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參加了湖南嶽陽湘陰遠郊一個親戚家壽誕慶典,為了迎合老人家好的年齡,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親戚家特意邀請了當地的地方傳統藝術:皮影表演,親戚知道我喜歡這些傳統的文化,跑來告訴我這個項目是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産”。
懷着三分喜歡,七分好奇的心裡,我靠近皮影戲的現場,隻見一個不到2平方的小棚子,三個當地藝人在裡面搗鼓搗鼓,一些透明塑料片制成的古代人物圖譜,還有中樂鎖呐,䥽,鑼鼓等什物,三個藝人隻有操作皮影戲的那個人大概50歲左右,而其他二個藝人看上去都在60-70以上,當晚氣溫很高,他們個個大汗淋漓,十分投入地表演,談唱口齒不清,很難聽懂唱些什麼,但能分明地感到他們在用心良苦地的表演,看他們表演的人不多,他們好像司空見慣,并不影響他們的心情。
皮影戲。圖片來源:時刻新聞
這種純樸的表演方式能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在現場看到他們如此賣力的表演,而認同的人不多,更沒有人喝彩,甚至還有人指指點點,有幾個小孩湊上前撥弄玩耍,我想上前制止,又怕大人在旁邊反而多事,倒是有些憐惜他們,卻也沒有将全場表演看完。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存特點是什麼呢?是傳承,是關注,是價值,他們來自于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一般隻有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才能使其表現形式得以世代相傳,不斷流、不泯滅、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漸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模式。“靠傳承而進化,在傳承中進化”,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展規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越來越多的傳承人迫于生活壓力,紛紛選擇到大城市打工來維持生活,他們的思想也逐漸被西方自由時尚所同化,因此,‘人死藝絕’的殘酷現實正在不斷上演。”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沒有人喝彩的民間文化還能堅持多久?
來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