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群星8月榜#
說起劉基這個人物,可能有些人不認識,但一說他的字“伯溫”,很多人就熟悉了,他就是當年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劉伯溫。
民間有句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與諸葛亮一樣,劉基在許多傳說中被神話成了一位先知先覺、料事如神的預言家,而在他的諸多預測中,“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戰場”就是其中一則,那麼,後來這個預言成真了嗎?
七行俱下、過目不忘的奇才
劉伯溫出生在一個世家大族,他們家是南宋抗金名将劉光世的後人,所以,出生在這樣一個有勢力、有影響力的家庭,他從小就有條件讀書。
而劉伯溫也确實聰穎過人,據史料記載,他可以“七行俱下”,意思是說打開書頁,一次可以看七行的字。
除了高于常人的閱讀速度,他還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劉伯溫15歲的時候,進入府學,他的老師教《春秋》。我們知道《春秋》乃孔子之著作,内容晦澀難懂,但劉伯溫看過兩遍之後,就能背出來,而且還能憑自己的意思解讀,發前人之所未發,這不由得讓老師稱他為奇才。
老師就曾對他的父親說,劉伯溫今後必能光耀門楣。
不過,就算劉伯溫有再強的閱讀能力,那也僅限于學知識的層面,他後來那些堪稱神人的本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于是,就有傳說了,說劉伯溫年輕的時候,喜歡去青田山裡面讀書,有一次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山洞。他就好奇走進去看,結果走着走着,看到一個石匣子,他打開這個石匣子,裡邊有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傳說中的《天書》。
劉伯溫得到這部書後,又逐漸讀懂了其中的奧秘,後來自然也就成了一位神人。
這個故事現在聽起來很荒謬,但那時候有很多百姓都相信,連朱元璋也信,一直到劉伯溫去世之後,他還派人上他們家要這本書,可是哪來的天書啊,沒有啊!
顯然,大家都認為,劉伯溫正是因為讀懂了這部天書,故而比别人都了不起,他的本事是上天賜予的。
未蔔先知的戰場神算子抛開神話故事不談,劉伯溫确實能夠在戰場上未蔔先知,首先體現在對戰争趨勢的判斷。
朱元璋起義時的最強勁敵叫陳友諒,當時他的勢力十分嚣張,他在長江上的這些戰艦名聲都很可怕,什麼“塞斷江”、“撞倒山”,都用這樣的名字,可見其氣勢之洶湧。
數以百計的戰船,順流而下,在陳友諒攻打太平時,壓根就不用攻城,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船實在太大了,往江邊一靠,船尾就跟城牆一樣平了,于是他的士兵就從船上直接殺進城内。
所以,當陳友諒的軍隊拿下太平,直奔應天而來的時候,朱元璋手下的将領有些人就主張投降或者逃跑,而劉伯溫則是張目不語,朱元璋注意到了,就把他請到内室來密談。
劉伯溫憤憤不平地說:“為何敵軍強大就要投降?如此膽小怎能成大事?該把那些想投降和逃跑的人都斬了!”
朱元璋就問:“莫非你有好的計策?”
劉伯溫說:“我們隻有一條路,設伏龍江。”
劉伯溫告訴朱元璋,他手下的那個都水營田使康茂才,跟陳友諒原來是好朋友,畢竟大家都是農民起義軍,過去的關系很好,所以不如通過康茂才騙陳友諒說自己想要為其效力,讓二人在龍江灣碰面。
果然,頭腦簡單的陳友諒收到信後,帶着部隊來到龍江灣,結果朱元璋的軍隊一瞬間是黃旗招展、千軍萬馬、伏兵四起,陳友諒大敗而歸。
這場龍江之戰陳友諒敗得很慘,成了朱元璋和陳友諒二人對峙的轉折點。本來,他們之間的戰争,朱元璋屬于被動挨打的角色,總是陳友諒來打他,但從這場戰役過後,雙方的軍事力量一下就變得旗鼓相當,可以說朱元璋從此徹底翻身。
而劉伯溫不僅能夠掌握戰争的趨勢,還能對戰場上的危險未蔔先知。
後來,安豐有難,朱元璋決定親自前往馳援,當時劉伯溫阻止朱元璋,說:“如果你去救安豐,陳友諒很可能趁機攻打洪都。”
朱元璋不聽,之後陳友諒果然發兵圍攻洪都,朱元璋隻好趕緊率領大軍救援洪都,在路上,朱元璋後悔地說:“不聽伯溫之言,差一點就要痛失全局啊!”
