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變革新動力?20年,一個行業周期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走過20年20年課改成效有目共睹進入下一輪教育變革周期,我們究竟如何深化課改?讓減負真正落地?如何建設新的學校文化?山東省樂陵市實驗小學的課改變遷之路,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教育變革新動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年,一個行業周期。
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走過20年。20年課改成效有目共睹。進入下一輪教育變革周期,我們究竟如何深化課改?讓減負真正落地?如何建設新的學校文化?山東省樂陵市實驗小學的課改變遷之路,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
1/3的教師中師畢業,1/3的教師畢業于本地教師進修學校的培訓班,1/3的教師屬于半路出家,沒有接受過師範教育專業訓練,這是山東省樂陵市實驗小學改革前的教師隊伍狀況。同樣是這批教師,今天卻有近30人能跨省講學、上公開課。
改革成功者往往是“牆内開花牆外香”,但這所學校打破了這個怪圈:不僅外來考察者一緻點贊,而且赢得了當地同行普遍認可。
課改20年之際,我們再次關注山東省樂陵市實驗小學,不僅僅是因為改革結出的碩果,更是因為其在改革過程中抛出和解決的問題之于行業的意義:傳統的講解能解決課标的所有問題嗎?國家課程如何校本化?學校課程改革是“課程的改革”嗎?
思考這些問題,或許對于如何深化課改、為學生減負提供更多借鑒。
教學依據如何從教材走向課标
現實中,在多數學校,教師教學的依據是教材,認為教材是專家依據課程标準編寫的,依據教材就等于依據課程标準,因此教師講完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樂陵市實驗小學校長李升勇在多年前就發現,隻依據教材是無法達到課程标準要求的。
“課程标準是學科教學的法律依據,是教育内容的載體,是達成教學目标的通道。但傳統名師通過一篇篇課文的解析能解決語文課标的所有問題嗎?”基于此,李升勇十幾年前就開始帶領教師研究課程标準。起初,教師都覺得課程标準的内容多是理念,不具有可操作性,讀幾遍就算了。為了讓教師真正理解其内涵,學校又組織課程标準考試,考完之後效果仍不理想,教師隻是明白了課程标準字面的意思,卻不能理解其深層意義。
李升勇幹脆帶領教師對學科課程标準進行逐字逐句解讀,強調對課程标準的了解、理解、掌握和運用。集中解讀之後,教師分别以作業形式解答培訓設置的問題,并在期末進行課程标準内涵的考試。這種方式讓全體教師對課程标準有了全新認識,理解了每一句話背後的深意,為接下來更深入的行動打下了基礎。
在解讀課程标準的同時,李升勇帶領課改團隊打破年級界限,按照學科和學生認知規律梳理課程标準與教材之間的對接點,從第1冊到第12冊建構全新的知識、能力體系,并以此建構課程。
在李升勇看來,當前學校課程改革的路徑主要有三種:一是補充論,認為學校課程是對國家、地方課程的補充。學校課程就是特色、特長課程。二是整合論,認為要在教材内、學科内、學科間進行相關内容的整合,比如語文、音樂、藝術教師共上古詩文課。三是建構論,認為學校課程的本質是要把國家課程标準落地,基于育人需要,學校課程應該有一個全新的建構。
樂陵市實驗小學課程改革走的是建構路線,其理念是“國家課程标準是學校課程建設的基礎與依據。學校課程就是國家課程的操作系統”。讓學生站在課程中心,一切服務、服從于生命的成長與完善,是該校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課程标準為基礎,以民族社會發展需求為上線,樂陵市實驗小學建構了生命、文化、學科、學法四大課程體系。“比如,我們的數學學科課程體系又分為基礎、實踐、思維三類課程,包括入學課、數數課、寫數課、導學課、計算課、計量課、圖形課、統計課、遊學課、建構課、閱讀課、拓展課等。”副校長孟凡香說,“無論什麼課程,指向的都是落實課程标準、培育核心素養”。
學習目标如何從課時走向每周
