即戍鄀(下蠚),故此商密與下蠚應屬于兩個不同的城邑。

楚穆王時,若人“叛楚即秦,又貳于楚”,系成語朝秦暮楚的由來。《左傳·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夏,秦人入鄀。”穆王遷若人于鄢水(蠻水)以南、湫水以北的故羅國地,即今鐘祥市胡集鎮羅山村,仍稱下蠚。《水經注》所曰“鄀子之國”,後人稱鄀縣。淅川商密下蠚遂廢。楚成王在位47年,楚穆王在位12年,二人為父子,因此若人居淅川下蠚的時間不長,在商密一帶留下的曆史文化遺存不會太多。

若人遷入故羅國地後,有諻□缶和下蠚唐公□盤、匜可證。諻□缶銘:“唯正八月辰哉(在)乙醜,蠚君雝子諻□擇厥吉金,自作尊缶,以祈眉壽,□土是保,子孫永寶用之。”下蠚唐公□盤、匜銘:“下蠚唐公□之盥盤。”諻□和□,均為下蠚公人名。諻□系下蠚雝公緘之子。據黃錦前先生考證,諻□缶銘文中的“□土是保”,本銘的“□”當讀作“蠻”。“下鄀南遷後居于今鐘祥市西北樂鄉關東北,古麗陽驿附近的鄀邑,其地即近于蠻水與漢水交彙處,則與缶銘雲‘□土是保’正相吻合。”其進一步指出:“據諻□缶及下蠚唐公□盤、匜的時代來看,下鄀之滅,應在春秋晚期後段以後,即楚昭王或楚惠王時期,過去或認為在楚穆王時,應偏早。”

楚莊王時,始設邔、鄢、鄀三邑。大約在這個時候,若國才真正消失。事實上,目前尚沒有确鑿的證據能證明“若人(下蠚)亡于何時”?我們期待更多的文物出土。

上鄀的曆史沿革較為模糊。郦道元《水經注·沔水》:“(襄陽)城枕漢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陽矣(襄陽一度改稱“相陽”),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壘是也。”北津戍位于襄陽城西南三裡餘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上鄀故城遺址大概即位于此。

上鄀更名為襄陽,應在戰國初期至秦這段時期,經曆了由“上鄀——襄——襄陽”這一曆程。

戰國初期,楚惠王施行封君制,改申為宛,改負函為城陽(詳見後文),上鄀是否同時被改名不得而知。從現有的考古成果來看,楚聲王或悼王時有鄀君(《湖北江陵拍馬山楚墓發掘簡報》),楚懷王時有襄阝(襄)君(包山楚簡189),楚頃襄王時有襄城君(《說苑·善說篇》)。鄀,據《簡報》在今湖北宜城縣境。襄城,在今河南襄城、郏縣、舞陽一帶。襄,應即指今襄陽。

從出土文獻看,曾侯乙墓竹簡、新蔡葛陵楚墓竹簡均不見有襄君,包山楚墓竹簡中始見襄君,因此襄君之封當在楚悼王之後至楚懷王前期,即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16年間。但這并不能否認上鄀更名在楚悼王之前的可能性,綜合各方面信息,我認為楚惠王改上鄀為襄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涉及封君制的實施,楚國進行了國土區劃和命名,應是一個大事件。

那麼,楚惠王為什麼以“襄”字命邑呢?《讀史方輿紀要》載:襄陽“城西五裡有襄山”。據覃業程先生考證“襄山是真實存在的”,但并不在城西,而是在城西南。乾隆版《襄陽府志》共有三處記載,其一為“襄水,城西五裡,源出襄山。”由此可知,襄山泛指西南諸山,尤其與扁山(古名柳子山)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戰國時期到底那座山才是襄山,還需當地的文史人員下些功夫。

自楚成王至楚惠王約200餘年,上鄀的存續時間較長,應有較多的上鄀文化遺存。《上鄀公敄人鐘》《上鄀公簠》為這一時期青銅器。這裡需要特别說明的是,上世紀末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上鄀公簠》,系上鄀公為墓主蔿子馮赗贈之物(墓主不是王子午,詳見後文)。蔿子馮是楚康王時令尹,此亦反證楚康王時上鄀業已存在。同樣出土于湖北襄陽山灣春秋中期楚墓的《上鄀公簠》,也是上鄀公為他人(墓主)赗贈之器(若國不可能跨過漢水)。

