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九年級下冊第十三課短文兩篇課文知識點

九年級下冊第十三課短文兩篇課文知識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23:33:49

九年級下冊第十三課短文兩篇課文知識點(九年級下冊第十三課短文兩篇課文知識點)1

一、根據注音寫漢字

怡情 [yí qíng] 練達 [liàn dá] 枝節 [zhī jié] 統籌 [tǒng chóu] 藻飾zǎo shì

狡黠jiǎo xiá 劫難jié nàn 涉獵 [shè liè] 聰穎 [cōng yǐng] 滞礙zhì ài

要訣 [yào jué] 勸誡 [quàn jiè] 高談闊論 [gāo tán kuò lùn]

味同嚼蠟 [wèi tóng jiáo là] 諸如此類 [zhū rú cǐ lèi] 吹毛求疵 [chuī máo qiú cī]

狂妄自大 [kuáng wàng zì dà] 開卷有益 [kāi juàn yǒu yì] 尋章摘句 [xún zhāng zhāi jù]

二、加點字注音

怡情(yí)  藻飾(zǎo) 狡黠(xiá) 诘難(jiénàn) 滞礙(zhìài) 味同嚼蠟(jiáo)  吹毛求疵(cī)

三、詞語解釋

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着色。文中指給言辭增添光彩。

3、狡黠:聰明而狡猾。 4、诘難:诘問,為難。

5、滞礙:不通暢。

6、尋章摘句: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段詞句。指讀書時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7、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

8、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四、課文理解

(一)《談讀書》

1、課文賞析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近代著名哲學家,也是優秀的散文作家。其代表性作品為《随筆》(又譯作《論說文集》),多為短小的議論文,論述了人類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如真理、讀書、财富、美、友誼等,往往見解獨到而精辟,給人以思想的啟迪。《談讀書》即其中較為知名的一篇。

《談讀書》,又譯作《論學問》《說學》《論求知》,課本選用的是王佐良先生的譯本。20世紀60年代,王佐良翻譯了培根《随筆》中的三則(另兩則為《談美》《談高位》)。這一譯本用語典雅,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遂成為經典譯本。

文章圍繞讀書的話題,探讨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态度和方法、讀書的功用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前6句為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讀書的目的。1—2句開門見山,提出讀書有三種目的:怡情、傅彩、長オ。三種目的,又分别适應于不同的場合:怡情,即怡情養性,從讀書中獲取樂趣,最常見于獨處幽居的時候;傅彩,指修飾言辭,以裝點門面,最常見于高談闊論的時候;長オ,即增長オ幹,最常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接下來兩句,作者從正反兩面分别闡述讀書的價值和負面影響。讀書好學的人,處理事務,更能做到統籌兼顧,從全局着眼,而那些閱曆豐富、通曉人情世故的人僅能處理一些生活細節,兩相對比,前者無疑高明得多。但是,讀書也不盡然都有好處,不善讀書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讀書耗時太多,容易怠情;過于講究文采藻飾,會顯得矯揉造作;全憑書本上的條文處理事情,則是書呆子。

既然不能“全憑條文斷事”,為避免“學究故态”,應該怎麼做呢?要訣就是以經驗補讀書之不足。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做闡發,指出讀書可以補天性之不足,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齊規範;而以經驗衡量讀書所學,則會避免大而無當,使之更切于實際應用。

末兩句總結,書籍本身并不明示其用處,用書的智慧無法從書中尋找,而要在書外,通過親身體驗觀察才能獲得。

7-10句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讀書的态度和方法。作者認為讀書要糾正三種不當的态度:存心诘難作者,盡信書中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細思。要根據不同的書,選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有的書可以簡單翻翻,讀一部分,淺嘗辄止;有的書可以狼吞虎咽,大體浏覽,不求甚解;少數的書則需要從頭讀至尾,全神貫注,細細咀嚼,認真消化;還有些書因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讀,可請人代讀,隻浏覽其所作筆記摘要即可。

11-17句為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讀書的價值。文章首先從總體上指出讀書的價值在于使人擁有知識,内心充實。作者為文,興之所至,常常連類而及,即在論述的主線之外,兼談其他。就像第11句,主要闡發讀書的價值,又分别論及讨論、作文的價值所在,使得文章内容充實,行文搖曳多姿。12-17句,則讨論不同的書籍所具有的不同價值。12句先分後總:“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總而言之,“凡有所學”,都能塑造人的性格。這是

就積極方面而言。13-17句,則從消極方面談,指出人在才智上但有滞礙,都可借閱讀适當的書加以解除。這裡先用類比說理的手法,将其與借助相宜的運動解除相應疾病作比,更易使人理解;又采用例證法,具體說明讀何種書可醫治何種滞礙,又為何有此功效,顯得通俗易懂。這一段譯文多用排比句式翻譯,氣勢充沛,文氣貫通,使得論述折截有力。

2、問題探究

(1)《談讀書》一文體現出怎樣的說理藝術?

