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09:52:18

公元1737年(清朝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回複禮部和宗人府的奏折,同意把宜妃的棺椁葬入景陵中的嫔妃園寝。

這意味着,已經去世5年之久的宜妃,終于可以葬入康熙的皇陵(景陵)了。

康熙帝嫔妃衆多,僅史書記錄在冊的就多達60餘位。這60餘位嫔妃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中途失寵,有的或許從來沒有得到康熙帝的青睐。隻有宜妃最為特殊,《永憲錄》說宜妃“眷顧最深”,意思是說,在康熙的衆多嫔妃中,宜妃是康熙的最愛。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

宜妃從康熙十六年入後宮,被康熙寵愛長達45年。康熙駕崩後,宜妃遭遇命運的“滑鐵盧”,她從先帝寵妃瞬間變成了雍正的眼中釘。

雍正十一年,宜妃在連喪三子後郁郁而終,雍正不僅沒有給她按太妃禮大葬,甚至都沒有将她葬入景陵。直到5年後的乾隆二年,宜妃才入土為安。

作為康熙帝的寵妃,宜妃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女子?她又為何一再遭到雍正的冷眼呢?本文,筆者将和大家分享這位紫禁城内的皇妃。

一、姐妹同嫁康熙帝

清朝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亂已經爆發4年有餘,康熙以舉國之力終于将吳三桂堵截在西南一隅。政治局勢的好轉,需要朝廷有“喜事”來烘托,因此,康熙下旨,重啟此前暫停了四年之久的“選秀”。這一年的七月,有一位特殊的女子通過選秀進入皇宮,此女乃是滿洲鑲黃旗郭絡羅氏,史書稱她為“郭貴人”。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2

我為什麼說這位“郭貴人”特殊呢,因為根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内務府檔案記載,郭貴人在入宮之前已經嫁過一次人,隻不過丈夫已死。

不過,這個說法在正史中沒有得到印證,因為在正史上,這位郭貴人非常低調,史書上關于她的記載,隻有兩點:

第一,她生過兩個孩子,分别是康熙的四公主固倫恪靖公主和康熙的第十九子胤䄔(因早夭,未序齒)。

第二,她還有一個姐姐和她同時入宮,《清史稿·卷二百十四》記載:

郭絡羅氏,宜妃妹。子一,允䄔,殇。女一,下嫁敦多布多爾濟。

原來,這位“郭貴人”的姐姐,正是大名鼎鼎宜妃!

(筆者:由于郭絡羅氏有姐妹兩人同時入宮,筆者用“宜妃”和“郭貴人”區分二人,這個稱呼和她們後來的位份變化無關。)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3

當然,也有部分史料說郭貴人不是宜妃的妹妹,而是姐姐。實際上,在清朝的選秀制度下,八旗(滿蒙漢旗人)家庭有兩個女兒同時入選皇宮,也不是什麼新聞。

根據《清史稿》記載,宜妃和郭貴人的祖父名叫岸塔穆,是滿洲鑲黃旗包衣佐領。宜妃之父三官保後來繼承父親的職位,繼續擔任包衣佐領。

所謂“包衣”,實際上是屬于八旗貴族的世代奴仆,“佐領”乃是貴族的随從和護衛頭目,清朝的“包衣佐領”一般為五到四品銜,像宜妃的父親便是如此。這說明,宜妃姐妹的出身并不高貴。

關于宜妃的容貌,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宜妃幾乎剛入宮便得到了康熙的極度寵愛,有證據如下:

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清朝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康熙冊封遏必隆之女鈕祜祿氏為繼皇後,同時,冊封“宜妃”為宜嫔。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4

而《清聖祖實錄》又記載,宜妃和妹妹郭貴人都是七月入宮,這也就意味着,宜妃在入宮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高居嫔位了。

在這麼短的時間内,秀女就被冊封為嫔,可謂極不尋常。舉兩個例子:

第一,雍正之母德妃烏雅氏也是康熙愛重之人,她于康熙十二年入宮,直到康熙十八年十月生下雍正帝(當時稱胤禛)後,才被冊封為德嫔。第二,和宜妃同時入宮的姐姐郭貴人也是在康熙十八年生下一女後,才被封為“貴人”。