“叮鈴鈴”,早上6:00自主起床;“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日計劃”上的經典完成背誦後,開始洗漱、早餐;中午在教室用硬筆或軟筆練字20分鐘;晚飯後完成剩下的“日計劃”内容;21:00上床睡覺。樂陵市實驗小學西校區六年級學生鄭婧茹的一日常規,是該校3000多名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縮影。
“無論是日計劃還是周目标,我們主要利用自習或課餘時間自主完成,課堂上主要展示交流學習成果。”鄭婧茹告訴記者,“我以前不太自信,很少主動參與課堂,是日常的課堂展示讓我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越來越自信”。
在樂陵市實驗小學,“周目标”“日計劃”是師生挂在嘴邊的高頻詞。就多數學校而言,學習目标或教學目标往往以課時為單位,樂陵市實驗小學則不然:學習目标主要體現為周目标,或者說以周為單位,并且日目标、周目标、期目标是一個體系。
周目标其實就是每個學生一周内的主要學習任務,具體體現為一個表格。記者在孟凡香的辦公桌上看到本學期一至五年級的周目标,随手拿起的是四年級語文第13周周目标,具體内容共8項。
第一項為漢字:抑、頹、浣……(共79個漢字);第二項為寫字:趁、慌、乾、坤……(共15個),觀賞、發愣、變化多端……(共14組詞語);第三項為詞語:知難而進、無堅不摧、碌碌無為……(共8組);第四項為經典誦讀:《沁園春·雪》,佳句“在獲得勝利之後而能克制自己的人,獲得了雙重勝利”等4段,《大學》“《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第五項為篇目閱讀:《“諾曼底号”遇難記》《黃繼光》;第六項為整體閱讀:《三國演義》第109-112回;第七項為藝術閱讀:名曲《月光曲》、影視《洪湖赤衛隊》;第八項為綜合實踐:搜集感興趣的新聞。
“周目标導航是學校多維度大課堂教學體系的一個環節,周目标根據學生需求及教學内容的變化每學期都需要調整、修訂,至今已持續了15年。”孟凡香告訴記者,“我們直接把課程标準規定的3000多個漢字放在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第一學期,用五個學期學習完,一個學期學600個漢字。分到每一個學期的20周,每一周學30個漢字,所以我們的周目标裡面是30個漢字。小學生一周學30個漢字,再用兩節課展示學習成果就解決問題了”。
超越知識傳遞、訓練的課堂樣态,多維度大課堂的功能定位不是學會、會學,而是樂學:通過展示榮耀、交流心得、體驗成長、收獲自信,創建一種學習場,解決學生想學、樂學的問題。“網絡時代,一個學生想學,沒有知識可以自己找知識,沒有方法可以自己創造方法;如果不想學,即使教師教給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知識,又能怎樣?”李升勇說。
“今天是2030年7月1日,我終于拿到了博士學位,也可以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了。我的工作是‘小學生助學士’,其實就是幫助小學生學習成長的人……學生按時來到學習社區——教師灌輸知識式的學校已經消失許久了,現在是學生、專家、助學士、家長代表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一周中僅有特定時間段學生才來到學習社區,大部分時間在社會資源中學習,我主要負責網絡跟蹤、輔導、組織”……
這篇題為《我在2030年當“老師”》的學生作文,被李升勇作為教師培訓的素材。這也是樂陵市實驗小學多維度大課堂的一種折射。
教學内容如何從教材走向生活
一提到課堂,人們往往想到教室、40分鐘、教師講知識。而樂陵市實驗小學的多維度大課堂大大超越了傳統意義的課堂時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學習材料,沒有必要局限于教科書,這是李升勇對教學内容的理解與定位。他倡導大教材觀:教材是文本的一部分,師生閱曆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工具書、報刊、電影、電視、圖書館、博物館、自然風光、文物古迹、風俗民情,國内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凡是教與學發生的地方都是課堂,凡是能學習的事物都可以當老師。生活處處是課堂,世間萬物皆吾師。”李升勇說,“學生一個單詞不會可以問父母,可以在網絡上學,不一定非跟着教師讀,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學。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與學的全過程。周目标就是基于此設計的”。
