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22:36:03

【千千千裡馬原創-李龜年】

杜甫大曆三年(798)寫的絕句詩《江南逢李龜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詩作。盛唐富麗堂皇的回憶,安史之亂以後的凋敝和失落感,在杜甫短短四句詩中,以“落花”二字的藝術筆墨,把社會濃縮得如此濃烈,如此凄婉,堪比美酒千盅可飲,這是杜甫詩歌藝術爐火純青的感染力所在。

這首詩基本不需要怎麼解釋,大家也會陶醉于揮之不去的人生感慨之中的,無需更多解釋。

特别是“正是江南好風景”的美景和偏偏“落花時節逢君”的巧合,給人留下無限的惋惜之情。

不過,這詩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對于詩歌中故事的真實性探讨,也一直沒有消停過。

晚唐學者範攄在《雲溪友議》裡說,李龜年大曆四年春去長沙,與杜甫相見,杜甫贈李龜年《江南逢李龜年》。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範攄說的是一個事實。

其實,這隻是一個孤證,而且,杜甫的詩無法證明其真實性。

退一萬步說,我們可以忽略杜甫與李龜年在長沙相見,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為什麼杜甫從來沒有提到他去過岐王宅呢?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1

再說,杜甫确實是大曆四年春進入長沙的。但是,杜甫從湖北進入湖南以後,處境非常落魄。

他試圖到湖南找到自己的同學韋之晉,沒想到韋之晉不在長沙而在衡陽。

于是杜甫又去了衡陽,到衡陽以後,韋之晉卻因為剛剛調離而到長沙任職了。

杜甫又從衡陽去長沙,但是,到長沙以後,更不幸的是,韋之晉剛剛病故!這時已經到夏天了。

杜甫隻好留在長沙,直至第二年四月長沙發生兵變,杜甫才逃出長沙,死于漂流湖南的途中。

杜甫在長沙渡過了兩個春天。到底是哪一個春天他們相見的?我們在杜甫寫于長沙以後的詩中是看不出來的。所以,杜甫與李龜年相見于長沙。好像不是很确定的。

再說,範攄是晚唐學者,他的信息是否可靠,也不好說,而且沒有其他證據顯示李龜年有去過長沙。

“岐王宅裡尋常見”這句詩,宋代人說,是杜甫曾經在青少年時代就經常出入岐王府,所以,很容易經常見到大名鼎鼎的音樂家李龜年。

但是,岐王開元十二年就去世了,那年,杜甫才是13歲左右的孩子。

這就是解釋杜甫青少年去過岐王府的可能性。

按照這個說法,杜甫是有可能去過岐王府的。

有可能不等于能。

踏進岐王府的這道門檻,那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除非有人介紹杜甫,而且沒有高級别身份的介紹人,想進岐王府哪有那樣容易。

岐王李範是一位大藝術家,也是一個大欣賞家,所以,他身邊聚集了不少藝術家。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2

詩人王維就是岐王府上的坐上客。王維之所以能夠成為岐王的座上客,不是因為王維有名,而是因為唐玄宗的一位公主,非常欣賞王維的音樂才華,把王維介紹給岐王的。

所以說,要進入岐王府,沒有高級别身份的人引薦,根本沒有可能。

杜甫究竟進入過岐王府嗎?

我認為應該沒有。

依據就是杜甫晚年寫的很多回憶自己的詩歌,把能夠提到的幸福光榮的事,都不止一次的道了個遍抖了個底兒,唯獨一次都沒有提及他進入岐王府的事情,也沒有提過有什麼人介紹他進入過岐王府。你想想,這是為什麼?

杜甫在成都寫的《丹青引》詩中,就非常明确提過“引見”的事情。例如他說“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說的就是曹霸被陳義推薦給唐玄宗的事情。杜甫能說被人,為什麼不能忘掉自己也被引見到岐王宅呢?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3

杜甫寫了《丹青引》不久,因為嚴武的突然去世,就離開成都,在夔州住了幾年。

就是在夔州的這幾年杜甫寫了很多回憶錄式的詩,這些詩沒有一個字裡有去過岐王宅的事。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杜甫根本就沒有進入過岐王府。

因此,杜甫是用藝術的手法,描寫了李龜年在岐王府被高官名流尋常見,而不是杜甫尋常見李龜年。

那麼,既然我們說杜甫沒有在岐王府尋常見李龜年,為什麼最後杜甫還要說“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又逢君”不就是由于你相見的意思嗎?

