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
這幾天的情況大家都看到了,我們在寶島附近軍演,敵人的航母後退幾百海裡,吓得不敢吭聲。我們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百年前的中國了,已經不是那個任由列強宰割的中國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是的,你沒有看錯,“不可同日而語”真的是一個成語,它出自《戰國策·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用來形容兩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論。
前面我們講過趙國的發家史,今天我們再簡單概述一下。
趙國的祖先中衍氏替商朝的大戊帝趕車,中衍氏的後代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一個叫季勝,季勝就是後來的趙人。
季勝的後代造父替周穆王造車有功,幫助周穆王打敗了徐偃王,周穆王就把趙城賞賜給造父,從此以後他的後代就以趙為姓,這就是趙氏的來曆。
趙氏孤兒
造父之後第六代的叔帶,到晉國去侍奉晉文侯,開始在晉國建立自己的基業。
到晉景公時期,趙氏一族險遭滅門,隻留下“趙氏孤兒”一脈,後來終于複興。
公元前493年晉國衰落,趙簡子(趙鞅)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執掌了晉國的政權,這就是趙國的由來。
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即位,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開辟雲中郡、雁門郡、代郡等,并修築了“趙長城”,趙國開始走向強盛。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給趙惠文王趙何,自稱“主父”,跑到“沙丘宮”居住,國家大事統統丢給了趙惠文王。
趙武靈王改革
趙惠文王是繼趙武靈王之後,趙國比較有作為的國君。
趙武靈王本來有兩個兒子,太子趙章和次子趙何。
趙惠文王(趙何)即位的時候還很年幼,由相國肥義輔政,早朝的時候,趙武靈王看見高大的趙章向年幼的趙何屈尊叩拜,頓時覺得于心不忍。
公元前295年,趙章被封到“代地”,封為“安陽君”。
不久之後,安陽君趙章聯合輔相田不禮殺死肥義,起兵造反。兵敗後逃到主父的沙丘宮。公子成和李兌派兵包圍沙丘宮,圍困三月之久,趙章和田不禮被殺死,主父(趙武靈王)被餓死。
趙惠文王在位時期,任命樂毅和平原君為相,任命蔺相如為上卿,任命廉頗、趙奢為大将,對外開疆擴土,對内整頓稅收,“國富民強”,國力強盛。
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善于納谏,虛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宦官令缪賢推薦蔺相如時,他并沒有因為蔺相如出身低賤而輕視,而是虛心召見,待如上賓,還接受蔺相如的建議赴“渑池之會”。蔺相如也沒讓大家失望,在“渑池之會”上給趙國掙足了面子。
在軍事上,公元前270年,秦國越過韓國的上黨向趙國進攻。趙奢先是慢行軍麻痹秦軍,接着急行軍居高臨下,突襲秦軍,殲滅秦軍八萬。
此後,在廉頗的帶領下,又幾次大敗秦軍,是在秦軍兼并戰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
公元280年到公元前279年,趙國先後攻占了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和昔陽(今河北晉縣西北),齊國敢怒而不敢言。
《戰國策·趙策三》上記載:趙國“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可見當時趙國的強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可同日而語”。
參考資料:《中華成語大詞典》《戰國策·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史記·趙世家》《全曆史·趙武靈王》《全曆史·趙惠文王》
聲明:配圖來源于網絡,與本文無關,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