秦時,改襄為襄陽。《後漢書·郡國志》在“南郡”條下注“秦置”二字,南郡轄十七城,有襄陽、邔、宜城、鄀等,可知襄陽應為秦置。

襄陽,實古若國之地。

總 結

西周時期,在襄宜平原上,沿漢水自北向南分布有若國、邔國和羅國。邔、羅兩國,以鄢水為界。周宣王時,殺楚子酓咢,削爵滅楚,自發漸(今宜昌)遷楚人于若,立酓義為若敖。

楚武王時,滅若、羅、邔,三國歸楚。楚文王時,在若地設若郢,若人未遷。楚成王時,遷若于商密,以故地為上鄀,以商密為下蠚。楚穆王時,遷下蠚于羅,仍稱下蠚。楚莊王時,始設邔、鄢、鄀三邑。邔邑,在今襄城區歐廟鎮一帶。鄀邑,在鄢水以南、湫水以北的故羅國地,即今鐘祥市胡集鎮羅山村。

注:為了閱讀順暢,參考文獻俱略。預報:下篇講——楚郢。

作者簡介:

景廣海,男,1965年5月出生,筆名溪河子,山東省鄒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學愛好者,著有《景氏源起與楚史若幹問題考辨》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與宋國曆史若幹問題考辨》著作權登記号:魯作登字2022—A—00769184

千年迷津(若國迷津)8

景廣海著,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書主要看點:

1、首次揭示先秦“姓氏學”根本要義,提出“分族命氏”原則及模型。

2、首次全面破解景氏、昭氏、莊氏、悼氏、黃氏..........源起及世系傳承,對于研究其他楚貴族具有借鑒指導意義。

3、首次厘清楚惠王封君制的内涵與實質,其不同于傳統學術認知。

4、首次破解“楚都丹陽”之惑,将徹底結束千餘年來尋找楚都丹陽,而至今仍一無所獲的尴尬局面。

5、首次解決了困惑學界的“郢、郢都、郢城”的問題,解決了“楚都”到底在哪裡,及其變遷的問題。

6、首次提出楚國的政權體制“都”與“邦”的建制問題(即“一都一邦”制);另楚有□,而無郡;郡為秦所首創。

7、首次破解“若,上鄀、下蠚”之謎,拿到了破解衆多謎團的鑰匙,而這一問題大家仍在苦苦探索之中。

8、首次提出“颛顼故裡在襄陽”、“襄水即若水”這一命題。

9、首次揭示楚國曆史發展的路徑:立國(酓繹)——亡國(酓咢)——稱王(酓達)——滅國(負刍),此觀點颠覆了傳統學術認知。

10、首次揭示了楚君的遷徙路線圖:夷屯(酓繹)——發漸(酓巨)——若(酓義)——宵(酓達)——福丘、疆郢(文王)——陳郢(頃襄王)——壽郢(考烈王)。

11、首次揭示楚先的源起之謎(三楚先)。對楚先“得姓(嬭)”“得氏(酓)”問題,以及“楚先人的遷徙路線”提出了新看法。

12、首次破解在傳世文獻中,楚王為何被稱“熊”氏之謎。

13、首次提出“屈氏源起猜想”、“屈氏故裡”命題,對“莫敖”、“左徒”進行了釋考。

14、首次破解《楚居》中隈山、穴窮、發漸、喬多、旁屽、宵、夷屯......等罕見地名及其地理位置。

15、首次破解《楚居》中疆郢、為郢、樊郢、若郢、鄢郢、湫郢........等十餘座郢城的地理位置,對于暫無證據的提出刍論。

16、首次提出宜昌市博物館藏的“秦王卑命鐘”與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編鐘中“有銘、最大的那枚”原為一套,并對銘文進行了釋讀。

17、首次發現在青銅器銘文中有“左右合文”的情況(《大市銅量》)。

18、首次論證《大招》為景差所作,并提出《哀郢》《九辯》亦為景差所作的觀點。

19、首次論證了錢穆宗師關于春申君黃歇是“芈姓黃氏”,而非“嬴姓黃氏”的觀點(錢氏提出而沒有證明),同時否定了他關于“楚莊王即頃襄王”的看法。提出了“楚宣王”即“楚莊宣王”的新發現。

20、首次論證“春申君故裡”在常德。

21、首次提出“春申□的猜想”這一命題。

22、首次破解春申君黃歇家族覆亡之惑(黃歇之後還有一代春申君)。

23、首次系統地考證了戰國景氏家族人物,對他們的“身世、爵位、官秩、作為”等進行了論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