最終,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于鄱陽湖。這場戰争現在回過頭來看,可謂朱元璋成就帝業的關鍵一戰,而他也差點喪命。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朱元璋坐在湖船上督戰,劉伯溫随侍在側。劉伯溫仿佛突然想到了什麼,對朱元璋說:“坐在這裡不安全,趕緊換到别的船!”
于是他們就換去另外一艘船,結果沒過多久,真的有一顆炮彈飛過來,正好砸中原本朱元璋坐的那艘船。所以,如果沒有劉伯溫的“神預言”,他和朱元璋估計早就被炮彈砸中,葬身湖底了。
除了戰場上的事,劉伯溫還能預測人的命數發展。
當時,韓山童之子韓林兒自稱是宋朝皇族後代,起義的群雄都遙奉他為首領,他們在中書省特别設了一個座位,過年的時候大家都來遙拜之,即對他行禮。可是,在所有人一起拜的過程中,唯獨劉伯溫不拜,他說:“這韓林兒不過是一個牧童,為何要把他當精神領袖去拜?”
他為此事後來還特别去見了朱元璋,告訴他天命之所在,是印在你朱元璋的身上,故而今後不必過于敬重韓林兒。
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戰場
其實,劉伯溫的“神”,可能還真不是他運氣好,或者說猜出來的,而是算出來的。史料中記載,劉伯溫懂得象緯、術數之學。象緯,就是看天象;術數,即占蔔、算命。
我們知道,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是通過起義造反得的天下,因此,如果想讓天下人都信服,就要告訴他們自己是天命所為,而劉伯溫恰巧會觀天象和占蔔,所以劉伯溫看準了誰,那就幾乎相當于老天爺看準了誰。
也正是因為劉伯溫的這個本事,再加上以前他在戰場上的神機妙算,使他成為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最寵信的大臣。
有一回,朱元璋就請劉伯溫來為國家算一卦,推測明朝将來的運勢。劉伯溫沉思之後說出一句“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戰場”。
此時,朱元璋已定都南京,那麼天子為何不出在南京而是福建呢?
劉伯溫的言下之意,就是以後福建地區會有一個人也走上朱元璋當年的老路,起兵造反,最後稱帝,而三山則是他的戰場。
朱元璋聽了這個預言後,對福建地區多了幾分關注,好在他在位期間當地并未發生什麼叛亂,後世也認為劉伯溫隻是随口一猜。
預言是否成真?有意思的是,直到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統治時,劉伯溫之前的預言似乎應驗了。
朱厚熜即位初期絕對能算一位好皇帝,他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史稱“嘉靖新政”,但後來,他居然對道教走火入魔,大興土木、建宮修仙,不論大事小事皆請于神,更要命的是,他還重用嚴嵩。
要知道這嚴嵩可是《明史》中的六大奸臣之一,所以在他的專權亂政之下,朝廷的腐敗程度可想而知。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非百姓莫屬,一時間,整個國家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等百姓們被壓迫久了,他們也會像明太祖朱元璋當年那樣,走上反叛造反之路。
比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廣東饒平的烏石村,就發生了一場震動贛、粵、閩交界的起義,這場起義直接導緻潮州府設立了兩個新縣。
