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舊時女子出嫁時身着鳳冠霞帔,但其實最早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有資格穿戴鳳冠霞帔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鳳冠霞帔:
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挂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钗,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常服,鳳冠:雙鳳翊龍冠,以皂縠為之。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二珠翠鳳,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花、蕊頭、翠葉、珠翠穰花鬓、珠翠雲等。三博鬓(左右共六扇)。有金龍二各銜珠結挑排。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顔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霞帔
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贊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到了宋代,已正式将它用作禮服,并随着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霞帔大約起源于晉代,據《事林廣記·服飾類》記載:“晉永嘉中,制绛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隋唐以後,婦女們在各種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都喜歡用披帛作為裝飾,又因為人們覺得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稱它為“霞帔”。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描寫:“虹裳霞帔步搖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着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内衣,不能單獨使用。
霞帔是宮廷命婦的着裝,平民女子隻有出嫁時才可以着--按照華夏禮儀,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命婦的霞帔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品級的差别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别列數:
一、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繡雲霞翟紋(翟:即長尾山雉;)
三、四品為金繡雲霞孔雀紋,五品繡雲霞鴛鴦紋;
六、七品繡雲霞練鵲紋;
八、九品繡纏校花紋。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常服,大衫霞帔:衫--黃色,兩領直下一尺,間綴紐子三。後身長于前身,行則摺起,末綴紐子二,紐在掩紐之下,拜則放之。霞帔--并列兩條,尖端縫合,垂在身前,挂墜子,平端收納于大衫身後三角形兜子内。深青為質,織金雲霞龍文,飾以珠。用玉墜子,瑑龍文。鞠衣:紅色,胸背雲龍文,飾以珠。四襈襖子(即褙子):深青為質,金繡團龍文。大帶:紅線羅為之,有緣。馀或青或綠。緣襈襖子:黃色。紅領褾襈裾,皆織金采色雲龍文。緣襈裙:紅色。綠緣襈,織金采色雲龍文。玉革帶:青绮鞓,描金雲龍文。玉飾件十,金飾件四。玉花采結绶、紅線羅系帶一、白玉雲樣玎璫二(如佩制,每事上有金鈎一)。青襪舄,與翟衣内制同。
皇後在受冊、朝會時穿禮服。禮服由鳳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組成。鳳冠上飾有龍鳳和珠寶流蘇,配玉革帶,青色加金飾的襪、舄。皇後的常服是穿金繡龍紋的紅色大袖衫、霞帔、紅色長裙、紅背子,配鳳冠。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複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
鳳冠霞帔本是貴族婦女禮服
到了宋代,霞帔正式作為貴族婦女的服飾,并随其丈夫或兒子品級的高低,式樣各不相同,而且還有個硬性規定:非恩賜不得服,不是皇帝恩賜的人,不能穿着霞帔。《宋史·輿服志》所記:“常服,後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所謂“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着的正式禮服。明代也沿襲了這一制度,霞帔被用作後妃、命婦們的服飾。命婦常服、禮服的霞帔,顔色、圖案都有具體的規定,從霞帔的紋樣上能反映出來她們品級的高低。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将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後以線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為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内、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
明代的霞帔狹窄如巾帶,清代的霞帔則闊如背心,中間綴以補子,補子的紋樣一般都視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武官的妻子和母親不用獸紋而用鳥紋。這些補子的形狀,一般都是方形,到光緒中葉,曾出現過圓形補子,但是也僅限于漢族貴婦中間,并且很快又恢複了原狀。
有趣的是,有些霞帔的顔色還有特殊含義,比如說紅霞帔。當霞帔指代宮女級别的時候,要用“紅霞帔”、“紫霞帔”來稱呼,卻不用其他顔色。據曆史學家推測,恐怕是因為普通宮女在宮中沒有佩戴霞帔的權利,隻有有幸受到皇帝恩寵的宮女,才會被破格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标示其特殊身份。
南宋高宗的妃子當中,就有一位劉氏入宮後從“紅霞帔”做起,一路升到淑妃。但這條道路也極其危險,一旦争鬥失敗,迎來的命運就格外悲慘。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哲宗晏駕未久,皇太後便下令廢黜一批哲宗身邊的妃嫔、宮人,其中有位韓氏女子,竟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為“紅霞帔”,令她去守陵。“這位不幸的女子被扣上了一個最卑微的妃子名号,罰她去為哲宗守陵,在陵園中埋沒一生。 ”在此,“紅霞帔”就成了一個暗算的手段,是受辱的标志。
民間新娘穿戴鳳冠霞帔的由來鳳冠霞帔自宋代以後就被規定為有一定品級的命婦才可以穿着佩戴,但它同時卻也是民間女子新婚時的傳統禮服。在服飾制度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怎麼會允許民間女子在出嫁時可享受穿戴鳳冠霞帔的殊榮,讓姑娘們在出嫁時打扮得如此高貴,同皇上妃嫔們并起并坐,享受這至高無上的榮譽呢?
