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評論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評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5:49:33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評論(的浙江滿分作文)1

浙江一位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火了,網上熱議頗多:有贊的,認為學富五車,思想深邃;有彈的,認為堆砌辭藻,矯揉造作。

我看了很多關于這篇文章的正面的負面的評論,總體算是一篇“有品”的文章,值得從各個角度評說。但不管怎樣,這文章其實隻和這位考生自己有關,他願意怎麼寫,能寫到什麼水平,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和旁人無關。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評論(的浙江滿分作文)2

我倒是覺得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建新對這篇文章的點評應該特别關注一下,因為這個點評不僅僅與這篇作文有關,還與成千上萬的考生有關,這是個導向問題,是風往哪個方向吹的問題,不可不慎。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評論(的浙江滿分作文)3

方便起見,我把原來未分段的專家點評,按照主要意思分成幾段,先引用點評原文,然後做一點兒我的評論和思考。

【原文】

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評論】

“幾十年高考作文閱卷生涯”,足見經驗之豐富,資曆之老成。“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極言難得,難得到幾十年一遇的水平。

“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這句是“極少能碰到”的論據,但是,這個論據的語句表達形式雖然看似工穩,意思卻頗令人費解。文字的“老到”和“晦澀”是什麼關系?是“老到”就要“晦澀”,還是“老到”和“晦澀”是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思想的“深刻”和“穩當”是什麼關系?是“深刻”必然“穩當”,還是深刻了就不容易“穩當”?

這樣的表達,是确實找不到合适的語句,還是故作高深呢?

【原文】

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着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并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評論】

“看第一遍……然而,細讀……”這毫無疑問是說,這篇文章隻有細讀才能發現它的好。然而,稍具中高考作文閱卷經驗的老師,都很清楚地知道,批閱一篇中高考的考場作文需要多長時間,往更長了說,兩分鐘已經是一大關了吧?這樣的時長,你讓我“先看第一遍,然後細讀”,這可能嗎?

顯然不可能,但這不可能對閱卷老師沒什麼,對考生而言,就有什麼了。一旦無法在很短的時間中讓閱卷老師清晰把握你要寫的啥,就會讓閱卷老師覺得不知所雲、莫名其妙,一旦覺得不知所雲、莫名其妙,必然就會令自己的作文陷入到一種危險的境地。

後面點評中講述的事實也正印證了這一點。那麼,讓考生陷入到危險之境,依靠運氣,期待被“閱卷審查組”老師發現,這合适嗎?

“它的每一句話……,文章從頭到尾……,所有的……,而本屆高考,……。”這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比。用詞如此之絕對,給人的感覺是這篇考場作文堪稱完美,簡直“無一字無來處”。

然而,考場作文不完美,其實應該是一個常識。科舉考試上千年的時間,千百萬一門心思研究“四書五經”的學子,有人寫過“完美”的考場八股文嗎?有考場八股文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嗎?沒有!

高考作文,在那麼短的時間,在高度緊張的狀态下,要滿足那麼多的種限定,有這樣那樣的瑕疵再正常不過,一點兒瑕疵都沒有反而不正常。

事實又如何呢?網上已經有各種以事實為依據的評論,談及文章的引用本身有問題,或者考生對所引用的語句理解有偏差等等。那這個堪稱“完美”的評價,立論依據又何在呢?是為了維護一個滿分作文的光輝形象,不得不這樣說,還是在不經意之中暴露了點評專家或者評審組的認知漏洞呢?

【原文】

當然,這樣的文字,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閱卷老師隻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的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别作文的好壞的。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一緻給出高評。我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

【評論】

“這樣的文字”是哪樣的文字?“這樣”這個指代頗為模糊。到底是怎麼樣的文字就“較易令人看不懂”了呢?是“引證各種名人名言”太多,還是完美引用到“無一字無來處”呢?

“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閱卷老師隻給了39分”,這倒可能是一個事實,說實話,對這樣的滿分作文我也看不大懂,或者更準确地說,有一點兒讀不下去。前面的點評也說了,“細讀”才能體會妙處。

“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的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别作文的好壞的。”這句話單看沒問題,但和“第一位閱卷老師隻給了39分”這個連在一起,則邏輯上大大地不通,難道給39分的老師,就不是“我們的閱卷老師”了嗎?

