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學書,每得一枝筆,即随便把執,以真能在白紙上寫成黑字為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有着重研究執法,但苦于衆說紛紛,亦莫衷一是。近世鉛筆鋼筆之風盛行,于是執筆之道近絕矣。殊不知中國之所以有傳統書法,全在有中國筆的巧妙,如果用之不得其法,雖學幾十年,或終身行之,亦無所得。一得其法則事半功倍,成就巨大。
第一節 執筆的意義及重要
一般人多把執筆與用筆運用混為一談,其實不然,用筆與運筆,是執筆以後的第二步工作,本書另列運行一章專論之。執筆法是包含腕法,指法與筆法三者而言。腕法是指腕和肘的運用;指法即五指法,是講五個指頭如何去執一支筆;筆位是執筆的高低。二者是不可偏廢的。
清代包世臣學書,十五歲就開始,習應試書十年,下筆不能平直,以書作聞于鄉裡,乃仿為之。後又從黃小仲問用筆法,前後研習數十年,竟成名家。他感到學書困難,始著《藝舟雙楫》以示後人。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說,他自己初學書,從朱九江先生學書法,苦無所為。後見朱九江執筆,細心觀察練習,便一舉而成。古今人每多學書數十年,毫無成果,及得執筆法後,便一日千裡,書道以成。今人每言:“體有我體,法有我法”以之炫人,是不知法之論,且他們的我體,我法,絕非有能成書家的東西,否則古代名書家,何必視執筆法為枕中之秘?不學書則已,欲學書不知執筆方法,則徒勞無功。
第二節 腕 法
今人作書,隻知單以手執筆,率爾揮毫,忘記用腕的法度,所以其字浮滑柔俗,無沉雄勁拔起騰逸之勢,即時人所謂“無書卷氣”者,與古人比較大相懸殊。無此,便是不知腕法之故。趙這話,證明古人傳筆法,故作玄妙,不肯盡言,後人亦隻以揣測求解,而借自己經驗以得一二。
今人解剖學發明,定手之部位自肩而下,有臂、有肘、有肱、有腕、有掌、有指各部,實則中國古來已如此分。不過因國人往往咬文嚼字,颠倒用法或以音律之故,掉用字義,以緻文詞中常遺後人誤解或不明的。書學所稱腕法,有兩種意義:一是狹義的,指腕部而言;另一種是廣義的說法,包括全手的臂、肘、肱、腕、各部,如練臂力、肘力、腕力等等,也歸入腕法,并非指手腕一部,本來應該說手法較合理,惟一般人已用慣腕法二字代表全手各部,約定俗成,仍沿用腕法名稱。
腕法有三種:(一)枕腕。此處的腕,系指手腕的腕部而言,以左手掌墊右手腕下,或以右手腕平擱桌上,都叫枕腕,是通行的和一般人所知的。大概這一種,宜于一寸以内的小楷用它,并非大中楷通用。(二)提腕。右手肘骨擱桌上,或稍離桌面,腕骨提起,勿近桌面,就是肘稍定而腕活的方法。提腕作書,宜于中楷以下八分書等用。(三)懸腕。是整個的手,離開桌面而虛空懸着,全身氣力運于手臂,傳之腕間,運之紙上以作書。這種方法,适宜寫中楷以上的大楷。懸腕的要點,是腕骨和肘骨在一根直線上,古人所指腕平即此。
學書的人首先須知,一般論執筆是不論提腕枕腕而單論懸腕。本章論筆,也是專論懸腕,練習作書的人,首先須要練和天天練習的就是懸腕。懸腕精熟,枕腕提腕,是不學而能的。因為腕法中懸腕最難,懸腕又為腕法的基本和鑰匙。能提腕的不一定能懸腕,能懸腕的定能枕腕和提腕。
練書的懸腕為法,腕法以懸為基,懸腕才能着力,運全身氣力于指間。陳繹曾雲:“懸腕者,腕着空中最有力。”所以練書以大楷為主,執筆以懸腕為主,學者宜精熟于此。引全身之力于點畫間,其書便沉勁有力。至于運腕之法,張教玄的論書篇裡說:“用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楷書不必懸腕,氣力有限。若行草須懸腕,大草書須懸臂,筆勢無限也。”此種說法,不甚妥當。行草書固宜大楷書以上亦必須懸腕,始能集全身氣力運之于筆,否則古人的龍威震何以得來!