《随筆》是為培根赢得文名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作者深谙說理的藝術,觀點明确,論述明晰,語言精警,極富啟發性。從《談讀書》來看,作者純熟的說理藝術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觀點明确。作者往往直接闡發自己觀點,然後做出分析論證,觀點明确,态度鮮明,不含糊。如談到讀書與經驗的關系問題,提出“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的觀點;談到讀書态度問題,作者用三個“不可”,明确指出讀書不可抱持三種錯誤态度,均直截了當提出觀點,支持或反對的意見都明确提出,不遮遮掩掩。

其二,持論嚴謹。本文說理嚴謹,持論公允。比如文章突出讀書的價值和功用,但也辯證分析了不會讀書可能帶來的弊端:“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态。”從正反兩面申述,對事物一分為二看待,自然結論也會全面、完善。再如談及讀書方法,提出“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緊跟着加了限制條件——“但隻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論述嚴謹,避免受人指摘。

其三,善用多種說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對比、舉例子等說理方法方面化抽象為具體,使說理通俗易懂;一方面增強文采,使語言生動有趣,避免枯燥乏味。例如“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オ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一句,以比喻形象闡發讀書可以補天性之不足,正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齊規範一樣。再如,為了闡發“人之オ智但有滞礙,無不可讀适當之書使之順暢”的觀點,以借助相宜的運動解除相應疾病作比,并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生動有趣,更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2)結合課文内容回答,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分别論證了什麼觀點?試舉例說明。

①比喻論證。例如,“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學習”,論證了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②對比論證。例如,文章開頭從正面論述了讀書的目的,接着從反面論述了讀書的三種偏向。正面與反面結合,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③歸納論證。例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前六個分句具體論述了讀書的作用,最後分句對前面的論述内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礎上歸納并得出結論,這是歸納論證法。由于前面列舉的内容豐富翔實,最後得出的論斷就會更使人信服。

(3)《談讀書》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王佐良先生的譯本用語雅緻,文辭流暢,句式整齊,韻律和諧,形成一種簡潔、莊重、優雅的文風。譯文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語脈貫通,一氣呵成,極有氣勢,增強了論辯的力度;最後以一句“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總括,戛然而止,引人深思,有餘音袅袅之效。

(二)《不求甚解》

1、課文賞析

馬南邨,原名鄧拓,是我國著名的雜文作家。他應《北京晚報》的要求,于1961年起在《北京晚報》開設《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150多篇雜文,後彙為五集出版。這些雜文往往短小精悍,敢于正視現實,切中時弊,愛憎分明,意蘊深刻,啟人深思,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有許多篇章,視角新穎,旁征博引,融思想性、知識性于一爐。

不求甚解,語出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謂讀書隻求領會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現在多用于貶義,指對待學習和工作馬虎、不認真,不做深入理解。本文通過對“不求甚解”語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的本意,引導讀者認真體會不求甚解的含義,樹立正确的讀書态度,選擇正确的讀書方法。

文章第1段是個引子,作者從一般人對“不求甚解”的态度出發,反向立意,指出“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态度……沒有充分的理由”。這一認識令人耳目一新,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不盡然”“雖然不必……同樣沒有”等語句,雖表示反對意見,但很有分寸。

為什麼不能“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态度”呢?文章第2段開始追根溯源,從語源上去分析。原來,陶淵明的兩句話是“緊緊相連,交互闡明”的,一般人隻看到前一句,卻忽略了後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因斷章取義才導緻了對“不求甚解”的誤解。由此,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求甚解)“是古人讀書的正确态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第3段繼續圍繞陶淵明的讀書展開議論,指出,要想“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是不可能的,“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所以,陶淵明讀書“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會“欣然忘食”。本段一上來并未接着上一段繼續聞述,而是宕開一筆,先從好讀書談起。這是一個鋪墊,确如作者所說“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麼,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這體現出作者思維的缜密性。

分析完陶淵明的讀書方式,作者在第4段,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對于“不求甚解”含義的認識:其一,讀書态度要“虛心”,戒“驕傲自負”。真正體會“書中的真意”并不容易,與其不懂裝懂,不如老實承認“自己隻是不求甚解為好”。其二,讀書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

接下來兩段,列舉事例作證明。先舉反面的例子:普列漢諾夫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實際卻有很多曲解,因而受到列甯的批評。因此,讀書時應該抱持虛心的态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而要學習得好,則必須活讀,即“不能隻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這裡的論述,實際還是第4段“不求甚解”兩層含義的具體展開。

第6段舉正面的例子: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比别人“高明得多”,這是古人的成功經驗。“觀其大略”,在作者看來,就是注重把握書籍的精神實質,也就是“不求甚解”。作者認為,如此讀書,“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那麼,提倡不求甚解,“觀其大略”,是否意味着不需要認真讀書了?考慮可能會帶來的誤解,作者接下來用兩段文字(7、8段)做出補充說明。作者的态度是堅決的,“絕對不應該這樣”,因為“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隻是更注重對整體的把握,而不是對一字一句的細摳。又舉了陸象山的話進一步申述,“不求甚解”,就是“未曉處且放過”而“放過是暫時的”。

經過一番細緻的分析闡發,最終作者得出結論:“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複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既然書籍一次讀懂甚至達到會意不容易,不妨多讀幾次。讀得多了,再有一些“實際知識”做輔助,有滞得的會“然貫通”,不懂的地方慢慢就懂了,先前理解淺的自然也會逐漸地深入了。

2、問題探究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不求甚解”多指讀書隻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又是如何駁或者立的?談一談你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在批駁别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自己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後,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接着,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最後,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必須反複讀”的主張。

(3)結合課文内容說說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①道理論證。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詞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②舉例論證。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須理解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讀書的人。③對比論證。将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構成正反對比。

(4)《不求甚解》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怎樣突出的特點?