再說了,如果前一位老師不能代表閱卷老師,那麼“後兩位老師”就能代表所有閱卷老師?難道僅僅是數量上多出來一個,于是就代表多數了嗎?這其中有沒有偶然的因素呢?以我有限的閱卷經驗來看,這種争議作文給分的偶然甚至大于必然。

“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一緻給出高評。”一般而言,作文三閱之後,因為後兩位閱卷老師打分在規定的分差之内,已經可以通過電腦取平均分,給出最終的分數了。是怎樣的機緣巧合,讓作文審查組的老師再次發現了這篇作文,并通過最終複核,給了滿分呢?不得不說,這個考生的運氣實在太好了。那又有多少考生有這樣的好運氣呢?

“認真細讀”和“一緻給出”,這樣的表達,細品起來也挺好玩兒。從積極角度來說,當然體現了作文審查組老師的認真負責,水平出衆。但是,換一個思路想一想,如果作文審查組的老師不“認真細讀”,或者說像閱卷老師那樣去讀,也能發現這樣一篇“妙文”,不會造成遺珠之憾嗎?如果作文審查組老師不“一緻給出”,而是像閱卷老師一樣,也有不同意見,那又該怎麼辦呢,是少數服從多數,還是就聽大組長的?是不是不高度一緻就不能體現出審查組老師的權威性了呢?

實話實說,點評中将“閱卷老師的分歧”和“審查組老師的一緻”在不經意中做了對比,這樣的表達方式,會令閱卷老師感到很不開心,言語之間,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居高臨下的傲慢來了。

“我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這句中用的是“我們”,不是“我”,顯然透露出來的信息是閱卷組長不是自說自話,而是代表審查組全體老師的意見。

“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不管是不是真的“恰如其分”,但滿分則是闆上釘釘的事情,不會再更改,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不過,“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這句話中“水準”之前應該有“最高”這樣的限定詞,這個“最高”必不可少,要不然會讓人以為是“平均作文水準”。

【原文】

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不大量讀書,隻是背誦名人名言,顯然寫不好作文,作為語文老師,我對這個觀點舉雙手雙腳贊成。讀書是輸入,作文是輸出,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這個“而”,放在這裡是幾個意思?是要表示轉折嗎?好像前後語句沒有任何轉折的意味,所以,這個“而”完全可以去掉。這句話中,“表達學術化”作為一個正向的贊美詞語出現,那麼,什麼樣的語言可以稱之為“表達學術化”呢?

“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這一句和前一句聯系在一起,不能不讓人認為“表達學術化”替換成另外一個詞就是“晦澀”。

這篇滿分作文,能夠看得出來考生在刻意使用一些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完全被抛棄了的死掉的生僻詞,諸如“嚆矢”“振翮”“薄脊”“孜孜矻矻”“一觇”“玉墀”“婞直”之類,這些詞不要說對普通讀者而言不亞于天書,就是對我這個語文老師而言,也難免有些會愣神,會犯嘀咕。

難道非要說“嚆矢”,不能踏踏實實地說“開端”或者“先聲”,才顯出“學術化”來嗎?孔子說:“辭,達而已矣。”搞得這樣晦澀難懂實在不是好風氣。所謂“是真佛隻說家常”。能用“家常話”表達深奧的道理,才是“真佛”,非要弄得晦澀難懂,那不過是扯虎皮拉大旗,“裝”那啥而已。

為啥學術語言非要“晦澀”呢?因為有些人要通過這個方式建設一個封閉的圈子,營造一個壁壘,以此顯示圈子的高大上,不同凡俗而已。今日之社會,各種“造詞”層出不窮,在“造詞”的背後,則是遮掩不住的思想的蒼白,甚至是常識的缺乏,難道遏制這樣的不良風氣,不應該從學生抓起嗎?

