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抽象畫,大部分人表示“看不懂”、“不好看”、“我也行”……
可人家自100多年前登上繪畫舞台後常年都是展廳寵兒,拍賣驕子。又有人說“炒作”、“洗錢”——這裡面不僅是吃瓜的,大部分“畫畫的”也get不到抽象畫的顔。
但其實你早就能欣賞到抽象畫的美,不信?
什麼是抽象畫?
抽象畫自古就有
隻是并沒有形成“抽象畫”這一概念
書法就是抽象畫的一種,字寫得好的,可以看作抽象畫的造詣高。
此外,日常用于生活裡的各種裝飾圖案,也都是抽象畫。——有畫出具體對象的除外。
日常商品運用的抽象畫,會選擇漂亮、好看的圖案,讓更多人好感度高,所以基本不會有人覺得“看不懂”、“不好看”。
但是走到審美頂端的那些人,根本不會滿足于這種最低限度的“好看”。正如具象(寫實)繪畫需要審美,抽象繪畫更是審美的大比拼。
>>>
抽象畫審美的誕生
西方繪畫最早的作用是記錄。我們知道文藝複興時期,繪畫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以前的畫家其實是充當了照相機的作用,他們可以事無巨細地把對象用畫筆表現出來。
▲喬托 記錄耶稣被放下十字架的場景▲
喬托是比達芬奇更早的畫家,看得出來在盡力畫得更真實,去再現現實中看到的樣子:明暗磨得油光水滑,畫面各個部分被事無巨細的清楚刻畫,不過看起來特别——
死闆
那時候畫面的表現力和藝術性,我想,大概,是靠藝術家的天賦吧……
▲達芬奇 運用漸隐法表現人物神韻▲
達芬奇就是極具天賦的藝術家,不僅能把對象繪畫得更真實,甚至發明了漸隐法,讓嘴角和臉頰邊緣逐漸模糊。
從這時候起,繪畫逐漸轉變,人自身的參與多了起來。到文藝複興末期,有畫集開始不在将畫面磨光,而是選擇保留下一些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痕迹。
但其實這個時候依然是寫實、具象的。
伴随着攝影技術的提高,畫家就有點尴尬了:再像,還能比照片更像嗎?
于是畫家們開始紛紛找出路了。比如莫奈、梵高…
▲莫奈 筆觸占據整個畫面▲
▲梵高《星空》▲
他們都不會追求像不像,而是通過畫來表達個人思想和情感。
畢加索一生的繪畫風格很多,這篇文章我隻提一下他的立體主義時期。
▲畢加索《彈曼陀林的女人》,1910年▲
這幅畫看起來非常抽象對吧,那為什麼畢加索是“半抽象”的立體主義而不是純粹抽象呢?
因為嚴格來講,抽象藝術繪畫是純粹的構圖和色彩,然而畢加索是在抽象的原則和基礎上加入了具象元素。
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畫裡找到一個人、一頭牛、一個太陽,但是真正的抽象畫是沒有這些的。
畢加索自己很鄙視抽象藝術,他說:
畢加索
“抽象是一個無厘頭的謬論!當你處理幾個相鄰的顔色,在空間中描繪線條,卻又不指向實物的時候,你充其量也就是在做裝飾。”
“并不存在抽象藝術。你必須從某樣事物開始,然後你才可以移除所有現實事物的樣子,這樣就不存在任何危險了,因為事物的概念已經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他否認“主題不存在”的畫,也就是否認純粹抽象,因為純粹抽象繪畫是沒有主題的。
“你可以創作出5萬張抽象畫,或在綠色的畫布上創作滴色繪畫——那又怎樣?在這種情況下主題就是綠色!畫總是存在主題的,抑制主題或者假裝掩飾它都是個笑話,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人們說’你就當我不存在一樣‘,誰辦得到你的?!“
▲畢加索《格爾尼卡》,1937▲
這幅控訴戰争暴行的立體主義巨作是最能代表畢加索的作品之一。他的繪畫風格摒棄了傳統美學觀和藝術觀,開創了審美趣味的新時代。他不僅改變了現代繪畫的發展方向,還解決了20世紀工業産品的設計難題。他的藝術承上啟下、意義重大;他的創造力和藝術沖擊力無人能及。
雖然畢加索不認同抽象,但他的立體主義是将各物體間的結構關系連接起來,把幾何形狀強加在事物外觀上,和抽象主義一樣不主張再現性。這為真正的抽象主義奠定了基礎,偉大的康定斯基與蒙德裡安正是接受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熏陶後才成為了真正的抽象大師。
抽象藝術其實并非是一個單獨派别的名稱,而是包含了很多畫派。
>>>
抽象畫派大緻可以分為兩類
① 一類為熱抽象;
也可以稱其為抒情抽象,也稱“感情的抽象”,從藝術形象上看是點、線、形、色無規律地組合,或随意揮灑構成的作品。造型偏于繁複,畫面比較雜亂,色彩起着重要作用,且有較強的運動感。以康定斯基、波洛克和德庫甯為代表。
其中,康定斯基是真正的抽象派鼻祖。
▲康定斯基 《描繪大洪水》▲
好的,是的
我知道你們還在幼兒園的妹妹就能畫出來
抽象畫的誕生是一個偶然:
一天,康定斯基外出後在傍晚回家,光線模糊中發現自己有一張畫美麗得不可方物,定睛一看,原來隻是一張風景畫放倒了。