同年,烏石村有一個叫張琏的人,因盜取官銀被抓,他想着與其坐牢,不如幹脆造反,于是在家鄉殺死了族長,投奔了鄭八、蕭晚的起義隊伍。
但張琏不甘于底層而另有野心,剛好兩年後鄭八過世,隊伍急需一位首領。張琏想了個法子,他拿石頭刻了一塊石玺,上面寫着“飛龍傳國之寶”,然後丢入池水中。
至于為什麼是石玺而不是玉玺,畢竟老百姓家中都沒有玉。
随後,張琏謊稱是從洶湧之水得到了這塊石玺,他召集衆人一起來看,衆人大驚:“此帝王符也!”于是歃血推薦張琏為長,張琏就這樣由亡命之徒成了起義領袖。
于是,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張琏自稱皇帝,号“飛龍人主”,同時定國号“飛龍”、年号“造曆”,并設置王侯、丞相等諸官。
稱帝後,他們把張巷田建成“黃屋朱城”來作為宮殿大寨,周圍環列小寨數百,義軍達到了十萬餘人。
張琏的勢力肆意掠奪福建的長汀、漳州,以及江西甯都、瑞金等地,兵及周邊各縣,而飛龍國的實力亦不可小觑。
當時,提督軍務兼福建巡撫的遊震得下達命令,讓擔任指揮的王豪率領三個衛所的軍隊,還有福州通判彭登瀛率領的鄉兵前去攻打張琏,結果吃了敗仗,通判彭登瀛便将敗仗的責任歸罪于指揮王豪。
遊震得于是杖罰王豪,又斬了其隊長以下的4個人的頭顱,此時的三衛軍肯定不服:明明鄉兵也參戰了,憑什麼又打他們的指揮,又砍他們的人!
所以,等到福建副使汪道昆來了,三衛軍見到他後便立馬大鬧,殺了彭登瀛所屬的幾個鄉兵,又聚集在城南,請求殺了彭登瀛才肯散去。
之後,由于官軍無法剿滅張琏的起義軍,明廷便調遣地方土司的狼兵前往進剿,但作戰皆不利,一時間,明世宗朱厚熜對此十分憂慮。
這時候,總制南直隸、浙江、福建等處軍務的胡宗憲突然上書,表示自己因為中風希望辭職還鄉,對明世宗來說可謂雪上加霜,故而,原定于3月16日的進軍計劃改為了4月20日。
明廷從地方土司手中征調了11萬狼兵,廣東巡撫張臬平、江伯等人又調集了三省官兵7.6萬人,明世宗召見尚書楊博談論剿匪一事,楊博奏請都督劉顯、參将俞大猷前往指揮。
很顯然,明廷打算通過此戰,一舉剿滅張琏有着10萬餘兵力的飛龍國。
4月21日,軍隊到達目的地後,俞大猷等人進行戰前分析,他們認為飛龍國的林贊沒有謀劃,而且膽子還小,于是決定首先出兵南進。
果不其然,林贊因為害怕而當場投降。林贊投降後,羅袍、楊舜亦被剿滅。俞大猷認為此時正是剿滅賊匪的大好時機,便連夜催促軍隊攻打蕭晚所部。蕭晚根本沒想到官兵會這麼快來,他惶恐得不知所措,最終被滅。
就這樣,俞大猷一路高歌猛進,在消滅張琏主要兵力後,一舉前往他的大本營烏石。俞軍逼近城栅,火燒周邊寨堡,張琏部下頓時陷入混亂,官兵繼續窮追不舍,最後,張琏全軍覆沒,而他本人則帶着餘部逃到了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做起了“土皇帝”。
張琏逃亡後,林朝曦也被捕犧牲,就這樣,在嘉靖四十一年的十月,這場曆時四年的起義終于結束。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劉伯溫當年的預言“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戰場”,前半句可以說是相當準了。
雖說張琏起義于廣東烏石村,但後來其勢力範圍的确占據了福建,還自稱“飛龍”皇帝,改了國号和年号。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張琏的飛龍國并非小打小鬧,一直讓明世宗頭疼不已。
至于後半句的“三山做戰場”,是不是正對應着三佛齊島呢?畢竟張琏逃亡後,以三佛齊島為根據地,坐了土皇帝也是樂得逍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