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8 19:00:37

對于《老子》“昔之得一者”章(《道德經》第41章),多數人都按照“得一”就是“得道”,就是“生”,不“得一”就是不“得道”,就是“死”的邏輯,推導出了“天地得一就會清靜、安甯,不得一就會天塌地陷”的結論。

乍看起來,這個結論沒問題,然而卻不是。因為老子在本章要表達的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思想,即相輔相成的關系,即“清、甯、靈、盈”、“正”,與“不清”、“不甯”、“不靈”、“不盈”、“不正”的相互成全關系。

因此,天不清,也不會塌下來;地不甯,也不會陷下去。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天地得一就會清甯)1

原文意思是:天地得一就會清甯,但無休止的清甯,将會天塌地陷

為了對照說明傳統解讀上存在的問題,我們以知名道家文化學者陳鼓應先生的譯本為例,看看傳統解讀是怎麼跑偏,并堅信這就是老子原意的。先看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緻之也。謂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廢;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侯王無以正,将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請看陳教授對傳本《道德經》的注文:

從來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甯靜;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甯靜,難免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妙,難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難免要涸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絕滅;侯王不能保持清靜,難免要颠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豈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無須誇譽的。因此不願意像玉的華麗,甯可如石塊般的堅實。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天地得一就會清甯)2

且不說“一”是不是“道”,是“無以”還是“毋已”等概念、詞彙混亂問題,先說說前後解讀的文意是否一緻。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按照陳教授的理解,接着老子“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那麼狂風暴雨時,天就會崩裂?

“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難免要涸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絕滅”,如此畫蛇添足的話,連小孩子都明白,還需要老子寫進“五千言”嗎?“河沒水就會幹,萬物不能生長就會滅亡”這樣的比喻,能讓侯王相信他“不能保持清靜”侯王就“要颠覆”嗎?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如果天總是風和日麗,不陰不雨不夜色,一年四季赤日炎炎,或冰刀霜劍,天地何以為繼?萬物何以生為?既然“曲則全,枉則直”,“兩者同出”,為什麼在本章裡,天地要一直保持“清”“甯”的狀态,而不允許不清、不甯狀态的出現呢?

問題出在哪裡?是老子錯了,還是我們理解錯了?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天地得一就會清甯)3

天、地就得一直清、甯下去才算“得一”嗎?如果錯了,誰之錯?

問題就出在注解者陷進“得一”陷阱不能自拔,他們把“清”“甯”“靈”“盈”“正”當作“得一”的結果,而把“不清”等當做了“不得一”的結果。事實上,老子所說的“得一”,包括“清”和“不清”兩者。這裡面出現了個别字詞的偏差,也有校改原文造成的文意混亂。

搞清楚“其緻之”,也就基本上明白了這一章的主題思想

本文論述完天、地、神、谷、侯王“得一”的結果分别是清、甯、靈、盈、正。然後老子筆鋒一轉,說“其緻之”,這個“其緻之”到底内含什麼玄機,讓千百年來的“解老注老”者們陷進去出不來?

查王弼注曰:“各以一,緻此清、甯、靈、盈、貞”,就是說,是“得一()”緻使天、地、神、谷、侯王“清、甯、靈、盈、貞()”。這是“承上”而言的。

還有把“其緻之”作為“啟下”來理解的,蘇轍就是,他認為“緻之,言極也”,将“其推到極點”而言,陳鼓應等人就是把“其緻之”作為“啟下”理解的。但不管是承上,還是啟下,王弼對整章的解釋都可作為重要參考。他對“其緻之”以下的注解仍然可供參考,他說:“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

按照陳鼓應教授等人的解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可見“清”之寶貴。而王弼卻說“清不足貴,盈不足多”,那麼什麼才“貴”呢?王弼說“貴在其母”。

王弼的理解是:天得一以清,但是這個“清”卻不是寶貴的,隻有“其母”才是貴的,而“其母”那裡,當然是“清”與“不清”的。

也就是說,“清”與“不清”才是“得一”該有的内涵。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天地得一就會清甯)4

“無以清”就是“不要以清為清”,而不是“不能保持清明,就要崩裂”。“無以清”本來是“不要以清為清”之意。帛書甲乙本均是“毋已清”,語義清晰明了,不易生歧義,意即“永不停息的清”。“天毋已清,将恐裂”即是:天若是一直晴朗明麗,那麼天将不再是天了。

從《河上公老子章句》對本章的注解可知,河上公的原文不是“無以”,而應該是“毋已”或者“無已”。他的對本章的注解是:

言天當有陰陽弛張,晝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将恐分裂不為天。言地當有高下剛柔,節氣五行,不可但欲安靜無已時,将恐發洩不為地。言神當有王相囚死休廢,不可但欲靈變無已時,将恐虛歇不為神。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将恐枯竭不為谷。言萬物當随時生死,不可但欲長生無已時,将恐滅亡不為物。言侯王當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賢,不可但欲貴高于人無已時,将恐颠蹶失其位。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天地得一就會清甯)5

本章的主旨是以賤為本,以下為基,這是正确理解“得一”的關鍵

通過比較,我們看得出,世人将“天無以清,将恐裂”理解為“天不能保持清明,恐将崩裂”了,是錯誤的。盡管傳世本的“天無以清,将恐裂”,不像帛書本“天毋已清”表述得那麼清晰、肯定,但是河上公、王弼的注解卻能跟帛書本的“天毋已清”十分吻合。後人雖然多數依從王弼和河上公的注解,但喜歡自己發揮,無視王弼對“無以清”的“不要以清為清”的注解,為了守“清”而忘“不清”,陷入了“偏執”的泥潭。

“得一”的最終落腳點是“貴而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文中提到天、地、神、谷皆是引子,是比興,是為了引出“侯王毋已貴以高将恐蹶”之貴、高而作的鋪墊。因為《老子》的對話對象是侯王,是權力者,而所謂的高、貴,是基于低賤而成立的,這就是“一”的真義。這也就是本章所提到的“清”與“不清”等等同樣重要而不能顧此而失彼的根據。

如果按照傳統解讀,認為“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侯王不能保持清靜,難免要颠覆”這樣的思路來理解,就不能得出“貴而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結論,所以,要講諸本《道德經》對照起來,多比較、多斟酌,才有可能理解老子,理解《道德經》。

老天是公平的經典語錄(天地得一就會清甯)6

因此,有必要重複一遍“其緻之也”之後這段話要表達的意思:天有陰晴,若是持續不停地清而不陰,恐将崩裂;地有高下動靜,若是持續不停地靜下去,恐将震潰;神有作息興廢,若是不停息地運作下去,恐将失靈;谷有盈縮虛實,若是持續不停地充盈下去,恐将淤平;侯王當屈己以下人,若不停息地追求高貴,恐将失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