宜妃能在短時間内被冊封為嫔,隻可能是兩個原因:第一,他深得康熙的寵愛;第二,他為康熙生下了孩子。

考慮到當時宜妃入宮不到兩個月,生下孩子的可能性為零,而宜妃的第一個孩子胤祺生于兩年後(康熙十八年臘月)。這也就是說,宜妃是純粹靠得寵而轉換身份的。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5

從這點來看,《永憲錄》說宜妃“眷顧最深”,并非無稽之談。宜妃的确是康熙最寵愛的嫔妃。

從包衣佐領之女,到後宮寵妃,這種變化,僅僅是宜妃輝煌人生的開始。因為在康熙帝接下來漫長的執政歲月中,會多次出現宜妃的身影。

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宜妃(當時稱宜嫔)生下一子,取名胤祺,在康熙諸多兒子中序齒第五。需要說明的是,五阿哥胤祺僅比四阿哥胤禛(雍正帝)小兩個月,兩位皇子年齡相仿。

按照清朝的祖制,嫔位及以下的嫔妃是沒有資格撫養皇子的,哪怕是自己親生的也不行。所以,胤禛和胤祺從小被抱養到貴妃佟佳氏(佟國維之女、康熙表妹)處撫養。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6

由于後來佟佳氏被冊封為康熙的第三位皇後(孝懿仁皇後),這也就意味着四阿哥和五阿哥是皇後養大的,這賦予了兩位皇子特殊的地位。

康熙二十年,康熙帝大封嫔妃,這一次生有皇子的四位嫔妃全部晉為妃。大阿哥胤褆生母那拉氏晉升為惠妃、三阿哥胤祉的生母馬佳氏晉升為榮妃、四阿哥胤禛生母烏雅氏晉升為德妃、五阿哥胤祺的生母郭絡羅氏晉升為宜妃

惠、宜、榮、德四人就是康熙朝著名的“四妃”。

康熙在冊封郭絡羅氏為宜妃的冊文中寫道:

咨爾宜嫔郭洛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動諧珩佩之和、克娴于禮。敬凜夙宵之節、靡懈于勤。茲仰承太皇太後慈谕、以冊印、進封爾為宜妃。爾其祗膺晉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贊坤儀、迓鴻庥之方至。欽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四位皇子中,雖然五阿哥胤祺年齡最小,但他的生母宜妃卻在四妃中名列第二位。這也能側面證明康熙對宜妃的寵愛。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7

據記載,康熙下朝後,經常到宜妃居住的翊坤宮。若康熙出巡在外,除了向太皇太後和太後報平安外,還會單獨向翊坤宮送平安書信,甚至會捎回一些外地的特産,而這些待遇是其他妃子所沒有的。

如果說,康熙對宜妃的寵愛,是因為宜妃年輕貌美,那麼,宜妃在康熙晚年仍然受寵,這就更能說明她的不尋常。

康熙五十年,湖廣巡撫陳誅進獻了一匣子西洋香,據說極其貴重,很多年輕的嫔妃求而不得。康熙最終把此物賞給了宜妃。要知道,當時宜妃已經51歲,康熙不她禮佛的檀香,而是賞賜他珍貴的西洋香。可見,宜妃這才叫聖寵不衰。

另外,康熙曾讓内務府打造兩個“千裡眼”望遠鏡,内務府于康熙三十八年打造完成,一共有兩支,一大一小,康熙非常喜歡。但到了第二年,康熙卻命人将小号的“千裡眼”送給了翊坤宮。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8

由于愛屋及烏的原因,康熙對宜妃的家人也十分照顧。康熙在位期間,幾乎每兩年都會到盛京一趟,盛京乃清朝舊都,有專門的宮殿。但奇怪的是,康熙竟然有兩次直接住進了“佐領三官保之屋”。

三官保是宜妃之父,也就是說,康熙去盛京,宜妃之父曾兩次負責在家裡接待康熙。這種榮寵,堪比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了。

當年康熙南巡,曾兩次住進曹寅的家中,這不僅僅是因為曹寅是江南織造,更是因為曹寅的母親是康熙的奶母,兩者有親情關系。同理,三官保能“有幸”接待康熙,也是因為有宜妃這層關系。

宜妃有兄弟九人,在宜妃入宮之前,除了他的大哥道保外,其餘八人幾乎是八旗底層的微末小吏,但因為宜妃受寵之故,郭絡羅氏家族的九位兄弟後來都走入仕途,最差的也成了佐領。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9

古人常把受帝王寵信的後宮女子視為“禍水”,筆者對此是不認同的。曆史上的所謂“禍水”,大多在于君王昏聩,而非後妃的過錯。況且,在清朝“後宮不得幹政”的大環境下,宜妃雖然受寵,但她還不至于危害清朝。

站在曆史的角度,宜妃固然是寵妃,但這是她的特點,并非缺點。

三、兒子結仇母何辜?

