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财産險業依然在深度變革中前行。車險持續受到綜改影響,保費先降後升,非車險維持高增長态勢,但随着競争加劇,部分險企的承保虧損已經無法忽視。業績承壓之下,擺脫同質化競争,實現差異化發展的意識愈發強烈。
财險業兩大巨頭人保财險、平安産險近期發布的年報也透露了這一點,二者的策略重點正不可避免的走向分化。金融央企人保财險選擇向左走,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基礎上,深入細分市場,大力發展各類非車業務;民營龍頭平安産險則選擇向右走,利用技術、服務、生态優勢,持續加碼優質個人車險業務。
01
人保财險:服務國家戰略,加碼非車業務
從人保财險公布的數據來看,其非車業務占比已經顯著高于主要競争對手。
2021年,人保财險非車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931.09億元,同比增長16.1%,占比繼續提升4.6個百分點至43.1%。同期,太保産險非車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08.44億元,占比40.6%,而平安産險非車業務占比更低,僅為32%。
服務國家戰略、發力非車業務,是“卓越保險戰略”下,人保财險的主動選擇之一。
在人保集團的年報發布會上,董事長羅熹就明确表示:“國家大局是‘卓越保險戰略’的前提、背景和基礎,中國人保實施‘卓越保險戰略’,根本目的是落實中央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水平和能力。”
基于該定位,人保财險非車業務呈現出政策性業務占比高,服務國家戰略、重大項目多,以及參與各種創新、試點多的特征。
從其非車業務的主要險種來看,包括政策性的社保、大病醫保等業務在内的意外傷害及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最高,且增速最快,保費收入高達806.92億元,同比增速達到21.9%;其次,是同屬政策性險種的農險,保費收入高達426.54億元,同比增速則達到了19.3%。
當然,快速的擴張也是有代價的,人保财險的非車業務在2021年出現了顯著的承保虧損——綜合成本率達到101.09%,承保虧損達到-48.62億元。
相較于人保财險,平安産險非車業務結構明顯不同,農險、健康險等常見政策性業務,并未在年報中給出詳細數據。其與他險企相比,責任險、保證險等市場化屬性強的非車險業務占據主導。
在分析市場現狀時,羅熹則表示“我國保險業依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他舉例說,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保險可以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加強種業保護,将農業保險從保成本向保産量、保收入轉變。同時,在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方面,很多政府職能可以通過保險來承接,社會治理保險也是未來重要的發展防線,潛力巨大。
在談及如何在未來做大增量時,羅熹則指出,目前險企的險種結構還不均衡,責任險、巨災險和新興險種的發展較為滞後。針對這種情況,他也表示:“中國人保正在構建全面風險管理平台,分析研究各行業風險。通過險種機構的完善,新興産品的開發,深化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做大保險增量市場。”
很顯然,非車險業務仍然是重點。
财險老三家非車業務保費、承保利潤及綜合成本率對比
02
平安産險:深耕個人車險,發力生态圈建設
與身為央企的人保财險更傾向于非車業務不同,平安産險仍是更注重車險業務。
數據顯示,2021年,平安車險的車險業務占比仍舊高達68%,遠高于人保财險的56.9%,乃至保産險的59.4%,以及行業整體的56.93%。
2021年,在商車綜改影響下,“老三家”車險業務呈現出清一色的負增長,但從下滑的速度來看,平安産險表現也優于其他兩家險企:2021年平安産險車險保費收入1888.38億元,同比下滑3.7%,而同期人保财險下滑3.9%,太保産險下滑4.0%,行業整體下滑3.87%。
與人保财險非車業務綜合成本率高類似,平安産險的優勢業務車險的綜合成本率也要高于其他兩家險企:平安産險為98.9%,人保财險為97.3%,太保産險則為98.7%。
實際上,個人車險業務一直都是支撐平安産險保費增長的最重要來源,也是平安産險的優勢所在。
