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男女老少恐怕沒有一個人不認識觀音菩薩。
《西遊記》裡面,觀音的戲份也是非常之多,非常重要的,觀音一出場,玉帝也要給她三分面子。
天大的困境和災難,隻要找到觀音也都是迎刃而解。
可以說,整個《西遊記》裡面,觀音的影響力跟佛祖是不相上下了。
但到頭來,唐僧、孫悟空都封了佛,觀音仍然是位階略低一等的菩薩。
按說,以觀音的功德和造詣,已經具備成佛的資格了。
不成佛,完全是自願的選擇。
另外,除了“南海觀世音菩薩”這個稱号,觀音還有一個身份,就連如來佛祖也得稱一聲“尊者”。
七佛之師
《西遊記》第八回寫道,如來說我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想要傳到東土,需得尋一個虔誠信仰佛法之人,曆經艱險,來我這求取真經。
這麼重大的事,當然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籌劃和主持。
如來就問,誰願意走一遭?觀音菩薩應聲而出。
接下來,原著中這樣寫道:“如來見了,心中大喜道:‘别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在這裡,如來稱觀音為尊者,可見對觀音菩薩的敬重。
可觀音是菩薩,如來以佛祖的身份,如此尊敬觀音這個菩薩,是什麼緣故呢?
這就要說到觀音的另一重身份了。
《西遊記》第十五回,鷹愁澗白龍吃了唐僧的馬,惹惱了孫悟空。
正要打他,卻被山神、土地阻攔,說那白龍是觀音菩薩安排在這等候取經人的,打不得。
随後金頭揭谛把觀音請了過來,孫悟空猴急,跳到半空就跟觀音理論。
原著裡寫道:“行者聞得,急縱雲跳到空中,對他(觀音)大叫道:‘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你怎麼生方法兒害我!’”
可見觀音其實是七佛之師,即佛的老師,難怪如來要稱觀音一聲尊者。
而這七佛是哪七佛呢?
佛教典籍《長阿含經》中記述,這七佛乃是: 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也稱“過去七佛”,是包括釋迦牟尼在内的,已經入滅的七世佛祖。
觀音是過去七世佛祖的老師,這樣看起來,如來稱觀音為尊者,也就絲毫不為過了。
不過,觀音“七佛之師”的身份其實是有疑問的。
按照佛經的記載,七佛之師實則不是觀音,而是文殊菩薩。
《法華經·序品》中說了這麼一個故事:無量劫前,有兩萬日月燈明佛現于世間,其中最後一位,在出家之前,生了八個王子。
這八個王子聽說父親修成了正果,也都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
當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一名菩薩,叫做妙光,修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經常演說佛經。
而日月燈明佛的八個兒子,都師從妙光菩薩,聽他講法。
後來,這八個兒子都成佛了,最後一個成佛的,就是燃燈佛。
我們知道,燃燈佛是釋迦牟尼的師父,這樣算起來,妙光菩薩則是釋迦牟尼的師爺了。
而妙光菩薩,也就是文殊菩薩,才是真正的“七佛之師”。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也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緻。”
四大菩薩之中,文殊菩薩被看作智慧的化身,與普賢菩薩一起侍奉在佛祖左右。可見,“七佛之師”應當指的是文殊,而不是觀音。
在《西遊記》裡,吳承恩把這個頭銜轉嫁給觀音了。
慈航真人化身,為何不屑于成佛?
即便觀音作為七佛之師的身份有所争議,但并不妨礙其尊崇的地位。
《西遊記》第五回,孫悟空到蟠桃園偷桃子,問起蟠桃會請的都是什麼人,仙女答道:
“上會自有舊規。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還有五鬥星君……”
觀音位居五方五老之列,地位算是相當高了。
不過《西遊記》神話體系裡,既有佛、也有道,并且其中有吳承恩創作重組的成分。
比如在道教裡,五方五老就有别的說法,其中沒有觀音。
不在五方五老之列,但觀音在道教神仙譜系中的身份,說起來就更了不得了。
《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子牙魂遊昆侖山》中就說得很直接:“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大士。”
道教經典《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靈感度世寶忏》中詳細闡述道:
“慈航大士以西天玉國之根苗,為佛土莊王之令嗣,分真化炁,适根柢于南宮,闡教濟人,更争光于西母,陰陽混合,人第知正果于坤,而未知托始于乾,隐顯難窮,世隻見宏教于佛,而罕識前隸于仙。”
這就是說,觀音在進入佛教體系之前,是道教的神仙——慈航真人。
“前隸于仙”,然後才“宏教于佛”。
如此,觀音的前身即是慈航真人。
那麼,這個慈航真人又是什麼來頭呢?
