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5 20:56:29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1

高歌

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綜合科),醫師。2016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同年任職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綜合科),長期從事老年性疾病及多系統内科疾病的診治工作。

“您好,這裡是社工部,有位患者家屬對你們的診治過程有異議,請及時處理,做好溝通工作。”

2019年冬的一天,一通電話打破了綜合科病房原有的甯靜。

是的,我們被投訴了!

患者王老是一名90歲的離休幹部,近期出現食欲下降、體重減輕,住院的目的是想查明原因,盡快解決吃飯問題。然而,随着檢查的深入,我們的心卻沉到了谷底。原來,老人罹患的是結腸癌,并且已經出現了廣泛的全身轉移。兒女們卻因工作需要常年駐紮外地,不能及時趕回。陪在老人身邊的隻有他的老伴兒,一個身材瘦小、同樣90歲高齡的老婆婆。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2

“大夫啊,他原來當過兵,身體可好了,怎麼……就成了這樣?”老婆婆顫巍巍的接過病重通知書,一雙幹瘦的手緊了又緊,仿佛這樣就能攥住老伴兒正在流逝的生命。

老婆婆的身體其實也不好,在老先生住院期間不能常來探視,可這就讓已經相濡以沫七十載、習慣老伴兒陪伴的王老十分不适應。“大夫,我得的到底是啥病?我老伴兒她身體也不行,家裡離不開人,我還得回去照顧她!”

每天,王老看到主管醫生都要不甘心的問上一問,可每次得到的答案卻讓他眼中的希冀變為失落,最後慢慢化為焦慮。老先生不善于表達,不知道向誰傾吐心中的煩悶,于是他開始鬧脾氣、不配合治療,更是在電話裡向兒女抱怨“病也治不好,家也回不得”。孩子們本就為此刻不能陪在二老身邊而感到自責,老先生的話更是令他們的擔憂之情雪上加霜,情急之下,一通電話投訴了我們。

負責王老診療工作的是小劉醫生,這是她工作的第二年,還在規培階段。接到電話的她一下子慌了神,“難過、失落、自我懷疑”瞬時湧上了心頭。“明明診斷的很及時,治療也夠細緻,我究竟是哪裡做的不夠好呢?”她委屈地想着。

第二天正是主任查房日,依照慣例,李耘主任帶領大家來到病床前。看着悶悶不樂的老人,主任先詳細詢問了病情,随後指着床頭的軍帽話鋒一轉:“王老,聽說您當過兵、打過仗,當年是哪個部隊的?”“四野。”“那可是我軍的王牌部隊呀,您是幾縱的?”“三縱的!”“了不起啊!三縱号稱旋風縱隊,是主力中的主力,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橫掃了大半個中國呢!”聽到有人對自己的老部隊如此熟悉,王老一下子來了精神,眼裡似乎又重燃了往日的神采。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3

走出病房,主任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怎樣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夫?”見大家沉思,他給出了答案:“一名合格的大夫眼裡不能隻看到疾病,而忽略了病人的思想、感情。我們不僅要治療病人軀體的痛苦,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對病人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名合格的大夫應該是一個有溫度的人!”小劉醫生聽後若有所思,同時也把主任這一番教誨牢記心間。原來,能給患者帶來信心的,除了硬實力的治療手段,“聊天”也是一劑“良藥”啊!

這之後的日子裡,小劉醫生每天查房時除了觀察病情,更多了一項新工作,就是陪老先生唠上幾句家常。有時是憶往昔戰争年代的峥嵘歲月,有時是誇贊他和老伴兒的歲月靜好,她和帶教老師甚至還教會了這位90歲的老人使用微信,能與老伴兒視頻聊天的王老笑起來就像個孩子一樣。話匣子打開了,心結也就打開了,“都聽你們的”成了王老日後治療過程中最常說的口頭禅。聊到興起時,老人甚至拿出了他的寶貝——一枚枚曾被鮮血浸染、被炮火洗禮過的軍功章,他鄭重地戴上了它們與我們合影留念,這應該是不善言辭的老先生對我們工作的最好褒獎吧!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4

然而,病魔并沒有因為我們的抗争而停下腳步,王老年邁的身體不堪一擊,肺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接踵而至……以上種種都提示着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盡頭。

“12月19日,星期四,天氣晴。老伴兒,明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們結婚70周年紀念日……”王老有記日記的習慣,當他在日記本中寫下這句話時已經虛弱不堪,稍事活動伴随而來的就是一陣急促的喘息和監護儀刺耳的報警聲。小劉醫生和帶教老師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她們聯系上了王老的兒女,想為老人帶來一場驚喜。

12月20日,星期五,那天同樣是個好天氣。當看到孩子們和手捧蛋糕的老伴兒出現在病房門口時,王老的眼角濕潤了。陽光透過窗簾,照在兩位老人交疊的手上,整個病房籠罩在一片溫馨的暖意之中。他們小聲地談論着一些聽起來平淡無奇的瑣碎小事,可那卻是他們大半輩子彌足珍貴的美好回憶。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5

一個月後,王老走了,走時安詳而甯靜。本以為故事就會這樣結束,沒想到在老人去世的第二周,科裡卻接到了保衛處的電話:王老的子女又來了!因為正值疫情,病房實施封閉化管理,他們卻表現的很急迫,非要見上我們一面。“這不會是來‘秋後算賬’吧?”懷着忐忑的心情下了樓,我們看到的卻是一面碩大的錦旗,上面寫着“醫德高尚暖人心,珍視病人如親人”。王老的女兒說,有些感謝一定要當面表達,是綜合科的醫護人員讓他們的父親走得有尊嚴,有溫暖,有愛!

萬籁俱寂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6

老年醫學綜合科的故事平凡,也不那麼驚心動魄,但這卻是我們每天工作的日常。我科患者平均年齡達85歲,有的疾病危重,有的已經失能,有的認知下降難以溝通。彎腰在一位患者耳邊交流不難,難的是一上午反複做上數十次;為體檢完的患者系上衣扣、掖好被角不難,難的是一堅持就是幾十年;整夜守在危重患者床旁、周末無休的調整治療計劃不難,難的是這樣的工作習慣已經傳承了幾代人。

在帶教年輕醫生時,秉着立德樹人之心,綜合科人不僅注重言傳,将科學、專業、嚴謹的知識技能春風化雨、循循善誘,更是時刻通過潤物無聲般的身教告誡青年一代:隻有保持着一顆敬畏生命、關愛患者的醫者仁心,才能赢得患者以生命相托的信任!

醫學人文點評

從“情急之下,憤而投訴”到“醫德高尚暖人心,珍視病人如親人”,看似戲劇性的轉變,卻引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命題——什麼是“病人”?是“人生了病”?還是“生了病的人”?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中,醫生對疾病的分類越來越細,對引發疾病的機制研究越來越深入,從系統、器官、組織到細胞、通路、分子,如“庖丁解牛”一般。在“醫生”的眼中,疾病成了需要進行功能修複的“零件”,而忽略了“病人”不是一個個零件的集合,而是在我們面前有情感、有尊嚴、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生了病的人。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應用“叙事醫學”的方法了解你的病人,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生提出的新要求。醫生啊,了解你的病人比了解疾病的病理更加重要。

點評人:趙鐵夫

北京安貞醫院社工部副主任、主任醫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