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儒家思想傳承千年

孔子儒家思想傳承千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4 20:34:53

春秋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儒家、佛家和道家。這三家的鼻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長久的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不知是曆史的巧合還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大約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後)大約處于同一時代。公元前五百六十六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又過了十五年,即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在山東曲阜。

孔子儒家思想傳承千年(孔子與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1

【儒家】

一、 “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愛人”(《顔淵》),并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雍也》)。為“仁”,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顔淵》)。這種思想貫穿了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孔子更具體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這五種品德,都建立在對人的尊重關心和體諒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學生要在這四個方面學習:學問、言行、忠恕和信義。孔子特别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于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于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地。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為政》)其所謂“德”,就是“仁”的精神體現。

二、“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另一個重要範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由來已久。孔子認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禮” 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儀式。孔子認為,注重“禮”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因為“禮”的内在精神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和每個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禮”,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違禮。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法侯出”更不允“陪臣執國命”。在家庭方面“父為子隐,子為父隐”。

三、孔子還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點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謂“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礎就是從實際出發。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禮”本來是用來顯示不同等級之間人們身分差别的,強調“和為貴”,就是強調差别之間、不同等級之間關系的協調與和諧。對于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該通過修養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中,成為人的美德。

四、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學無常師,一生虛心好學。 他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說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也向他的學生學習,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經驗,為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為後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社會心理等各方面都産生了深遠影響。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講氣節,重道義,關心别人,提倡寬忍平和、豁達樂觀;關注國家、人民的整體利益,講求修齊治平,這對于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保持和諧的社會關系,穩定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朝代的有道國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國平天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