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6 22:47:51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1

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

#教育微頭條##高考志願填報##高考名師團##高考季#

1.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鑒定物質成分的生化實驗)

2.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和觀察葉綠體(觀察類實驗)

3.觀察細胞質的流動(觀察類實驗)

4.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觀察類實驗)

5.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 的催化效率(物質性質的探索實驗)

6.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質性質的探索實驗)

7.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物質性質的探索實驗)

8.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物質性質的探索實驗)

9.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複原(觀察類實驗)

10.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和觀察(生理現象的分析設計實驗)

11.設計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生理現象的分析設計實驗)

12.DNA的粗提取與鑒定(鑒定物質成分的生化實驗)

13.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調查實驗)

14.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調查實驗)

15.設計并制作小生态瓶,觀察生态系統的穩定性(生理現象的分析設計實驗)

16.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調查實驗)

17.觀察So2對植物的影響(觀察類實驗)

一、教材實驗複習

(一)觀察類實驗

1、高倍鏡的使用和觀察葉綠體

實驗原理: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基質中,一般是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類的葉(或菠菜葉等)。

步驟:取材(藓類葉)→制片→觀察

注意問題:實驗過程始終保持有水狀态

2、觀察細胞質流動

實驗原理: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态,可用葉綠體運動作為标志。

實驗材料:選材标準:細胞質流動快,含葉綠體,易獲得,容易制片觀察的新鮮植物。

如:黑藻幼嫩葉片:優點是葉扁平、薄,含葉綠體,易觀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狀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層葉脈表皮細胞、紫鴨跖草花絲上的表皮毛等。

步驟:取材→制片→觀察

注意問題:

① 加快細胞質流動的措施:a.适當升高溫度(20~25℃); b.事先在光下培養一段時間;c.用适當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d.切傷部分葉片。

② 選擇參照物:葉綠體

③ 選擇最佳觀察部位。應尋找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進行觀察,因為此處的細胞水分供應充足,容易觀察到細胞質的流動。

考點提示:

(1)為什麼可直接取用藓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适溫度是多少?

(4)對黑藻什麼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隻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8)在強光、在弱光下、黑暗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有何意義?

(1)因為藓類的小葉很薄,隻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葉脈附近的細胞。

(5)仍為順時針。

(6)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視野應适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采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下,葉綠體的側面對着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最大的面對着光源;在暗處葉綠體呈無規律排列。

3、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原理:(1)解離液将組織細胞固定殺死并相互分離。

(2)龍膽紫(醋酸洋紅)能将染色體染成深色。

(3)顯微鏡可觀察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期的圖像。

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步驟:洋蔥根尖的培養→裝片制作(解離、漂洗、染色、制片)→觀察

洋蔥根尖的培養: 實驗課前3~4 d,将洋蔥放在裝滿水的廣口瓶上,底部接觸水,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注意經常換水,目的是防止爛根, 待根長到5 cm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2

提醒

(1)先漂洗再染色,這兩步不能颠倒,否則影響實驗效果。

(2)漂洗的目的

①防止解離過度,根尖過分酥軟。

②洗去鹽酸,防止與堿性染液發生作用,便于染色。

(3)使根尖細胞相互分散的方法

①解離時,鹽酸可破壞細胞壁的果膠層,使組織細胞分離。

②制片時用鑷子搗碎。

③壓片。

(4)顯微鏡下觀察的都是死細胞,不能看到細胞分裂動态變化,若視野中找不到某一時期的細胞,可通過移動裝片從鄰近的區域中找。

(5)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間期細胞數目最多,原因是間期曆時最長。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3)為何每條根隻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别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7)為何要漂洗?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能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1)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3)為何每條根隻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别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5)壓片時用力過大。

(6)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因為在根尖隻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于分裂狀态;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範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1)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4、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複原

原理:内因為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外因為細胞液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差。

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步驟:裝片→觀察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3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麼辦?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顔色的變化?複原時呢?