第三節 緻 法
指法是指五指而言,通常叫五指法。古人奉枕秘,曆代相傳不具體,到唐代的陸希聲始有撥镫法說明行世。說五指如撮物一樣,後來書家都沿用它。下面談談陸希聲的撥镫五字法:
捏:用大指(第一指)上節端,捏住筆杆左方。
押:用食指(二指)上節端,壓定筆管右方,與大指齊力。
鈎:用中指(第三指)尖,鈎住筆管的前方。
格:用無名指(第四指)爪肉的間接處,用力貼住筆管後方。
抵:用小指(第五指)靠緊抵住無名指,輔助無名指加力。
後來到南唐李後主時,又增陸希聲的撥镫“五字法”為“七字法”或“八字法”,即後主李煜所謂“書有八字法,謂之撥镫者是也。”
究竟上述的撥镫執筆法,是否為唐代陸希聲所創造,仍是一個疑問。據李後主的書述雲:“自衛夫人并鐘、王、家傳于歐、顔、褚、陸等。”就是陸希聲自己說:“昔二王皆傳此法,自斯公以下,陽冰得之。”後來輾轉傳授于希聲,以至于李後主尹希古等。照此看來,古人的指法大都以撥镫法出之的。不過到唐時才盛行。到李後主時代,對于以撥镫勢執筆的五字法,有所增益,闡明而昌大之。
李後主的八字法,似較繁瑣,這裡就不再說明,最重的先要了解五字法,比較适用而簡明。至于撥镫二字作何解釋說:“镫,馬镫也,蓋以筆管著名指中指尖持物,始挑撥燈心者然。”
這裡把“镫”字寫作“油燈”的“燈”字解釋,雖然“镫”與“燈”是通用的字,但推想起來,當以陳思所說的為是,猶如足踏馬镫,淺則易于轉折。同時虎口的形象圓如馬鞍子的兩镫,也說不定是因此而得名。但無論如何,指法貴在着力于各指頭的尖端,執筆才不死闆;否則運用不能靈活。騎馬的人在馬鞍上,不能坐實,臀部須離開馬鞍,用兩腳尖踹在镫上,才能在馬上着力,才方便射箭或做其他動作。如坐在鞍上,才能在馬上着力,才方便射箭或做其他動作。如坐在鞍上,以足掌踏着馬镫,馬一跑就會跌下來,怎能作其他動作呢?
古人一個撥镫法,因為言詞玄妙,弄得後人猜神疑鬼,揣想百出,解釋分歧。于是某家說執筆當如此,某家又說當如彼,以緻後人莫衷一是。其實解釋雖多,而實際上指法隻有兩種。這兩種方法使用日益增多,當然就成兩派,可惜古來沒人肯說罷了。
在來講這兩種方法以前,首先要說明虎口與鳳眼。大指指節骨凸出向外邊,與食指尖端執着筆管,食指尖端的第一指節骨也突出向外,形成一個圓形的圈似虎口形,所以叫虎口。反之如食指尖端指節骨和大指指節骨凹向裡面。則大指與食指執管成一端橢圓尖小狹長的細縫,像鳳眼一樣,也叫“鳳眼”。令人執筆的鳳眼最多,這是不知此法的關系。書人萬不可誤解,作書執筆的指法最忌鳳眼,無論哪派,都絕對忌之。因為指節凹内,指頭僵硬,遇要回旋轉折,便死闆不堪。用鳳眼手勢作書,寸以内的小楷,還可勉強應付,寸以外的大字,便一點也無法作成。先明乎此,才可進一步讨論兩派的異同。
第一派是虎口法。虎口法是把筆管豎立在拇指和食指第一節尖端的肌肉間,同中指的甲肉聯接部分,與無名指的指甲上,再将小指緊貼名指之下而不着管,大指及諸指骨節都向外凸。除大指外,從食指到小指,從并在一排的四個指頭,要一指一指的密接,不可散開。各指節骨都象張弓一般的盡量凸出向外,成一圓形如虎口狀,則掌心空虛,手臂的經絡反扭,而後可以把全身的氣力從腕肘運到指上,如此執筆,寫出來的字,才是雷霆萬鈞,龍威虎震。有執筆的各個指頭,須用力握住筆管,但不可過緊,過緊則執管太死,力止于管而不能傳達于毫。且覺過于吃力,往往指骨作痛不能久耐。同時亦不可執得太松,太松則把握無定,不能控制筆管,做真書必散漫浮滑,甚至根本不能作書。
第二派是鵝頭法,鵝頭法是指導筆管執在大指尖端肌肉部,和食指中(不是食指第一節)的前部靠第一骨節處,是指間端肌肉鈎頭筆管向内,中指中節中央對着大指尖,名指指甲與甲肉之際,抵着筆管向外,小指緊貼無名指,助無名指之力,與虎口法有别的,一是大指與食指所圍繞的形狀是橢圓形而非略帶如虎口之圓形,故虎口。便大指指節骨仍凸外,所以也絕非鳳眼。其次是除小指外,各指間均有距離,不能密接,但各指指節骨外凸,則與虎口法相同,又因食指高舉狀如鵝頭,故名叫鵝頭法。用這種方法去執筆,它的松緊程度,與虎口法無異,既不要太緊,也不要太松,否則也是不能作好書的。古人相傳授筆法,沒有分出這二派,又加些神妙詞句,所以往往把名詞、要領,手指法混作一談,去解釋,以緻弄不清楚。現在說明了,便一目了然了。不過初學執筆時仍是不管,無論采用那一種方法,貴在有始有終,終身由之,不可稍因不慎而随時改異。“一曝十寒”,無論如何不能成功,也正和不知執筆人一樣在五十步與百步之間的。
第四節 五指法概要