可能有人會說,人家點評中已經說了,“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幹嘛還要給人家扣帽子呢?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評論(的浙江滿分作文)4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爆出來這篇文章的微信公衆号“教學月刊”的隸屬單位,中國知網顯示,浙江教學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面向中小學師生,直接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教育類報刊社。

我們不去追問洩露出這樣的考場作文,是否符合閱卷保密原則,單單是看這樣一個在基礎教育領域有相當影響力的報刊社的發布,再加上作文閱卷組大組長的點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毫無疑問,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個标杆,是一個導向。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謠有雲:“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樣一個标杆作文的樹立,必然讓廣大考生瘋狂效法,明年出現這樣大量引用晦澀難懂的哲學名言的作文,尤其是在浙江省高考的考場上,一定是個大概率事件。

這樣的效果,我想發布的媒體或者評卷組組長完全應該預見到。但為什麼有這樣的預見,卻又要公開這樣一篇滿分作文呢?畢竟滿分作文很多,為什麼偏偏要選擇公布這一篇呢?

原因或許很簡單,套用新聞傳播的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同樣的道理,一篇規規矩矩的高考高分乃至滿分作文很難吸引人們的眼球,而吸引不到眼球則起不到宣傳的作用,起不到炫耀的作用。

唯有這樣一篇作文,才能達到宣傳與炫耀的目的。看,我們浙江的考生多牛,能對中國古代各種生僻典故爛熟于心,能對各種西方哲學的說法信手拈來;看,我們的作文審查組多牛,絕不讓這樣一篇奇文淹沒于塵土,一定要發掘出來,并令其熠熠生輝。

一方面在炫學生,一方面也在炫自己。而且,字裡行間充滿了一種掌握了話語權力,學術解釋權利的優越感。

我相信,從發布的媒體,到作文審查組的專家,都深信這是一篇近乎于完美無瑕的考場作文,所以,才滿懷信心地将其放出來。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高手在民間”,這樣一篇文章一放出來,就引發了熱議,或者準确說是争議。

有“好事者”逐字逐句地分析,将那些引用的哲學名言的誤用以實證的方式一一羅列出來,從文章結構,到遣詞造句的種種問題,都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越研究問題越多。我想這是當事媒體或者專家完全沒有想到的,本來出發點很好的一件事,萬萬沒想到,居然搞砸了。

其實,關于這篇作文的好與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搞砸的,絕不僅僅是這篇作文本身,還有比這嚴重一百倍一千倍的問題。以我個人的淺見,至少有以下幾點問題。

1. 助推無限拔高的趨勢

我們的教育,有嚴重的拔苗助長之勢。于是才有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一路下來,現在是要高中教育大學化。然而,這樣的超前,真的有益嗎?于個體而言,當然會有一些“神童”的存在,讓他們長得快一些,再快一些,這都沒有問題,但是,于整體而言,則是拔得越猛,死的越多,拔得越狠,死得越快。

具體到寫出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這位考生,我們無從了解更多關于他的學業情況,隻能從這一篇作文提供的有限信息推測,這是一個熱愛古典,熱愛哲學,熱愛讀書的學生,這于他個體都沒有什麼問題,非但沒有什麼問題,反而應該大加鼓勵。

但如果把這樣一篇作文,當成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會怎麼樣呢?難道是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深入挖掘古典,都要大量閱讀西方哲學著作嗎?這樣會完全偏離乃至脫離我們實際的學情。

走得還不穩當,就要要求快跑,結果會怎樣呢?必然摔跤。這一點常識點評專家不會不明白,畢竟專家在點評中也明确提到“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連引證名人名言都還是貼标簽式的,還做不到完全妥帖,就要求更多的學生要向這位得滿分作文的考生看齊,恐怕不是“取法乎上”,而是完全夠不着。使出了吃奶的氣力模仿,很可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隻會造成更多的語言晦澀,半通不通的情況。

2. 助長投機取巧的風氣

高考是高利害相關的考試。所以,會有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到終南捷徑。要反複琢磨命題人的命題思路,琢磨閱卷人的閱卷标準。作為命題人,作為閱卷人,都要極度地謹言慎行,因為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放大,都會被從各個方面解讀。

本世紀初,一篇以文言寫成的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橫空出世。然後呢?接下來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要以文言來寫高考作文了。那時候網絡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今日網絡更為便捷,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造成的影響就更可想而知。

幾年前,有學生用甲骨文寫成作文,被專家拿來解讀,甚至贊其為“不世之材”,結果呢,第二年,不但有寫甲骨文的,還有寫篆書的了。考作文又不是考書法,又不是考古文字,幹嘛非要這樣寫呢?