從康熙十六年入宮,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宜妃被康熙寵了近45年之久。在康熙的所有嫔妃中,宜妃的待遇算是罕見的。

宜妃一共為康熙生下三子,其中,三子分别是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

五阿哥胤祺天生敦厚,從小養在孝懿仁皇後膝下,孝懿仁皇後去世後,康熙又将胤祺送到孝惠章太後(康熙嫡母)處。在祖母的身邊,胤祺養成了與世無争的性情。因此,胤祺也就成了宜妃三個兒子中最幸運的一個。

宜妃的三兒子胤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1歲時夭折,宜妃非常傷心。當時正值準噶爾之戰爆發前期,康熙忙得不可開交,但即使如此,康熙還不忘親自安慰宜妃。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0

大兒子敦厚,小兒子早夭,在曆史上,宜妃最著名的兒子并不是胤祺和胤禌,而是另一個兒子胤禟

九阿哥胤禟天生聰明,出生後由宜妃親自教養。胤禟除了會滿文和漢文外,還能精通滿文和俄文。他且極善理财,在康熙諸子中,胤禟的數學天賦首屈一指。康熙年間,胤禟曾發明許多奇巧機關,甚至發明了一種戰車,讓康熙贊歎不已。康熙中後期,九子奪嫡,胤禟加入了八阿哥胤禩的陣營,成為“八爺黨”的核心成員。

九子奪嫡可謂“你死我活”,胤禟極力支持胤禩,被稱為胤禩的“錢袋子”。也就意味着他成了胤禛的死敵,這也為宜妃後來的結局作出了鋪墊。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1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在暢春園駕崩,終年69歲。步軍統領隆科多當場宣布了康熙的遺囑,命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胤禛登基,是為雍正帝。

雍正的登基,讓籌謀多年的胤禩、胤禵集團的希望徹底落空,同時,也開啟了雍正對政敵的清算時代。而胤禟作為“八爺黨”的主要人物之一,自然也在清算的名單之内。

不過,雍正為了穩定皇權,并沒有一次性将“八爺黨”連根拔起,而是逐漸分化,然後各個擊破。例如,雍正登基之初,便對八爺胤禩委以重任,命他和胤祥、馬齊、隆科多一起輔政。而對于胤禵和胤禟,雍正則進行了最直接的打擊。

根據《清史稿·諸王傳》記載,雍正以“遵循舊制,派王公赴軍前”為名,下旨命胤禟去西甯軍中,而西甯軍主帥乃是雍正的心腹年羹堯。這等于将胤禟發配到邊疆,并讓心腹之人嚴密監視。

不僅如此,胤禟的兒女也被雍正派人監視起來。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2

古人又雲:父債子償。然而,對于胤禟來說,他和雍正之間的仇恨,卻不僅連累了自己的兒女,更禍及她的母親宜妃。

康熙駕崩後,他的嫔妃們要到康熙帝靈前祭拜。當時宜妃尚在病中,無法下床行走,禮部官員向雍正彙報,看是否允許宜妃等病情緩和了再前去祭拜。沒想到,雍正沒有半點猶豫,便怒斥禮部官員:“先帝所有嫔妃都必須到場,若有人因病重無法行走,便命人用軟塌擡着她前來祭拜。

雍正的這個說法,針對性極強。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

當聖祖崩時,妃方病,以四人舁軟榻詣喪所,出太後前,世宗見之,又傲,世宗為诘責宮監。

意思是,治喪時,宜妃被人用軟塌擡着,但因為擡轎子的太監沒有把控好節奏,宜妃竟然走在了太後(德妃,雍正生母)之前。雍正大怒不已,當着衆人的面,斥責太監。

都說“打狗要看主人”,雍正表面是指責太監,實際上是故意讓宜妃難堪。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3

事實上,宜妃的厄運遠沒有結束。

四、三子盡喪母何歸?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康熙帝在停靈一年(10個月)後正式下葬景陵。當時,胤禟已經被“發配”到西甯,宜妃雖然仍在病重,有人勸宜妃稱病不去,但為避免落人口實,宜妃還是乘軟轎出席康熙的下葬禮。