其實,杜甫青少年時代對李龜年的了解,全部都是“耳聞”。沒有親眼見過他,聽過總是沒有問題吧?因為聽可以超越時空,從岐王範去世的開元十二年到安史之亂前,幾十年裡,人人都會提到李龜年的大名,可惜我幾十年裡一次也沒有見到他。有什麼奇怪的?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4

所以,杜甫在詩的第二句裡,就說“崔九堂前幾度聞”,幾度聞才是真的,因為聞就是聽說。所以盡管幾度聞,但是一度也沒有見過才是真的。

那麼,“岐王宅裡尋常見”不是說見了嗎?

那是藝術描寫,從字面上看,真的是“見了”,但是,根據事實來說根本沒有見。杜甫的回憶錄就是證明,還要看什麼證明?

所以,“岐王宅裡尋常見”是耳見不是目見,“崔九堂上幾度聞”是真聞而不是“虛聞”,隻有“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才是杜甫親眼見到了李龜年的真實描寫。

而且,杜甫初到江陵正是一個“落花”的季節。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5

什麼叫“落花”呢?兩種解釋,一種是花開叫落花,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字面意思,是花謝的意思。

無論花開花謝,無非春夏之間而已,但是,杜甫這一時間,都在江陵這是非常符合“落花時節”這個時間段的。

如果非要選擇花開還是花落季節,從詩歌思想和藝術境界來說,“花落”就是花已落比較能夠準确深化杜甫的感慨之情。

杜甫如此感慨見到李龜年,其實更多是感慨世事滄桑。

康熙曾經評論《江南逢李龜年》說,自然隻有四句詩,足以抵得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我覺得這個見解非常高。

我曾經說,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可以說是《丹青引》的濃縮版。

都是對個人社會重大轉折的感慨之詞。

畢竟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怎麼會在偏僻的江南見到出入豪宅高堂的李龜年呢?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6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自己又怎麼會流亡于江南一隅呢?

這正是非常可感慨系之的地方,也是明顯有一種無名的落魄感的地方。

杜甫就是非常感慨如此大的人生世事,所以,才有深刻的落寞之感。

閱讀詩歌不能完全以“字面”為依據,必須以詩歌作品的内在邏輯為依據,這個知識古人早已清清楚楚。

問題是,不是說你有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基本常識,就可以準确閱讀詩歌裡面的真實信息。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我們到今天還能看到,絕大部分的注釋,都說杜甫青少年就親眼見到過李龜年,但是,從杜甫自己的詩歌記錄來說,那是沒有任何根據的,連杜甫自己都沒有說去過岐王宅,我們為什麼要杜甫去岐王宅呢?

而且藝術作品,往往也容易“迷惑”我們的閱讀的直觀判斷。

唐代有不少筆記作家記錄了李龜年的行蹤,例如範攄在《雲溪友議》裡就說李龜年去過長沙,我看也沒有這個可能性,隻不過是當時的一些傳說而已。

李龜年就在江陵一帶生活,這裡聚集了很多安史之亂以後,逃亡到江陵的富賈大商和達官貴人,李龜年就是這個群體其中之一。

當時江陵地區的行政長官是衛伯玉,他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将領,也是愛好文藝的官僚,所以,杜甫大曆三年(768)春到達江陵以後,也受到衛伯玉的招待,隻是,衛伯玉沒有進一步重視杜甫而已。

杜甫在哪裡坐鳳凰台(杜甫俺辟謠沒去過岐王宅也沒去過崔九堂)7

杜甫在江陵地區,交往了不少藝術界的人士,有詩人有書法家,其中還有晚唐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李晉。估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杜甫見到了昔日耳聞今日眼見的李龜年,他真的萬分感慨。

衛伯玉對杜甫沒有重視的可能,杜甫決定到湖南去。因為他聽說他的少年同學韋之晉在湖南做官。于是,這年冬天,杜甫駕船離開湖北自公安向湖南嶽陽駛去。

以上千裡馬的個人看法,歡迎你的批評指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