面對記者提出的“數學入學課怎麼上”的疑惑,教師李瑩拿出《數學操作手冊研究》,翻到入學課教學流程“交流規範練習”環節,向記者解讀:“我們将學生對數學的初步鍊接融入入學的習慣訓練中。比如,通過讓學生靜默一分鐘滲透時間概念,引導學生建立‘秒’的模型;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一首詩,估算用多少秒;圍繞‘叫什麼名字,幾歲了,上的是什麼幼兒園,家裡幾口人’4個問題,先在兩人小組内介紹自己,然後班上展示,讓學生訓練交流規範的同時建立數感;通過每個小組推選1人在班内展示訓練規範站姿。如果學生展示音量較小,教師和學生會用體态語進行提醒。教師評價時隻表揚說得好的學生,絕不批評”。記者看到,每個環節的每個步驟都具體、清晰,便于教師操作。
該校生命課程體系中有一門家庭年會課,每年春節才上一次。上課者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及其家庭成員,上課地點不是學校教室而是學生家裡的客廳。其主要内容是家庭所有成員逐個總結一年來的工作和學習,并展示新一年工作學習計劃。“這不僅讓孩子對家庭有了更深入的鍊接,而且為其家族注入了正能量,已經成為廣受家長好評的一門課。”副校長路猛自豪地說。
與家庭年會課相似,家政課、遊學課、文化小使者課等不僅推翻了教室的圍牆,而且推翻了學校的圍牆,将教育從學校拓展到了家庭和社會。不僅如此,樂陵市實驗小學在教學上還破解了許多行業性難題,其中通過開設朗讀課培養朗讀能力頗具代表性。
李升勇曾經為朗讀能力培養方式算過一筆賬。語文課上往往有朗讀環節,教師泛讀、集體讀、輪流讀、個别讀,一節課能占5分鐘。一節課5分鐘,小學6年共多少分鐘?加上初中、高中是多少分鐘?應該超過100課時了。但能做到有感情朗讀的高中生能占到30%就不錯了。“這說明我們的教學設計是有問題的”。樂陵市實驗小學的朗讀課是怎樣操作的?選好朗讀範文,并将名家的朗讀音頻或視頻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反複聽,然後在課堂上展示。“兒童的模仿能力太強了,一年級入學才兩個月,朗讀《滿江紅》的表情、動作、語調就能超越不少教師。用這種方式,我們僅用20節課就能解決80%孩子的朗讀問題。”李升勇說。
多維度大課堂隻是一個載體,其追求是落實課程标準、培育核心素養。“我認為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也是個大奸雄,關羽這個人既不忠也不義!”樂陵市實驗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上,一個學生的展示性發言振聾發聩。“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你卻說既不忠也不義,你的依據是什麼?”有同學質疑。“華容道義釋曹操,關羽放走了蜀國的敵人,就是損害了蜀國的利益,那麼其忠何在?劉備既是關羽的君王,又是結拜弟兄。關鍵時刻關羽的感情卻偏向了酒肉朋友曹操,背叛了生死弟兄,義又何在?”這位小學生的慷慨陳詞赢得了全班同學和觀課教師的熱烈掌聲……
“這樣的課堂裡有什麼?有創新精神,有創新思維,有核心素養。這位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表現為一種逆向思維。”路猛說,“語文課上的創新思維除了逆向思維還有發散思維。對任何一篇文章中的事件或人物,我們倡導教師要從3個以上的角度去看,這就是發散思維”。
更重要的是,在李升勇看來,這樣的課堂讓孩子不再厭學,而是享受學習的快樂。“教育應當讓學生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品嘗享受學習的愉悅感、生命的幸福感。”雖然已經年近六旬,但這位“童心不改”的校長正在努力為孩子創造一片幸福的天空。
《中國教師報》2021年06月02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王占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