這一次,宜妃的轎子沒敢超過太後,但仍然遭到了雍正的不滿。葬禮過後,雍正下旨給宜妃道: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制,率由舊章……衆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即如宜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衆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随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甚屬僭越,于國禮不合。自傳之後,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

雍正的意思是說,宜妃雖然病着,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走路,應該找人攙扶她,而不是讓她坐着軟轎。宜妃的做法太過僭越,于國禮不合。

一番申斥下來,讓本就在病中的宜妃膽戰心驚,病情加重。好在恒親王胤祺(改名允祺,下同)為母求情,雍正才放宜妃一馬。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4

幾天後,雍正又下旨說,體念恒親王一片孝心,允許恒親王将宜妃接入恒親王府養病。這道聖旨聽起來體面,但細思起來,相當于雍正把宜妃趕出了皇宮。

雍正二年,宜妃雖然躲在恒親王府中,但她的日子并不好過。因為胤禟開始被雍正以各種理由治罪。雍正三年,雍正列出胤禟“縱容下人”、“騷擾百姓”、“怠慢欽差”等罪名,将胤禟革除黃帶子,并改其名為“塞思黑”(滿語為讨厭的人)。

雍正四年初,胤禟被幽禁于保定,宜妃雖然思念兒子,卻不敢提出看望。到了夏天,胤禟身披鎖鍊,被關在一間狹小炎熱的封閉牢房中,雍正特地吩咐直隸巡撫李绂:

“一切筆、墨、床、帳、書、字、便冰一塊,湯一盞都不得給予!”

就這樣,胤禟死在了禁所。關于他的死因,後世不得而知,或許是病逝,或許是中暑,也或許是其他原因。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5

胤禟之死對宜妃來說是頗大的打擊,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品嘗喪子之痛。從此,宜妃一病不起,再未痊愈。

雍正十年,一向與世無争的胤祺病逝,雍正并沒有為難這位五弟,下旨以親王禮厚葬。對于宜妃來說,胤祺是他最後一個兒子,如今,三個兒子盡數喪命,宜妃也因此病入膏肓。

次年,宜妃在孤寂去世,終年73歲。雍正聽聞後,并沒有任何表示,這和其他太妃去世時完全不同。

可見,即使宜妃已經撒手人寰,雍正對她仍有恨意。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6

宜妃去世後,棺椁一直沒有葬入景陵,盡管她的孫子幾次上奏,希望将宜妃入土為安,但雍正都沒有任何表示。直到雍正去世,宜妃仍然沒有“安身之所”。

清朝乾隆二年,乾隆終于下旨将宜妃棺椁葬入景陵妃園,此時,距離宜妃去世已經有5年之久了。

五、“戰争”,讓女人走開

很多人認為,雍正之所以讓宜妃百般難堪,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胤禟。畢竟,九子奪嫡時,胤禟是胤禩的“錢袋子”,他曾一度讓雍正吃過太多的虧。

筆者猜測,除了上述原因外,雍正和宜妃或許還有其他沖突,隻是現有的史料沒有記載。畢竟,若論親疏,恒親王胤祺也是胤禟的親哥哥,但他并沒有被雍正為難。

在筆者看來,縱觀宜妃的一生,她有兩大幸運:第一幸運的是她雖為包衣之女,卻能入宮為妃,并且得到康熙的寵愛。第二幸運的是,她的寵愛持續了45年之久,也讓她和她的家族體驗了四十餘年的尊榮。

雍正是如何對待宜妃(宜妃受寵45年連喪3子)17

然而,宜妃也有兩大不幸,第一不幸的是她雖生三子,但連續三次白發人送黑發人,這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最殘忍的事莫過于此。第二大不幸的是,她晚年遇到了一個睚眦必報的雍正帝。

前蘇聯作家阿列克茜葉維契曾寫過一部著名的小說,書名是《戰争中沒有女性》,後來被譯為《戰争,讓女人走開》,但作者的本意并非書名表面的意思,作者所表達的意思是:戰争中本來不應該有女性的參與,但又不可能沒有女性。

冷兵器的戰争是戰争,封建社會的政治鬥争、奪嫡之争更是戰争。

雍正帝雖然睚眦必報,但宜妃也并非完全無辜。畢竟,她親自教導的兒子深陷“戰争”之中,她又怎會輕易全身而退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