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語的道理?成語: 實(shí) 事(shì) 求(qiú) 是(shì),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關于成語的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成語: 實(shí) 事(shì) 求(qiú) 是(shì)
釋義: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内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知識内容:
劉德,西漢宗室、藏書家,漢景帝劉啟第三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漢景帝前元二年,劉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間王,為王二十六載,始終沒有被卷入政治漩渦,而是将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對古文化寶貴遺産的保存和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是劉德之功績。晚年受到漢武帝猜疑,憂慮成疾,元光五年病逝,谥号為獻。
為了整理古籍,劉德親自組織并參與。他以名儒毛苌、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極為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群儒研讨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成冊。
經過艱苦的校勘著作而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對于當時書典十分匮乏的漢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诏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籍獻于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并在 "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一些雜家所論,沒什麼參考和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儒家經典,多是 "精品" 。因此,漢武帝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并賜金帛獎賞,一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
劉德收集整理儒學典籍的功績和其在武帝京師問策中表現出來的儒學造詣,按理說一定會受到朝臣的尊敬,也理應得到号稱"獨尊儒術"的武帝的贊賞。然而,令劉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對德行與學問兼盛且聲著朝野的他心生猜忌,并向他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五宗世家》記載:"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裡、文王百裡,王其勉之。'(獻)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漢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湯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圓七十裡與百裡的小國之王而奪取天下的古代賢王。漢武帝劉徹這樣告誡劉德,其用意當然十分明顯:你劉德要謹守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觊觎漢朝神器。這對衷心獻書、渴望漢朝儒學昌盛的劉德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且劉德所獻書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處倉庫而未有發揮作用;所獻雅樂雖然也讓樂官演習,但并不常為朝廷所用。心灰意冷的劉德回到封國後,縱酒聽樂,自我麻痹。四個月後,劉德命歸黃泉,享年不足五十歲。一千多年以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王公貴人不好侈靡而喜書者,固鮮矣。不喜浮辯而好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守之純而行之勤者無一二焉。"因此,漢武帝發現自己的同父異母兄弟劉德有德有才、不同流俗、志向高遠時,就有意疏落、壓抑他,意在警告劉德,切莫為非作歹。
好了,以上就是成語“實事求是”的知識,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收藏,以方便大家學習以往更多有趣的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