無非是看到别人的成功,于是也想模仿,找到終南捷徑,劍走偏鋒而已。對于一個學生個體來說,寫什麼樣的作文,采用怎樣的表達方式,那是他自我選擇的問題。但是,如果一個閱卷專家以作文審查組的名義,對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種文風特别肯定,大加贊美,那就不是他個體的事情,而是一個導向問題,一個風往哪邊刮的問題了。

如果這個導向,這個風向是對的,那還好,但如果這個導向,這個風向是偏的,甚至就是錯的,會怎樣呢?贻害無窮!會把一大批學生引到歪門邪道中去。

雖然針對這篇滿分作文,專家也在點評中明确說“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但實際上,學生可能能模仿的也就是其“晦澀”,是其“歐化的語言”。不但有部分學生會主動模仿,還會有輔導機構乃至學校的老師,專門去教授。這樣的套路,和中考作文中,有一些老師非要要求學生一開頭必用排比句,本質并無差别。

而且,即使是模仿了“多讀書”,“學術化”,也如專家自己所說:“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這樣完全脫離學情的标杆的樹立,意義何在呢?專門抽出來一篇文章,特别贊美,其風向标的意義,遠比選在什麼高分乃至滿分作文選上出版,影響要大得多得多。如果産生危害,那麼,危害也要大得多得多。

3. 帶歪作文的基本導向

教學生作文,到底要教什麼?毫無疑問,先要文從字順,然後再在文從字順的基礎上,做到明白曉暢,這也是高考作文評分标準對語言的基本要求。如果文從字順都做不到,就開始轉(zhuǎi)來轉(zhuǎi)去,肯定不是好風氣。

在學生成長的某個階段,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華麗的詞藻,認為那些堆砌了華麗辭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出現這種現象這很正常,符合他們成長認知的基本規律。這需要有人引導,慢慢才能夠意識到什麼樣的語言是好的語言,什麼樣的語言是不好好說人話,是在“轉文”。于學生個體而言,我們可以慢慢引導,但整體而言,我們決不能提倡某一種轉來轉去,不好好說人話的寫作風氣。

不好好說“人話”,不僅體現在大量的轉來轉去,不知所雲的歐式語句的表達上,還體現在對各種名人名言的不知所以不加節制的引用上。要引導學生說人話,說自己想說的話,要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先做到文從字順,再做到言之有據,最後才是文以載道,這才是寫作教學中最重要的事。與其生拉硬拽地引用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名人名言,不如老老實實說自己的話,不如老老實實地承認這樣的話是“沃茲基碩德”。這遠比那扯虎皮拉大旗可愛得多。

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在不同場景中,選擇不同的語言表達。不是哪一種語言表達就是好的,也不是哪一種語言就是不好的。隻有符合情境的語言,才是好的語言。

最後,講一個我初中時就聽過,我現在也常常講給初中學生聽的小笑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從前,有一個秀才,頗有炫耀之心,不管說話還是作文,都喜歡轉(zhuǎi)文,要咬文嚼字,轉來轉去。

一天半夜睡覺時,他被蠍子蟄了,卻不緊不慢地說:“賢妻,速燃銀燈,為夫為毒蟲所襲!”他老婆聽不明白,不理他,依然呼呼大睡,他又接着說:“賢妻,速燃銀燈,一蟲鑽我被裡,身如琵琶,尾似鋼錐,快點亮子,看是什麼東西?”老婆迷迷糊糊中,依然沒聽明白,還是不理他。

這時候,疼痛加劇,實在忍受不了了,于是高聲叫喊:“老婆子,快點燈,蠍子蜇了我屁股了!”這次,終于喚醒了昏睡中的老婆。

這個小笑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說話要有聽衆意識,寫作要有讀者意識,都要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适的表達,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非但不是小事,反而是頂頂重要的大事。學不好,會鬧笑話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