他大感意外,原來沒有形體的束縛,畫面能呈現出格外的美感。于是此後,他甩開了畫筆和顔料,畫裡面再找不到具體的形。
▲《巴伐利亞之秋》,1908▲
可以看出1908年的《巴戈利亞之秋》,康定斯基的畫風還不是抽象,還屬于表現主義。
接着,“對象”在他的畫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他強調任何元素、色彩都要源于内在需要。他的畫開始被錯綜複雜、充滿神秘感的抽象符号所替代,繪畫的過程與技巧變得微不足道,他認為抽象繪畫對于非物質世界有着最高層次的内在認知,曲高和寡、識者不多。
他抛棄物質—追求音樂感—提煉内在的聲音與生命—融合宇宙
▲《構成 第七号》,1913▲
《構成第七号》:初看迷亂,細品可以感受到豐富的構圖技巧。無數的重疊與變化交織在一起,每一個形體都有着自己的法則;每一個法則又在整體中發揮着強大的沖擊力,使畫面充滿律動感,如同一部宏偉的交響樂。較為突出的是畫中央的黑點與細線,它們牽動着整個畫面的色彩,有很強烈的傾向性。
▲《構成 第八号》,1923▲
《構成第八号》:可以看出與之前的作品不同,他放棄了早期自由随意的、邊界模糊的抽象形式,轉而呈現與相鄰圖形有着明顯的分割界限。根據心理學原理,可以賦予畫中元素相應的象征意義:畫中的銳角是尖銳的、富有運動感的特征。其中兩個像金字塔的角統治着畫面,讓零碎錯雜的線與色塊有了穩定感和整體感;其餘的角在畫面裡相互影響、彼此對立沖擊,是為了尋求一種靈活而開放的構成表現。橫線表示冷;豎線表示熱;各種色塊表示各種情感的交集。左上角的圓是許多對立的融合,它集合向心與離心于一體,并使之平衡,代表每一個宇宙中協調的圓圈。畫中線的靈活組合、線的波動、線的粗細變化就像音符一般,具有音樂意義。
▲《紅·黃·藍》,1925▲
《黃·紅·藍》:這幅畫是對康定斯基藝術理論的最好诠釋。他試圖把抒情和幾何抽象結合起來,在幾何構型中填滿明亮的光與柔和的色彩,使抽象繪畫富于激情和想象。抽象藝術本來就是捉摸不定的意念圖案,所以,面對《黃·紅·藍》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無謂的猜測、揣摩與思考,在色彩、線條的舞動中,盡情體會藝術的純粹與美麗。
② 另一類為冷抽象;
也可以稱其為幾何抽象,是“邏輯的抽象”,從形象上看趨于簡單化、規律化,畫面單純,充斥着大色塊、幾何形,具有現代和諧感,在多數作品中的形式構建非常嚴謹,顯得安靜、理智。以蒙德裡安、羅斯科和馬列維奇為代表。
這其中,蒙德裡安是“風格派”幾何抽象創始人。
▲蒙德裡安:《構圖》系列▲
是的,就是你家被子上的方格子
這些幾何抽象的作品,是蒙德裡安平衡了力學之後的“純粹造型”,是“脫離外在形式,追求絕對境界”的代表作。這裡面能看出來的無非是直線和直角、三原色、白灰黑,但當有限的圖案意義與抽象相結合,便構成了自然本身、體現了自然力量。
矩形與方形的色塊被橫豎的粗線隔開,這些黑的交錯形成了對立的等式,傳遞出平衡與穩定的狀态;而粗細适中的黑線本身,在視覺上帶給人一種深邃的神秘感,雖然隻是一幅畫,但卻表現出整個宇宙的秩序與和諧。
這就是抽象藝術中的新造型主義,通過這種繪畫方式,将自然界的豐富多彩壓縮為有一定關系的構型。藝術在這種手段下如同數學一樣精确地表達宇宙的基本特征,傳達出宇宙的高度神秘感。
雖然與康定斯基的表現手法不同,但二位具有同樣的精神:和諧與平衡。康定斯基與蒙德裡安,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類精神:極度奔放與高度容忍。
抽象畫的誕生是偶然,但也是審美發展的必然:
繪畫的發展是從對自然之物的描繪到内心之物的表達,而抽象畫就在這道這條邏輯的盡頭。
它的存在是回歸到繪畫本身,也就是不再去畫其他眼所見的對象。
抽象畫的審美建立在具象畫之上,隻有将傳統的繪畫方式畫到一定程度,并且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抽象畫之美。
>>>
我們能從抽象畫中解讀出什麼?
在這裡,我建議各位可以将這些繪畫通感為純音樂,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有的繪畫一腔一調,規規矩矩,幹幹淨淨如同小提琴曲或鋼琴曲,有的畫曲調激烈,像Rap或者搖滾一般。藝術家就是希望能讓繪畫找到類似的感覺,能夠脫離傳統的寫實和具象。
不要讓作品的經濟價值和其社會價值來幹擾你的欣賞和創作。當你喜歡的時候,你的第一感受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然你的讨厭也是)。當你看到這些作品時,請跳出常規的觀念束縛吧!
藝術是感性的,去“感覺”它吧,而不是去‘解讀”它。
*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删
#留言互動#
對于抽象畫,你怎麼看呢?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