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并稱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這位名人寫了一句名言,寫出天下父愛的偉大:“父愛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
最近 看電視劇《幸福一家人》,裡面一個片段。兒子要跟家人斷絕關系,父親聽了又怒又氣,說:“我辛辛苦苦培養了你三十年,你卻要跟我斷絕關系?!”
可兒子卻說:“我靠得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結果!”兒子是醫生,醫院裡很多人實力都比他差,可那些人卻能靠着父母平步青雲,而自己的父親隻是個賣面的老闆。
兒子怒吼着斥責父親,隻會問餓不餓,卻不能在事業上拉自己一把!
父親聽到兒子的控訴後,愧疚得泣不成聲,滿頭白發的他,對兒子鞠了個躬:“對不起,我沒本事,讓你受委屈了。”
這一幕,也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沒本事,不能讓自己錦衣玉食,不能讓自己飛黃騰達。
家财萬貫的父母,隻有少數,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父母。他們起早貪黑地工作,一點一點掙得的錢,都成為了孩子口中飯,身上衣。
1.孩子雖有先天缺陷,他一人既當爹又當媽
每天上午 10時 30分,走路有些不便的潘安都會準時出現在南甯市南化生活區的自行 車棚, 為出入保管車輛的居民分發保管卡。中午, 随便吃一些自己帶來的食物,便一直守候 到下午 6時。為了給自己一級殘疾的兒子多掙些生活費、 檢查費, 他默默地堅守着:每月工 資 700元, 減去兒子上幼兒園的費用 300元, 剩下的還要負擔其他開支。 他獨自承擔起了既 做孩子爸,又做孩子媽的角色。
五年前,潘安還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當妻子順利生産兒子後卻被告知,孩子是先天 性聾啞。做爸爸的喜悅頓時換成了深深的憂郁。然而,潘安和妻子都沒有放棄給兒子治療, 幾乎每年, 夫妻倆都帶着兒子去各大醫院、聾啞學校做檢查、 康複,但得到的依然是相同的 結論:一級聽力障礙殘疾。
因為天生耳聾,潘安夫婦也就沒有辦法正常地教育自己的兒子潘林威。小小的潘林威 茫然地看着大人們在自己的眼前走來走去, 表情各異, 卻不知道那些或悲或喜的眼神意味着 什麼。
潘安是個内向的人, 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 但他說的一句話卻讓記者很受觸動:“跟 一般的父親相比,我覺得我差一點點。” 這句話背後,糾結了他 5年半的反反複複的希望和 絕望。 在兒子潘林威 5歲半以前,他經曆了因風濕緻使腿腳不便, 經曆了離婚,經曆了作為 父親所沒有的“望子成龍”的奢望。雖然離婚後,潘安的父母平時幫忙照看潘林威,但潘安 依然感覺自己父親的責任盡得不夠,不清楚如何教兒子。于是他便以身示範,比如他洗碗, 兒子也跟着洗碗,他疊衣服,兒子也跟着疊衣服。 不清楚如何溝通,他便用手勢來與兒子對 話, 用手指嘴巴表示要吃東西, 用手畫圈滾動表示火車。 但更多的時候是無法教孩子學會說 話的無奈為此,潘安也發過脾氣:“今年六一,我給他買了個蛋糕,但他不高興後用手 把蛋糕都捏壞了。我也很生氣,覺得他不聽話,于是也生氣地把蛋糕丢了。”他覺得,如果 孩子會說話,能教給他道理就好了,可是,這卻難于登天。
但是,潘安從不放棄打聽任何可以讓兒子學會說話的機會,比如,他得知兒子不能說 話是因為舌頭太短, 便想攢錢給他動手術; 得知有植入人工耳蝸可助聽, 他也想貸款給兒子 做手術。但由于種種原因,他都沒能如願。如今,看着越來越大的兒子,潘安憂心忡忡,他 想起前妻耐心教兒子寫字、畫畫的場面, 便升起了與前妻複婚的想法:“殘疾的孩子沒有媽媽,是很可憐的。”但潘安又認為這是一種奢望, “所以,我比一般的父親要差一點點,我 最大的希望是兒子能夠說話,但這很難。”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孩子如生命 。
别再抱怨父母就那點本'事,父母是唯一願意拿命換你安康的人。
2、輪椅上的父愛
2002年的一場車禍讓吳軍高位截癱,曾經他也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但是手術後 當妻子帶着 8歲的兒子來看望他,想到年幼的兒子、年邁的父母, 還有辛苦的妻子,他想通 了,告訴自己要堅強起來。經過艱苦的鍛煉和積極治療, 曾經的吳軍連拿一張紙都困難,如 今他不僅可以騎着特制的三輪車上廣路,最令他引以為傲的是——兒子考上大學了。
吳軍因為高位截癱,不能陪兒子去遊泳、打籃球,無法更好地陪伴兒子,為此他感到 深深的内疚。 于是, 他決定用其他的方式來彌補自己對兒子的虧欠。 吳軍的兒子考入播音主 持專業, “我每次提前先學習兒子要用的軟件,這樣我就可以教他一些基本的操作,讓他少 花時間琢磨。”吳軍說,他還用微信或者 QQ 和兒子溝通,了解兒子的動态和兒子談心。
在妻子韋春紅的眼裡,吳軍是個好父親。吳軍自己很節省,他有一雙鞋子,是出事後 一年,到現在十幾年了還穿着, “他說不用買新的,前幾年,鞋底壞了,他就讓我去換了個 新的鞋底。”但是對兒子, “他卻很舍得花錢,兒子學習播音主持專業,考大學前需要請專 業老師指導,他讓請最好的老師,一個小時幾百元。”
吳軍的教導,讓兒子小吳孝順和懂事,高考填志願,小吳隻填了南甯的學校,為的是 能陪伴在父親的身邊,照顧父親。
在兒子的眼中:“他一個積極樂觀的父親。面對災難,他表現更多的是豁達和開朗, 即使再苦再難,他也從來不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對于父親,小吳充滿了敬重。
父愛像一座山,為我們阻擋風雨地入侵。
3、人生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初二那年夏季,全校大部分人長水痘,我一向身體不好,又懶得鍛煉,我自然也長了,生病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在家有父母的悉心照顧。但在外面,隻有自己照顧自己了,長水痘,發燒,頭疼,渾身難受。去醫院打了三天吊瓶,還是沒有見好,都說人在最脆弱的時候就會想起了家人,于是在第三天晚上給家裡打了電話。電話是父親接的,雖然身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敢和父親說生病,隻讓他叫媽媽接電話,當聽到媽媽那一句“喂”時,難過,傷心一下子全湧上心頭,眼淚刷刷的流下,泣不成聲。
在媽媽的叮囑,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病好多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吃完午餐回宿宿時,我竟然看到父親站在宿舍樓前大榕樹下,我立馬跑到父親跟前問,爸,你怎麼來了。父親回答後,我才知道,昨天的電話讓他和媽媽坐立不安,不能入睡。父親實在放不下,起了個大早坐最早的班車來看我,我告訴他,我好了,他才松了口氣,放下心來。叮囑一番後,就催我回宿舍休息。我說,我送你出校門吧,還沒有到午休時間。可是父親說什麼也不同意我送,說,我不要你送,你快回 去,病才好,得多休息,精神好了,多用功,别貪玩。說着把我往宿舍推,還說,你趕緊回宿舍,我看你進了宿舍我就走,于是,我徑直走進宿舍,消失在父親的視線中……
其實父母與孩子,不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