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桑養蠶為什麼沒利潤?端牢自己的飯碗,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是一個強大國家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管子·輕重戊》記載了一則“種桑誤國”的典故,講的就是手中無糧、遇事則慌,最終害民誤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桓公采用管子的計謀,故意擡高绨(絲織品)的價格,引誘魯、梁兩國放棄糧食生産,舉國種桑織绨,結果在短短三年内,魯、梁兩國因為糧食短缺造成内亂,最後被迫歸順齊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種桑養蠶為什麼沒利潤?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端牢自己的飯碗,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是一個強大國家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管子·輕重戊》記載了一則“種桑誤國”的典故,講的就是手中無糧、遇事則慌,最終害民誤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桓公采用管子的計謀,故意擡高绨(絲織品)的價格,引誘魯、梁兩國放棄糧食生産,舉國種桑織绨,結果在短短三年内,魯、梁兩國因為糧食短缺造成内亂,最後被迫歸順齊國。
(一)
自東周開始,周朝逐漸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一些小諸侯國先後被吞并,中國進入春秋時期。列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是一名帶領齊國走向強大的著名諸侯國君。在其統一大業的進程中,魯、梁兩國的歸順,是通過引誘其種桑織绨、放棄糧食生産來完成的。
身處群雄紛争的亂世,齊桓公企圖吞并周邊的魯國和梁國,卻一直沒有找到可行的辦法。齊桓公深知,如果同時對抗這兩個國家,必然使自己的國家陷入被動局面。一天,他向管仲征求解決之道:我國毗鄰魯國、梁國,這兩國對于我們齊國,就像田地邊上的莊稼,蜂子身上的尾螫,牙齒外面的嘴唇一樣。如今,我想攻占魯國和梁國,怎樣做才是上策呢?
管仲沉思片刻,答道:“魯國和梁國的百姓,素來以織绨為業。您現在帶頭穿绨料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都穿,老百姓自然也就會跟着穿。另外,您還要下令齊國國内不準織绨,這樣齊國對于绨料的大量需求必然會仰仗魯、梁兩國,而這兩個國家為了追求高額利益,舉國上下就會盲目織绨,從而放棄農業生産,用不了很長時間,魯、梁兩國就會缺乏糧食了。”于是,齊桓公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十天内就做好穿在了身上。
(二)
齊國還要求大臣們都必須改穿绨服,同時命令齊國百姓一律不準織绨。正所謂上行下效,齊國的老百姓看到王公貴族都穿绨服,于是紛紛效仿。一時間,齊國绨制品價格大漲。管仲又對魯國和梁國的商人說,誰如果販來绨一千匹,那就賜給他三百斤金;如果販來一萬匹,那就給三千斤金。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國家财政也足夠充盈了。
魯、梁兩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便下令鼓勵百姓大力織绨,商人從百姓手中收購,百姓手裡就有了錢,再由商人把绨運到齊國賣高價,商人也可獲取高額利潤。于是,織绨之風風靡魯、梁,大家争先恐後制作绨服,短期内魯、梁兩國财政“外彙”收入豐厚,“外貿”順差猛增。魯、梁兩國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着種桑織绨運绨,總覺得種桑織绨能夠掙到大錢,糧食價格很低,掙不到什麼錢,自然不重要,再也沒人願意種莊稼。
過了十三個月,管仲派人到魯、梁分别探聽情況。隻見兩國從事織绨的人口衆多,城郭内販運绨的商販忙碌異常,道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幾乎腳踩着腳,坐車的車輪碰着車輪,騎馬的列隊而行。眼看時機成熟,管仲對齊桓公說:“可以拿下魯、梁兩國了。”桓公問道:“下一步應該怎麼辦?”管仲答道:“您現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帶領百姓不再穿绨。除此之外,還要封閉關卡,斷絕與魯、梁兩國一切經濟往來。”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突然改穿帛料衣服,也禁止百姓再穿绨服,關閉與魯、梁之間的邊境通商口岸,禁止一切貿易往來。一時之間,魯、梁兩國生産的绨料再也無人問津,老百姓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
(三)
民以食為天,但糧食生産非短期能夠完成。由于魯、梁兩國忙于種桑織绨,疏忽了農業生産,國家糧食儲備緊缺,吃飯成了大問題,兩國百姓陷入了饑餓、困頓、恐慌之中。十個月後,管仲派人去魯國和梁國打探,看到“魯、梁之民餓餒相及”,連朝廷急需的賦稅都交不起。魯、梁兩國國君這才意識到糧食生産的重要性,急忙命令百姓返農,但是為時已晚,糧食不可能在短短三個月就能産出。于是,魯、梁兩國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谷價飛漲,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社會經濟随之凋敝。
此時齊國趁機擡高了糧食的價格,本國的糧價每石才十錢,魯、梁的百姓從齊國買糧每石卻要花上千錢。為了解決百姓吃飯問題,魯、梁兩國隻能咬牙花費巨資從齊國買糧。
兩年後,魯國和梁國國力衰微,老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了齊國。
三年後,魯國和梁國國庫空虛,百姓幾乎逃亡殆盡,國家已經名存實亡,兩國國君請求臣服于齊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