(5)若發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複原,其原因是(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

(7)換高倍物鏡後,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

(9)物像清晰後,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1)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縮小光圈,使視野變暗些。

(2)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複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将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将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後,應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等于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①配制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5、觀察So2對植物的影響

原理:Na2So3與稀H2So4反應生成So2,将同種植物長勢相同的幼苗分别放在同樣大小的玻璃罩内,并且在玻璃罩内生成不同濃度的二氧化硫,就可以觀察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影響。

方法步驟

測量玻璃罩容器→計算稱取所需亞硫酸鈉的質量 →按要求完成實驗裝置→觀察幼苗受害部位及受害程度。

實驗結論

(1)SO2濃度越大,植物受害越嚴重。

(2)葉片受害順序:成熟葉→老葉→幼葉。

(3)植物受害順序:葉片→葉柄→植株。

(4)症狀:葉片褪綠,變為黃白色,葉脈間出現黃白色點狀“煙斑”,随時間推移,“煙斑”由點擴成面,嚴重時葉片萎蔫,葉脈褪色變白,植株萎蔫死亡。

配制不同濃度的二氧化硫的方法

可用注水法測出鐘罩的容積(三個鐘罩容積要相等)。用溢水法測出放入盆栽植物後鐘罩的容積(測量鐘罩内剩餘水的體積即是)。

(二)鑒定物質成分的生化實驗

6、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原理: 還原糖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澱 脂 肪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蘇丹III橘黃色 蘇丹IV 紅色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蘿蔔。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于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顔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拟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内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産生磚紅色沉澱,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後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餘的酒精)

  制作裝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顔色變化(紫色)

疑難點拔:本實驗為驗證類實驗。①葡萄糖、果糖和麥芽糖的分子内含醛基,醛基具有還原性,可與弱氧化劑反應。與醛基有特定顔色反應的化學試劑可用來鑒定這三種糖的存在:a、利用斐林試劑;b、利用班氏試劑:由A液(CuSO4溶液)和B液(檸檬酸鈉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c利用銀氨溶液;結果出現銀鏡。②脂肪的鑒定可用蘇丹III、蘇丹IV。③蛋白質的鑒定可用雙縮脲試劑、濃硝酸試劑(結果形成黃色沉澱)④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都由NaOH和CuSO4組成,但二者有以下不同:a、溶液濃度不同;b、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試劑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雙縮脲試劑是堿性環境下的Cu2 )c、使用方法不同。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2 )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顔色變化的順序為: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7)轉動細準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

(1)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 )含糖量較高、顔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蔔等。

(3)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顔色變化不明顯。

(4)混合後使用;産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6)隻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顯微鏡的觀察。

(7)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 洗去浮色。

(9)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堿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7、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4

考點提示: 疑難點拔:①制備雞血細胞液時離心後除去上清液。②實驗過程中兩次加入蒸餾水的作用不同。第一次的目的是為了使外界溶液濃度大于血細胞内細胞液的濃度,細胞大量吸水脹破得到DNA;第二次的目的是降低Nacl溶液濃度到DNA溶解度最低點,這樣DNA分子可以從Nacl溶液中析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麼?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4)該實驗中最好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麼?

(5)前後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别是多少?為什麼?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麼?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别是什麼?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麼?原理分别是什麼?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别是什麼?原理分别是什麼?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别是什麼?

(1)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最好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于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于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

(7)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 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三)物質性質的探索實驗

8、酶的高效性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5

注意問題:

①實驗時必須用新鮮的、剛從活的動物體中取出的肝髒作實驗材料。肝髒如果不新鮮,肝細胞内的過氧化氫酶等有機物就會在腐生細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組織中酶分子的數量減少且活性降低。

②實驗中使用肝髒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細胞内過氧化氫酶與試管中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從而加速過氧化氫的分解。

考點提示: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髒?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麼?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髒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髒和肝髒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麼?

(5)滴入肝髒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麼?

(1)因為在不新鮮的肝髒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于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2)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複燃。

(3)因為肝髒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5)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9、酶的專一性

(1)方案一:用同一種酶催化兩種不同物質

澱粉(非還原糖) 麥芽糖(還原糖)

蔗糖(非還原糖) 蔗糖

②用澱粉酶分别作用于澱粉和蔗糖後,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根據是否有磚紅色沉澱生成來判斷澱粉酶對二者是否有催化作用,從而探索酶的專一性。

(2)方案二:用兩種不同酶催化同一種物質

①澱粉(非還原糖) 麥芽糖(還原糖)