其一,論述問題順着作者思路來寫,不落窠臼,自然流暢。作者從生活中人們對“不求甚解”的誤解談起,引出話題;接下來追根溯源,從原初的語境中找尋其本來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闡發自己的認識,并用實例做證明;感覺會引起誤解的時候,适時作出補充解釋;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告知讀者應該如何讀書。文章的寫作循着作者的思考路徑,讀來仿佛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一起辯駁,一起得出結論,行文自然流暢。

其二,心中始終有讀者,用語親切自然。首先,論述有針對性。如話題是因大衆對“不求甚解”的誤解而起,文章寫作有正本清源、引導讀者學會讀書的動機;第7段和第8段适時的解釋說明,避免引發誤解,是從讀者角度來看問題。其次,語言親切,像與朋友交談。例如,在否定對方看法時說“其實也不盡然”,語氣很委婉;對因曲解陶淵明的話而對陶淵明不滿的人說“這是何苦來呢”,語氣平和,語言幽默。

五、比較兩篇短文

1、《談讀書》和《不求甚解》這兩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寫法上有何異同?

相同點:①兩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處,都圍繞讀書來談,都談到了讀書的态度、方法。②論證思路清晰,結構嚴謹。③論證方法靈活多變,有理有據。

不同點:①兩文論證的方式不同。《談讀書》是立論,從正面提出觀點,逐層論證;《不求甚解》是駁論,先樹立批駁的靶子,在批駁别人觀點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②論證的方法略有不同。《談讀書》運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歸納論證等論證方法;《不求甚解》運用了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③兩文語言風格不同。《談讀書》的語言精練華美;《不求甚解》的語言嚴謹質樸。

2、《談讀書》圍繞讀書問題,闡發了一系列觀點,論及讀書目的、讀書方法、讀書态度等;《不求甚解》一文,作者舊詞翻新意,提倡學習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讀書要虛心,不固執一點,而應前後貫通,了解大意。

3、《談讀書》每一層先提出觀點,然後作出闡發,長于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不求甚解》先駁後立,層層鋪墊,層層闡發,逐步确立觀點,再正反舉例及引用名言,指出正确的讀書方法。

4、這兩篇短文闡發的是作者對于讀書的見解,第一篇論題較為廣泛,探讨了讀書的功用、讀書的方法和不同書的價值;第二篇論題較為集中,提倡讀書“不求甚解”,側重某一種讀書方法的探讨。

5、培根是著名的随筆作家,馬南邨是著名的雜文作家,他們都深谙說理的藝術。從兩篇文章來看,都觀點明确,思路清晰,持論道嚴,同時善用多種說理方法,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縱橫捭阖,旁征博引,有着極強的說服力。

6、通過對兩篇短文的學習,你對讀書有什麼新的認識,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确:①讀書要仔細推敲、認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對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讀書方法。③提倡把讀書和讨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

六、課後練習

1、這兩篇短文談的都是讀書。比較閱讀兩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後說說它們在論述角度、寫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異同。

答:《談讀書》圍繞讀書的話題,探讨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态度和方法、讀書的價值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觀點;《不求甚解》通過對“不求甚解”語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的本質,引導讀者認真體會“不求甚解”的含義,樹立正确的讀書态度,選擇正确的讀書方法。

從論述角度看,《談讀書》論述較為全面,側重對讀書方方面面問題的探讨;《不求甚解》則選取一個角度,側重對具體讀書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處,比如都談及讀書方法。

從寫作方法看,《談讀書》往往先提出觀點,再做闡釋說明;《不求甚解》則順着思考的路徑,一步步提出觀點,做出闡釋,得出結論。

2、下面兩段文字的核心觀點各是什麼?作者分别是怎樣論述的?

(1)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答:核心觀點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即不同的書會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質。作者先分别論述史書、詩歌、數學、科學、倫理學和邏輯修辭之學的價值,然後做出總結歸納。

(2)人之才智但有滞礙,無不可讀适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

答:核心觀點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礙,無不可讀适當之書使之順暢”。是以類比的方式進行論述的。

3、《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讀書時“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結合你自己的讀書經驗,說說你對這幾句話的理解。

答:作者在文章中對這一認識有過三處闡發說明:其一,第5段“不能隻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其二,第6段“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其三,第7段“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隻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結合這些語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有幾個核心:重視整體理解,重視精神實質的把握,不主張在語言文字上鑽牛角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