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核是結核菌通過上呼吸道或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淋巴結核多發于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長,而且隐秘性強,多在頸部一側或雙側長出疙瘩,逐漸長大,不痛不癢,推之滑動,無明顯壓痛,如身體抵抗力低則逐漸增大,皮膚變紫,最終破潰流水樣膿液并排出黃濁樣幹酪樣膿液,中醫稱“瘰疬”,民間俗稱“老鼠瘡”。
西醫認為淋巴結核多因結核杆菌經口腔侵入,由淋巴管到達颌下或颌下淋巴結,亦可因肺、腸結核病竈經血液擴散所緻。
中醫認為淋巴結核為情志所傷,肝氣郁結,脾虛生痰。肝郁則化熱,痰熱互博,敬于頸項之脈絡,而成瘰疬。亦因素體虛弱,肺腎陰虧,緻使陰虧而火旺,痰火凝結而成瘰疬。
淋巴炎多繼發于其他化膿性感染病竈,由緻病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結所引起,常見于頸、腋窩和腹股溝部,屬中醫“痰毒”範疇,包括中醫的頸癰、腋癰和胯腹癰。
中醫認為淋巴炎多感受風熱濕毒等六淫之邪,或素有髒腑積熱,複經筋刃外傷或擦破皮膚感染毒邪,或恣食膏巢厚味,内有濕熱火毒,緻使氣血被毒邪塞塞于皮肉之間,繼而煉液成痰,痰毒互阻,結塊而腫,若風毒痰火上攻,則發為“頸癰”,若肝胃激熱凝聚,則發為“腋癰”,若肝膽慢熱下注,則發為“胯腹癰”。
西醫認為淋巴炎的主要病原體是化膿性細苗。緻病菌主要為鍊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當人體受到意外傷害或繼發于其他化膿性感染時,化膿性細菌沿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結,可引起急性炎症性病變,主要病理變化為淋巴結充血、水腫滲出,有凝固的淋巴液和細菌。
由于淋巴液是分區彙集于特定區域的淋巴結,所以一定部位的原發感染僅能造成一定部位的淋巴結炎,所以本病多發生于頸部,腋下及腹股溝部。淋巴結感染後,可引起淋巴結周圍炎,黏連成團,并可發展為膿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