重壓之下,車險業務的轉型也已經開始提速,從頭部險企給出的車險發展策略來看,除了鞏固、優化和強化科技應用外,在戰略方向上,也出現了不同的選擇:
人保财險,堅持提升“渠道化”建設,提出優化車險經營模式,提升渠道效能。
而平安産險,則更強調汽車服務生态圈搭建——通過完善用戶數據體系,覆蓋定價、營銷、服務、理賠、平台運營等多個方面,并聯動各銷售平台端推進數據模型全面應用,實現數據驅動客戶經營線上化,助力汽車服務生态圈搭建。
車險業務的發展,對于中國平安積累個人客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平安個人客戶數量超2.27億,較年初增長4.1%,其中車險個人客戶累計達到5650萬人,較年初增長6.4%,壽險方面,2021年底的累計個人客戶數量為6352萬人,相較2020年末減少2.7%。
财險老三家車險保費、承保利潤、綜合成本率等指标對比
03
财産險業持續承壓,策略加速分化,或許是時候向“股神”巴菲特看齊了
車險、非車險持續承壓下,财産險公司經營策略加速分化。
其實,早在《财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一文中,慧保天下就已經指出,“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對于保險業而言,一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更重要的标志之一,保險業正逐漸告别過去的高增長,原來快速發展所掩蓋的一些問題競相湧現,到了須要徹底解決的時刻,保險業一些模式和玩法面臨被改寫。
即便是位居頭部的人保财險和平安産險,也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在開拓增量市場的路上,必須放棄赢家通吃的思路,利用各自優勢,強化市場地位。
人保财險作為央企,良好的政府關系是優勢,相對更側重非車業務;平安産險作為民營企業,商業性邏輯更加純粹,利用技術生态優勢,深耕個人車險業務,也是其在目前條件下的最佳選擇。
頭部公司尚且如此,廣大中小險企,也早就到了必須抉擇的時刻。
從2021年的償付能力報告來看(詳見《2021非上市财險公司:業務收入增10%,利潤下滑逾30%》),成長情況良好的非上市險企,要麼規模大,憑借體量赢得優勢(國壽财險、中華聯合、陽光産險等);要麼特色鮮明,憑借股東或者某類業務建立優勢(鼎和财險、英大泰和、中石油專屬等)。
新車銷量增速下滑、車險綜改、疫情、新能源車險占比提高等,都在不斷加劇行業困頓,近年來,有關财險行業關停三四線機構、裁撤人員,大量從業者跳槽的信息屢屢見諸報端,而從行業整體來看,大量機構虧損仍是常态。2021年納入統計的74家非上市财險公司中,23家财險公司淨利潤為負,占比31%,累計虧損達35.04億元。
即便是盈利的非上市财險公司,盈利水平也普遍低下。盈利的51家非上市财險公司中,32家公司淨利潤都在1億元以下,占比60%。
财險業過低的投資回報率正影響着股東們的信心,财險業已經到了舊模式已死,新模式當立的階段,這是新常态下新一代财險企業職業經理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簡單粗暴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迫切需要走出舒适區,謀求商業模式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國内财險業叫苦不叠的同時,美國主營财産險以及再保險業務的伯克希爾公司創始人、“股神”的巴菲特仍舊在持續買入财産險以及再保險公司,就在近期,其斥巨資收購了有“迷你伯克希爾”之稱的美國保險公司Alleghany,後者發展軌迹與伯克希爾類似,财産險、再保險也是其主營業務之一。(詳見《巴菲特737億收購“迷你版伯克希爾”》)
而巴菲特持續加碼财産險以及再保險的理念很簡單,經營财産險以及再保險業務,嚴控風險,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低成本,甚至是“負成本”浮存金,而這些“浮存金”正是支撐巴菲特宏大的投資事業的關鍵所在。
巴菲特成功的原理不難理解,實際操作卻很難,關鍵一點在于,要想讓财産險成為一門好生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至少需要滿足兩項充分條件“承保盈利”以及“投資收益達到一定水平”。對于當下的财險業而言,困頓之下,或許是時候向“股神”巴菲特學習了。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