論指法首先要讨論“以指運筆”。康有為雲:“以指運筆之說,惟唐人翰林密論有之。其法:作向左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橫畫皆以大指遺之,做策法仰指擡筆上,作勒法用中指均筆澀進,覆畫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遺其頓處。從此以後指運之說大盛,韓方明所譏今人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所以唐人的書,已經很多不善執筆的了。
宋人講意态,無時不可。東坡乃有把筆無定法,要練虛而寬。以永叔指運而腕不知為妙;蓋愛取其姿态故也。夫以數指俯仰運動,其力有幾,運送亦不能出分寸外,苟過寸字,已滞于用,不是又掉換執筆法嗎?東坡操之至熟,變化生新,在東坡尤可,然由此遂遜古人,後人勿以東坡而效卑也。夫用指者筆力必困弱,欲卧紙上,勢為之也。
上面這些話都是反對以指運筆的。究竟運筆是否須要指運?曆來争論者固多,然以指運筆寫成的字,總不能如龍跳虎卧般雄健。本節所研究的,是以指執筆的方法,而不是論讨以指運筆的,而且主張根本不能用指法運筆。現在把執筆的要點
概括如下:
(一)指節外突。第一,大指節骨須要向外突出,其他各個指頭,也要把所有骨節外突。因為骨節外突,圓轉靈活,容易調節各指力量的輕重不均。若指節平直,則關鍵抵緊,伸縮圓轉都不自然。
(二)大指橫撐。大指不可向上太斜,最好向下橫平一點。因為筆管外邊的力量是四個指頭協力。而筆管内隻有一個指頭,所以一個大指頭應該擋住四個指頭的合力。如太上斜,則筆管下重上輕,控制不易。
(三)各指得力。通常人的無名指,都比較無力,因此執筆時,無名指拒筆無力,往往不及大、食、中三指。初學尤宜注意。要使無名指有力,才能與大指、中指、食指的力平等,才能把握筆管不緻上重下輕,飄搖不定。
(四)五指齊力。指法最終目的,是做到“五指齊力”這一句話。要作到五指齊力,便須無名指得力,以防獨弱一指,用力不均。要大指橫撐,以當四指合理合力的中點。同時把各
指骨節外突,以調劑各指間力的輕重強弱,然後五個指頭的力量才得相等。大凡五指齊力作書,沒有不成就的。
(五)指不主運。但無論如何,指但可執管,不主運筆。康有為說:“包慎伯論書,精細之主,為後世開山,然真要歸于運指,謂大指能揭管則鋒自開。引歐蘇之說為證,乃謂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在毫端,其書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其說粗疏可筆。蓋慎伯好講墨法,又好言萬毫齊力,不得其故,而思借助手指;不知握筆既緊,腕平掌豎,俾手眼之勢;欲斜切于案,以腕運筆,欲提毫則毫起,欲頓筆則毫鋪,頓挫則生姿,行筆戰掣,血肉滿足,運行如風雄強飄逸,安有抛筋露骨枯弱之病。慎伯自稱其書得于簡牍,頗傷婉麗。則逸少龍威虎震,大令足非宕雄奇,豈非簡牍乎。不自知腕弱之由。敗績在指,而反攻運腕之弱,不其謬手,此誠千虛之失,餘虛人感乎慎伯之說。故亟正之。”
這五點都是古人不傳妙法,争論千載而不得要領。現在悉舉出來,已盡明執筆五指法之奧秘了。
第五節 筆位
執筆高下,亦有定法。衛夫人真書,執筆去頭二寸。此是以漢尺言,漢尺二寸合今寸譯。然也有以衛夫人說是就為一寸以外大字而言的。大約執筆總以近為主,盧攜說:“執筆淺深,遠近很重要,遠則浮虛薄,近則揭鋒體重。”體驗甚精。包慎伯說:“執筆欲真近。”也是有得之言。近人執筆多高,皆惑于衛夫人之說而不能真故。亦由宋明相傳,多使行草不能真楷之故;蓋其執筆太高,畫勢虛浮,不能正書也。近人甚至有矜言執筆欲近之說,以為不傳之秘。
執筆遠近的尺寸,叫做筆位。筆位有三種:二分之一筆管叫腰,其末叫端,腰端之間又三分之,近端叫敵意分,上曰第二分,再上曰三分。古人用筆,率不過腰,也就筆頭毫全長的二分之一為腰,過腰則毫全開而不能收。用一分筆的,它的書纖勁叫“蹲鋒”;用二分筆的,它的書豐腴叫“鋪毫”。
知道了筆位和執筆,用筆後,便可進一步讨論由筆位而生出的輕重了。用筆輕的,令人有超越秀發的感覺;用筆重的,令人有沉着痛快的感覺。大概用筆輕的,執的位置為一分筆,較重的為二分筆,更重的筆為三分筆。就是三分筆也是不能過腰的,不出筆端二寸以上的。初學的人最好在筆端一寸與二寸之間為最适宜。
古人的傳授
鐘繇說:“筆者天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他把用筆之法,說得如此玄妙,全是受蔡邕的女兒說他父母夢神授筆法。故後人鮮得真傳,得其傳的,更奉為枕中之秘。
