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詩經都出自黃河

為什麼詩經都出自黃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1 15:33:42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标題《<詩經>中的重要河流》

文/李秀莉

為什麼詩經都出自黃河(黃河是詩經裡出現頻率最高的河流)1

黃河,詩經裡的“河”多作黃河解,那時候的黃河水還很清澈,稱為“大河”(視覺中國供圖)

黃河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是《詩經》的開篇。《詩經》中的“河”字,都作黃河來解。它也是《詩經》裡出現頻率最高的一條河流,共被提及27次。

漢代以前,黃河稱“大河”。它自青藏高原一帶流出,一路跨越山脈、丘陵、平原等地勢,最終彙入今天的渤海。黃河水徑流廣布,支津紛出,《周頌·般》記錄了這一景象——“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意思是,登上巍巍高山,高山小丘相連綿,千支萬流入黃河。

《詩經》時代,黃河水多見清澈。《魏風·伐檀》中記載,黃河水“清且漣猗”“直猗”“淪猗”。還有《小雅·斯幹》的“秩秩斯幹,幽幽南山”,描述了黃河支流在溪澗之間清清流淌,南山景緻清淨深幽的美好之景。再有《小雅·黍苗》的“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此處的“泉”經考證也在黃河流域。後世因地理生态環境的改變,黃河水的黃濁現象日益加劇,自漢代以後,大河開始改名為黃河。

《詩經》中提及黃河的有24篇,傳頌較多的比如: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鄘風·柏舟》)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衛風·碩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秦風·蒹葭》)

淮河

淮河是全國的第三大河流,與長江、黃河和濟水并稱“四渎”,也是我國水系最發達的河流之一。淮河源頭在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地區,幹流流經鄂、豫、皖、蘇等省,最終向東彙入黃海。因為介于長江和黃河的流域之間,故人們習慣将淮河以北、黃河以南稱為“黃淮”,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稱為“江淮”。

淮河在中國地理空間中的位置比較特殊,它是區分南北的自然分界線、中國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反映出古人對淮河兩岸自然風貌差異的直觀感受。直至今天,據說詢問一個安徽人的家鄉,一定要加上一句“淮南還是淮北”,逐淮而居的他們有着嚴格的南北方人的區分意識。

除了在自然地理空間中發揮着“咫尺分南北”的功能,淮河還見證了文化意義上的南北碰撞與融合。淮河流域涵蓋了中原文化區、海岱文化區、甯鎮文化區等,古文化面貌融通南北,表現出多元開放的特點。《詩經》裡提到淮河的詩歌共有5首,在還是以中原文化為主導的話語體系裡,淮河流域的部族以“夷”的形象存在:

匪安匪遊,淮夷來求。(《大雅·江漢》)

式固爾猶,淮夷卒獲……憬彼淮夷,來獻其琛。(《魯頌·泮水》)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鋪敦淮濆,仍執醜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大雅·常武》)

鼓鐘将将,淮水湯湯,憂心且傷……鼓鐘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鼓鐘伐鼛,淮有三洲,憂心且妯。(《小雅·鼓鐘》)

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魯頌·閟宮》)

溱河與洧河

溱水與洧水彙合交流後,成為了現在的雙洎河。《方輿紀要》卷47《洧川縣》記載,洧水“源出河南府登封縣北陽城山,至禹州密縣,又東流至新鄭縣合溱水為雙洎河”。西漢時期,桑欽《水經》中《溱水篇》記載:“溱水出鄭縣西北平地,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于洧水。”

兩條源頭不同的河流最終合而為一,清亮浩蕩,流向遠方,多麼像一對本不相識的男女因為互相吸引,最終走在了一起。在《詩經》裡,溱河、洧河就被用作了對愛情關系的比賦。《鄭風·溱洧》是《詩經》中極具代表性的愛情詩篇——“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溱與洧,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描述了年輕男女在溱洧河畔歡樂相聚,自由表達愛情的故事。此外,《鄭風·褰裳》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溱河、洧河的“聲名遠播”還在于這裡曾創造出一系列豐富厚重的曆史文化:從三皇時代的補國,到黃帝建都軒轅丘、夏啟建都今古城寨,再到西周春秋之際的郐國、密國和《詩經·鄭風》所指的鄭國……關于它們的古老傳說也在持續為這片水域增添着魅力。

濟河

濟河又稱濟水。根據《水經》記載,濟水源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即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先秦地志《書·禹貢》裡記載了此水的流向:“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河”即黃河,“荥”“陶丘”“菏”是中國的古地名,在今河南、山東境内。濟河在入海途中三隐三現,因此并不完全是地上河。

濟河無論是水量還是流程都不及黃河、長江與淮河,但卻與它們并列古代“四渎”之列。這是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問過大臣許敬宗相似的問題,許敬宗答曰:“渎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這種品性同樣在《鄘風·載馳》中那位愛國心切卻迫于無法渡過濟水、歸還故裡的許穆夫人身上得到了體現。《詩經》提及濟河的詩篇有2篇: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邶風·匏有苦葉》)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鄘風·載馳》,但這裡的“濟”有人也做“渡”解)

洛河

又稱“洛水”,黃河支流,源出今陝西省洛南縣西北部華山南麓,東入河南,經盧氏、洛甯、宜陽、洛陽,至偃師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到鞏縣洛口以北流入黃河,全長467公裡。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洛河在商周時期的統治版圖中占據着核心地位,甚至直接關乎王朝的命運。《大雅·召旻》未直接提及洛水,但據考證詩中的“池之竭矣”“泉之竭矣”,以至“癫我饑馑,民卒流亡”,很可能指幽王時期“泾、渭、洛竭,岐山崩”的災禍。《詩經》明确提及洛河的則是《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主要參考資料:《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曆史大辭典》《詩經百科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