澱粉(非還原糖) 澱粉

②再用斐林試劑鑒定,從而探究酶的專一性。

疑難點拔:這三個實驗為探索類實驗。

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時,應合理設計對照實驗,嚴格控制實驗變量。

②探索酶的專一性時,設計實驗首先要從已知入手,确定何為實驗變量(自變量),何為因變量,何為控制變量。澱粉、蒸糖水解的産物,水解的速率等為變化的結果,即因變量,從因變量入手我們将推知自變量(實驗變量)即澱粉酶對其的影響程度或它們之間的關系。澱粉、蔗糖在實驗過程中的濃度、用量,澱粉酶的濃度、用量。水解過程的溫度等都為控制變量,需遵循同時等量原則,以排除控制變量對2個水解反應的影響。

③探索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通過研究某一因素,如溫度(實驗變量)對某一特定反應的影響時,要在其他因素(控制變量)相同的條件下進行。觀察不同的實驗變量(如不同的溫度)對特定反應的影響結果(因變量),以便對實驗結果(實驗變量與因變量關系)進行科學的分析。

10、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原理 :澱粉遇碘變藍,澱粉酶可水解澱粉水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麥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變藍。

材料: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熱水,冰塊,碘液

步驟: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6

疑難點拔:這三個實驗為探索類實驗。

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時,應合理設計對照實驗,嚴格控制實驗變量。

②探索酶的專一性時,設計實驗首先要從已知入手,确定何為實驗變量(自變量),何為因變量,何為控制變量。澱粉、蒸糖水解的産物,水解的速率等為變化的結果,即因變量,從因變量入手我們将推知自變量(實驗變量)即澱粉酶對其的影響程度或它們之間的關系。澱粉、蔗糖在實驗過程中的濃度、用量,澱粉酶的濃度、用量。水解過程的溫度等都為控制變量,需遵循同時等量原則,以排除控制變量對2個水解反應的影響。

③探索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通過研究某一因素,如溫度(實驗變量)對某一特定反應的影響時,要在其他因素(控制變量)相同的條件下進行。觀察不同的實驗變量(如不同的溫度)對特定反應的影響結果(因變量),以便對實驗結果(實驗變量與因變量關系)進行科學的分析。

11、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于丙酮中,可以用丙酮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色素在石油醚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石油醚在濾紙上擴散的速度不同,從而分離四種色素。

步驟: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複若幹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蔔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疑難點拔:四條色素帶的分布與色素擴散速度有關,而擴散速度大小由分子量大小所決定,這四種色素的分子量分别是:胡蘿蔔素(C40H56)536、葉黃素(C40H56O2)568、葉綠素a(C55H72O5N4Mg)892、葉綠素b(C55H70O6N4Mg)906,所以色素帶從上到下,即擴散從快到慢依次為胡蘿蔔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胡蘿蔔素與葉黃素分子量相差32,葉綠素a與葉綠素b的分子量相差14,故前二種色素的距離大于後二種色素的距離。色素帶的粗細與色素的含量有關。通常葉綠素含量是類胡蘿蔔素的四倍,葉綠素a的含量是葉綠素b的三倍,葉黃素含量是胡蘿蔔素的二倍,含量越多,色素帶就會越濃越粗,故由濃粗到淡細依次是: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胡蘿蔔素。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

(2)二氧化矽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矽對實驗有何影響?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麼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9)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麼色素?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1)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矽,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顔色變淺。

(3)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于水。

(4)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隻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顔色更深一

(9)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随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胡蘿蔔素和葉黃素。

(13)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蔔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四)生理現象的分析設計實驗

12、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和觀察

原理:植物受單方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定性運動叫做向性運動。其運動方向随刺激的不同方向而定。如單側光使植物表現出向先性運動,地心引力(重力)引起的向地性運動。

植物的向重力性實驗設計方案示例

1.實驗題目:植物的向重力性實驗。

2.目的要求:了解植物根的生長具有向重力性的特點。

3.材料用具:剛萌發的玉米種子(胚根長0.5 cm左右)、培養皿、棉花、濾紙、膠布、橡皮泥、剪刀。

4.實驗假設:根的生長與地心引力有關。

5.實驗預期:經過一定時間之後,4粒玉米種子的胚根都向下生長。

6.方法步驟:

(1)取4粒同樣大小已萌發并長出胚根的玉米粒,平放在一個培養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養皿中央。各萌發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羅盤的東、南、西、北位置。

(2)将濾紙剪成培養皿大小,蓋在玉米粒上,然後再蓋上濕棉花,直到填滿整個培養皿。注意不要将棉花塞緊,以免影響根的生長。

(3)蓋上培養皿蓋,邊緣用膠布封口豎起培養皿,用橡皮泥固定住。将豎立的培養皿放入恒溫箱中培養,注意培養皿中玉米粒的位置必須保持不變,使最上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上,左右2個玉米粒的胚根處于水平位置。

