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論是炮火連天的戰争年代或是和平年代,底層的百姓都是最苦難的民衆,戰争時被抓作充兵,休戰時受盡官員剝削壓榨。
田地裡埋頭耕種的農民竟無法吃飽飯,窗前織布的農婦無法穿暖衣,何其諷刺,又何其現實。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連詩聖杜甫都遭遇過小兒餓死的悲慘事迹,更何況是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呢?
然而,正是這苦難歲月的磨砺,坎坷人生的打擊,杜甫才能在逆境中更好地看清社會,看透人生,從而創作無數篇發人深省的詩文,流傳後世,曆久彌新。
人們常說李白是仙才,杜甫是地才。這是因為相較于那個活在雲端宮閣的“谪仙人”,杜甫更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位鄰居,他用敏銳的眼睛觀察着苦難人生,用溫暖厚實的手掌撫摸着大地。
他的詩歌沉郁頓挫、關注現實,他對現實的深思,侵入了每一寸肌膚,早已深深刻入骨髓。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以讨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對唐玄宗發起戰争。一時間政局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杜甫也在這次戰争中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來的小官。幾經波折,他終于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四川夔州安居下來。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風水嶺,也是杜甫人生的轉折,是他作為詩人的升華。不過當時的杜甫自然想不到這些,他隻是在戰亂中漂泊着,觀察着,記錄着,偶爾能為自己有安身之處而感到慶幸。
唐代宗大曆二年是杜甫在夔州生活的第二年,此時的他在好友的幫助下,在夔州已購置了兩套房子,一套是靠近市區的瀼西草堂,一套是在東屯農莊的茅屋。房子雖然簡陋,但此時的杜甫已經很滿足了,經曆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殘忍戰争,此刻的他竟有點享受于此刻的安甯和平。
平時他就在瀼西草堂生活,這年秋天晚輩姻親吳郎從忠州前來投靠杜甫,此時的杜甫恰好要負責管理一百頃公田,正是收獲季節,杜甫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便将這瀼西草堂讓給了吳郎,自己搬到了東屯茅屋。
杜甫慷慨解囊,傾力相助,不求回報,隻是在寫給吳郎的詩中寫下“卻為姻娅過逢地,許坐曾軒數散愁”。這草堂原來是“我”消遣娛樂生活的地方,如今成為了和你往來的地方,隻是不知道你還允許我到草堂閑坐散愁嗎?
沒有趾高氣昂的長輩架勢,沒有幫助人後要求回報的功利心理,隻有閑聊家常般的輕松對話,讓人如沐春風。詩聖的無私“渡人”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相比于杜甫的寬容大度,晚輩吳郎就顯得有些斤斤計較了。
剛搬進來就将院子圍起了栅欄,隻是為了防止鄰居一位寡婦偷打棗吃。杜甫得知此事後寫下一封信來勸誡吳郎。可就是這樣一封飽含善意的勸誡詩,卻遭到了無數學者的批評指責,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首詩: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甯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這首詩一經流傳,立馬就引來了無數學者的争議,《彙編唐詩十集》中如此評價:通涉議論,是律中最下乘。《杜詩集評》中李因笃說:盛唐唯公有此等詩,未見超脫。《讀杜心解》:若隻觀字句,如嚼蠟耳。王慎中甚至直接評價此詩道:“不成詩。”
這些評論或輕微或尖銳,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說這首律詩是杜甫最差的作品,有失水準。但被批評得如此體無完膚的作品,又是如何能夠躲過一代又一代抄寫員尖銳的眼睛流傳下來的呢?這首詩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的。
先從題目入手:“呈”譯為呈送,是尊敬的說法。杜甫身為長輩,且吳郎所住是自己的草堂,此刻的尊稱更顯杜甫勸誡的真摯懇切。
開篇詩人便直接點題,“我”寫這首詩是為了和你說鄰居打棗的事情。詩人先交待吳郎來之前,自己與鄰居的相處情景。我草堂前的那幾棵棗樹是任由西鄰來打的,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我清楚她也隻是一個無兒無女的可憐人罷了,孤身一人在這亂世,能幫忙還是盡量幫一下吧。
後兩句解釋了為什麼要幫忙,不是因為窮困,誰又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呢?她本就孤寡無依,對世界有所恐懼,我們才更應該展現自己的善意。
之後詩人又将兩人之間的誤會娓娓道來。我一直在這草堂居住,這位婦人肯定隻認得我這一位屋主。你初來乍到,她雖不該對你有所防備,但也是情有可原。可你直接将房屋插上籬笆倒像是真的要提防鄰居,不相往來。
最後兩句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她向我訴說着官府征租逼稅她早已一貧如洗,我聽後不禁想起戎馬戰争的殘酷歲月,眼淚竟沾濕了衣襟。詩歌的主題一下從是否允許鄰居打棗,擴大到了廣闊的宇宙和社會當中,杜甫胸懷天下的仁者之心也在這首詩中熠熠生輝。
《杜詩詳注》中盧世㴶如此評價此詩: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示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這首詩沒有運用巧妙的手法,沒有深邃的意境,但詩中所飽含的杜甫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愛百姓的真情流露足以引起無數人的共鳴,這也恰恰是這首詩的過人之處。
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或許讀了這首詩才能真正理解杜甫被人們所尊重的原因。在那個戰火紛飛的苦難年代,有這樣一位枯瘦的老人,他滿含熱淚看着蒼茫大地,即使自身居食無所,也在擔憂着萬千貧苦衆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和平歲月,衣食住所不再困難,我們雖不需要做到詩聖那般大百姓小自己,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最大限度的寬容善意。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願餘生,以寬容為德,與善良作伴。
來源:品讀詩詞歌賦
作者:向小園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