原來,慈航真人是昆侖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的十二名弟子之一,也就是道教裡面的“十二金仙”。
要知道,元始天尊是公認的道教鼻祖。
混沌未開之時,以盤古巨神開天辟地,在“三清”之中位居首位,《曆代神仙通鑒》稱其為“主宰天界之主”。
作為元始天尊的弟子,十二金仙之一,慈航真人的地位不可謂不高。
觀音菩薩既是慈航真人“由玄而佛”的化身,如來稱他一聲尊者,那當然也是恰如其分了。
仙釋圓融 佛道雙栖
關于觀音菩薩的出身背景,宋元時期有《觀音大士傳》、《觀世音菩薩傳略》等書予以說明。
後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綜合各家說法,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觀音乃是鹫嶺孤竹國祇樹園施勤長者第三子施善,化身投胎到北阙國,成為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
妙善出生的時候異香滿座,霞光遍室。
後來由于不願意嫁人,惹怒了妙莊王,被軟禁在後院。
再後來,妙善公主輾轉逃了出去,削發為尼。
妙莊王知道了,怒不可遏,派兵圍住了寺廟,要殺了妙善。
妙善九死一生,逃出生天,最後在南海普陀岩修成大道。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述:
“(妙善)坐普陀岩,九載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生萬民……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妙樂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賜蓮花寶座,為南海普陀岩之主。”
妙善公主修得大道之後不忘為父盡孝,後來通過老君舉薦,菩薩的封号又出自于玉皇大帝。
這個故事把儒家的孝道,道教的仙法,和佛教菩薩的救苦救難結合在一起,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宗教體系中三教合一的特點。
宋元之後,随着觀音信仰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和三教圓融統一趨勢的進一步發展,才有了後來《封神演義》中慈航真人是觀音前身的說法。
從慈航真人觀世音這種“仙佛同源、佛道雙栖”的身世淵源,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教與佛教之間的相互滲透,以及由此體現的中國宗教文化兼容并包的氛圍。
孫昌武所著《道教與唐代文學》有雲:
“心印菩提,玄、釋本皆無異; 真空妙有,佛、仙實亦同源。懸牟尼之寶珠,凝從神氣; 煉金丹而證果,得自虛無。體不外乎身心,理同歸于性命。然而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故由佛而玄,則推鬥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緬惟圓通自在天尊救苦觀音大士。”
正法明如來
回到最初的問題,既然觀音的地位如此尊崇,又功德無量,為什麼甯願隻做菩薩,而不成佛呢?
有這麼一個民間傳說,說觀音菩薩本來是有機會晉升成佛的。
但是在趕去西天受封的途中,遇見一隻猛虎追趕着一個老婦人,要吃了她。
老婦人走投無路,附近也沒有人能夠幫助她。
為了救下老婦人的性命,觀音菩薩就停下來施以援手,放棄受封成佛的機會了。
雖然隻是民間傳說,卻充分展現了觀音在民衆心目中的形象。
觀世音,即觀聽世間一切受苦受難的聲音之意。
衆生無論在何時何地遇到苦難,隻要誠心誦念觀音菩薩的名号,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
佛經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道: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四大菩薩之中,觀音象征着大悲。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正是觀音深受民衆認可與愛戴的典型形象。
不過,在佛教體系中,如果仔細追究起來,觀音其實早就已經成佛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祖有言:
“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衆生故,現作菩薩。”
可見,觀音早就成佛了,法号“正法明如來”。
隻是因為有一顆廣大的慈悲之心,要解救衆生現世之苦,故而倒駕慈航,來此濁世,救度衆生。
所以嚴格說來,不是觀音不能成佛、沒有成佛,而是自願由佛降級為菩薩。
這樣的菩薩,雖位階低了佛一等,但其境界實則不遜于佛。
正所謂“身已成佛,心未成佛,雖成也未;心已成佛,身未成佛,未成已竟。”
在《西遊記》中,觀音沒有成佛,隻是菩薩。
然而若從佛教典籍來看,觀音在無量劫中早就成佛了,隻是為了救度世間苦難,而自願作一名菩薩。在
民間宗教信仰中,觀音除了是佛教體系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還在道教中擁有慈航真人這樣尊崇的身份和地位。
仙釋圓融,佛道雙栖,慈航真人觀世音,就是這樣一位深受佛、道兩教信徒尊崇與信奉的神祇。
佛、道兩教以特殊的宗教智慧,為信衆創造了這麼一位最貼近社會宗教文化心理,既是菩薩,又是神仙,深深植根于人心的生動形象——慈航觀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