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态度。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自信是發自内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隻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會相信你。
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标。把許多“我能行”的經曆歸結起來就是自信。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自信,究竟是什麼?
在一個人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如果母親一直是溫暖、支持的,會強化孩子“我可以”的意識,從而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和自信。
一個人,當他充分相信世界是友好的,自己是被他人喜歡的,同時,自己有能力做好想做的事情,這個人,必然是自信的。
這個場景你熟悉嗎?
公司的選題策劃會上,領導問:“誰來第一個說說想法?”,其實你已經為此準備了許久,也有自認為不錯的點子,卻遲遲不敢開口說話,你告訴自己“等等,别做第一個”。終于有人發言,你如釋重負,卻又有些責備自己“為什麼我總是不敢做第一個呢”?
你覺得委屈,你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有想法、有創意,卻總是開不了口,更不明白,别人哪怕想法一般,準備不充分,也可以自信地侃侃而談。
可是,親愛的,自信,是一種心理狀态,更是一種能力,它并不來自于“我比你更好”!
而你,即使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也被自己的局促與自卑打敗
并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闡釋了自信的真正含義:“人們所體驗的自信取決于他們可以獲得的信息中構建出的故事是否連貫。一個好故事的關鍵在于信息的連貫性,而不在于它的完整性。确實如此,你會常常發現,知道的信息不多會讓你所知道的更容易契合一個合乎邏輯的模式。”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腦子裡浮現出來的是,小時候參加考試前的場景。那些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各自謙虛,甚至還抱着書本繼續完善,表示自己哪一科、或那一個知識點複習的不好,相反,成績一般的同學卻顯得自信滿滿。
那個時候以為,成績好的同學太謙虛、甚至有些虛僞。越長大,才越明白,懂的越多,才更知道自己在知識的領域裡,還有多少不知,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
相反,知之甚少的人,因為所看到的世界太小,才更容易盲目自信,以為自己已經看到了世界的全貌。于他們而言,太輕易便可找到一個“合乎邏輯的故事”,便更容易顯得自信。
所以,永遠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相反,懂得越多的人,才明白自己在知識領域、在探索世界的領域,有多麼渺小, 面臨着多少不可避免的局限。
因而,懂得愈多的人,往往表現出來愈多的謙遜。
真正自信的人,會依據情境調整自信的程度有一期《圓桌派》,馬伊琍談起陳道明老師說:“在《我的前半生》中,陳道明老師其實是來客串(一位料理店老闆)的,因為他的戲份、台詞很少,很多時候是沒有戲的,但是他不去休息,就永遠站在旁邊看,不提意見也不說話,就看你們怎麼演。”
問及原因,陳道明老師表示:“表演是帶有那種年代痕迹的。你帶着那個年代感的痕迹,到現在的年代來演戲,很可能要脫節。所以要站在一個前輩的角度,但抱着一個學習的态度,來看正當年的人是怎麼演戲。”
是陳道明老師對自己的演技不自信?大概不是。是他懂得,時代的進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每一代的特質,他需要調整自己,以免不被這個時代落下。
在一個年輕人為主的劇組,選擇一個配角來演,然後把自己放在一個學習者的位置上,去觀摩、去獲得新的成長。這其實是一種真正的自信。
相反,那些看起來事事自信滿滿,事事強調“我能行”的自信,卻顯得有些脆弱和虛張聲勢。因為太自卑,因為太怕别人看出自己“不行”,所以,硬生生給自己裝上堅實的軀殼,催眠式的告訴自己、告訴世界“我能行”。這不是自信,相反,卻是最深的自卑。
真正自信的人,表現為從容,因為他對自己的認可來自内心,不需要他人來确認,所以,不會顯得用力過猛。同時,他們更加懂得,人無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可以”和“不能”。
所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調高自己的自信,高歌猛進地去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
而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調低自信,去虛心學習,充實自己。或者選擇相信在這個領域内可以做好的人,去幫自己達成目标,都是可取的選擇。這并不是示弱,而是對自我清晰的覺知和評估。
擁有彈性的自信,才是真的自信。
自信即是有所期,有所愛,卻不盲目。
擁有愛的底氣,相信世界值得被愛,相信自己被世界所愛,這是自信的底色。
懂得自己的局限,不過度自信,并能夠根據情境,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自信的程度,這是自信者表現出來的最重要的特質。
願你,成為一個真正自信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