7.實驗記錄:

列表記錄這4粒玉米種子胚根的生長情況。

8.實驗結果和結論:

分析實驗的結果,得出結論。

13、設計并制作小生态瓶,觀察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原理:生态系統的穩定性與它的物種組成、營養結構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這密切的關系。

将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制成一個小生态瓶。

疑難點拔:本實驗是一個設計類實驗。設計制作生态瓶時,小生态瓶中必須包括生态系統的四種成分,特點要注意必須有足夠的分解者。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物之間要有合适的食物鍊結構,生物的數量不宜過多。小生态瓶必須是透明的,這樣可保證生态瓶中有充足的太陽能,當然,小生态瓶一定要封閉。

高中生物合格考要點梳理(高中生物考綱規定的17個實驗詳細解讀)7

14、設計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疑難點拔:本實驗是設計實驗。通過實驗進一步體會設計和實施的過程。

設計思路

①确定課題:本課題的題目範圍較大,不适合學生實驗。要在大題目的範圍内選擇一個較小的課題進行研究。比如“設計實驗,觀察NAA對葡萄插條生根的影響”。

②提出假設:根據所學知識對實驗内容提出假設。如“假設NAA可以使插條基部的薄壁細胞恢複分裂能力,産生愈傷組織,長出不定根”。

③設計對照實驗:為了證明某種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産生影響,除了實驗組外,還要設計一個空白對照組。為了探索某種生長素類似物在各種濃度範圍内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産生影響,必須同時設計幾個不同濃度為實驗組作為條件對照。

④觀察記錄:為了有效地觀察記錄實驗變化,設計裝置就要考慮觀察的方便。如觀察促進生根的實驗可以用透明容器水培法。

(五)調查實驗

15、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原理:在一般情況下,逐一計數某個種群的個體總數是困難的。常常用取樣調查法來估計整個種

的種群密度。植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常用樣方法。動物種群密度 的取樣調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考點提示:

(1)什麼是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法?

(2)在樣方中統計植物數目時,若有植物正好長在邊線上,應如何統計?

(3)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獲某種動物M隻,标志後放回原處。第二次捕獲N隻,其中含标志個體Y隻,求該地域中該種動物的總數。

(4)應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條件有哪些?

(5)若用标志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種群密度時,若标志物明顯,則結果比實際數偏大還是偏小?

(6)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的步驟是?

(1)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内,随機選取若幹個樣方,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

(2)隻計算該樣方相鄰的兩條邊及頂角上的植物的數目。(左邊和上邊)

(3)MN/Y

(4)①标志個體在整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标志個體和未标志個體都有同樣被捕的機會。②調查期中,沒有遷入或遷出。③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5)偏大

(6)确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5點、等距取樣)-----計數----計算種群密度

(五)調查實驗

15、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原理:在一般情況下,逐一計數某個種群的個體總數是困難的。常常用取樣調查法來估計整個種

的種群密度。植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常用樣方法。動物種群密度 的取樣調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考點提示:

(1)什麼是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法?

(2)在樣方中統計植物數目時,若有植物正好長在邊線上,應如何統計?

(3)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獲某種動物M隻,标志後放回原處。第二次捕獲N隻,其中含标志個體Y隻,求該地域中該種動物的總數。

(4)應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條件有哪些?

(5)若用标志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種群密度時,若标志物明顯,則結果比實際數偏大還是偏小?

(6)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的步驟是?

(1)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内,随機選取若幹個樣方,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

(2)隻計算該樣方相鄰的兩條邊及頂角上的植物的數目。 (左邊和上邊)

(3)MN/Y

(4)①标志個體在整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标志個體和未标志個體都有同樣被捕的機會。②調查期中,沒有遷入或遷出。③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5)偏大

(6)确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5點、等距取樣)----計數----計算種群密度

16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1、 要求:調查的群體應足夠大;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 方法:分組調查,彙總數據,統一計算。

3、計算公式: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 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100%

4、讨論:所調查的遺傳病的遺傳方式, 發病率是否與有關資料相符, 分析原因。

17、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目的: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學會調查環境的基本方法和根據不同的調查目的确定具體的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環境污染的涉及面廣,因此對生物産生不利影響也很多。環境污染的調查方法主要有野外觀察法、社會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根據不同的調查目的确定具體的調查方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