自後漢崔子玉傳筆法,曆鐘、王、永禅師以後,世傳才漸趨具體。傳說較多。王侍中《書絕》上說:“拇左、食右、前沖、名禁、後從。”唐太宗的筆法決雲:“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須圓。”又說:“腕堅則鋒正,鋒豐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筋力均平。次虛掌則運用便易。”
張懷瓘說:“執筆亦有法,若執筆淺而堅,摰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著,勢有餘矣。若執筆深而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其故何也,筆在紙端則掌虛,運動适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掣。豈能自由,既不能轉運回旋。乃成棱角,筆既死矣,甯望字之生動乎。”
東海徐公疇說:“指筆于大指中指前,居動靜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矣,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筆當大指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勢力,況執之愈意,則愈滞不進,須用之規矩,無以施為也。”
又曰:“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浮則成浮滑,浮華則俗。”
蘇轼雲:“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各說無定法,實則虛寬,即定法。這裡的寬,系指執筆松緊而言。比如梁武帝說:“執筆寬則字緩弱”,也有其理。因為緊執者健勁,寬執者有媚态。
據說,羲之居會稽,子獻之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他筆,不脫,笑曰“此兒書,後當有大名。”這是說執筆須緊。然而明
代的徐文長說:“須執之使寬急得宜,不可一味緊執,蓋執之愈緊滞于用耳。”又說:“善書者不可執太牢,若潔然聽筆之所之,而不法度,乃為善矣。”又說;“大要執之雖堅,運之須活,不可以指運筆;故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執雖期于重穩,用比于輕便。”然又有人說,寬緊随字而易,“執筆緊,易遒,執筆寬者易媚。”也是一種執筆經驗。
總之,古人對于技術方法一類的東西,往往故作神妙,秘而不傳,故初學之人,讀古人書,欲得科學之法,淺易而明白,是太難的,這是不過錄作參考而已。
執筆法精義
前幾節已将古人執筆不傳之秘和曆代執筆方法的争論,闡述盡了,現在把執筆要點,歸納解釋一遍。先從執筆方面說:
(一)實指。實指是指法要實的意思。執筆固然不可太緊,但亦不可太松,太緊則力集筆管,太松則輕飄不定。故取其松緊适度,是實指也。
(二)虛拳是五指既實,各指力據,則拳虛空可容雞卵。但拳必須指實,并五指著筆,始能辦到,否則拳不能虛而反實的。
(三)豎掌。豎掌是掌要立起,不可與腕在一條直線上,這是取腕活的道理。如掌與腕平,則硬如木柴,腕不能活。這正與指節管外突,以調節五指力量相同。
(四)平腕,平腕是腕背面與紙面成為平行面。世人作書腕肌多斜紐不平,則全身力量不能到指,固腕背面斜紐不平,易分力量。腕平,筆管則向左後偃,而能逆入平出。
(五)豎鋒。豎鋒是指筆毫中鋒須豎在各鋒之中。今人再以鋒系指筆管直,這是誤解。如筆管正直,則包安吳拽管向左後說即不通。否則古人何不稱正管而叫豎鋒呢。
以上五個要領是指執筆,再就運筆方面說。
(一)固指。書人不要感于以指運筆之說,運筆時指要牢固,不可松動。得乎此訣,則書必有成。不過練習起來,非相當時間不能做到的。
(二)運腕。凡作小楷,指亦不宜動作以可運行,作小楷肘定腕活,以運腕力書成,用指亦可勉成。
(三)運肘。作中楷以上及八行書等,須要指腕不動,同時運行,千萬不可用指運。
(四)運肩。作大楷須要全身力到,腕指均不動,以肩力出之,今人多不知此秘。
(五)運腰若作數尺以上榜書大字,則腕、肘、肩俱宜鎮定,而以肩力出之,作榜書多足立紙上,而集全身力于腰以出之,否則定會出現弱力敗之象。
以上五種都是重在不用指運,若以運指,則不能達全身力量。
文:申國超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