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擄走了帝王公孫,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倉皇逃出,直奔江南。到了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時,忽見路邊有座破廟,廟前曬場的谷籮上坐着一位姑娘。姑娘見康王逃來,急中生智,叫他藏到谷籮裡,自己仍若無其事地坐在谷籮上面。當金兵追到問姑娘是否有人路過這裡時,她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說,他們向南邊逃去了。金兵信以為真,便向南邊猛追而去。結果康王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他千恩萬謝,對面前這美麗機智的小女子也十分喜愛,便将身上帶着的一方紅帕贈給了她,告訴了她自己的身份,并說:“明年的今日定來娶你。到時你隻須在嶺上揮動紅帕,我便可認得你。 ”
康王到杭州後登基,成了南宋的高宗皇帝後,如約前去迎娶姑娘,不料姑娘留戀民間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舍不得抛下父老鄉親,不願進宮。但是又怕皇命難違,便準備了許多的紅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揮動着紅帕,使高宗無法辨認,隻得作罷。但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宋高宗還是下了一道聖旨:“浙江女子盡封王! ”這可讓随行的禮儀官發了愁,對皇帝說:“這都封王怎麼得了? ”高宗想了想道:“這有何難?讓她們出嫁時都穿戴上霞帔不就成了! ”從此姑娘們當新娘子時都披霞帔,穿上大紅袍,大紅裙,同時也沒有忘記将康王贈送的紅方巾往臉上一遮。這一習俗代代相襲直到如今,老幼知曉。
真正的鳳冠隻有四件
穿着霞帔,就要配上鳳冠,無論是作為貴族婦女的禮服,還是作為民間女子出閣的嫁衣,這兩者缺一不可。鳳冠,本來是以鳳作為主要裝飾物的皇後禮冠。據文獻記載,婦女首飾上有鳳凰裝飾始見于漢代。當時,太皇太後、皇太後的簪上已有鳳凰爵這種裝飾。到唐朝的時候,皇後見賓客時穿的禮服上出現了後世鳳冠上的大小花和博鬓等裝飾物。
宋朝,鳳冠已經在貴族婦女中比較多地出現了。宋朝的鳳冠一般以銀為質,外飾龍鳳珠花,并鑲嵌着各種寶石。據《宋史·輿服志》記載,皇後的朝冠為特大的龍鳳花钗冠,上面綴滿珠寶,并用金銀絲盤成龍鳳及大小花二十四株。皇太子妃的花钗冠,有大小花十八株,無龍鳳。命婦的鳳冠則按不同的品級有不同的形制。明代建國以後,随即規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鳳冠成為貴族婦女參加大典禮時必須要戴的。清代貴族婦女也戴鳳冠,這種鳳冠的形制相當複雜,在裝飾題材上已不限于龍鳳。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真正的鳳冠隻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遺物。定陵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萬曆皇帝的陵墓,裡面安葬着他和他的兩位皇後。在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它們分别屬于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後。 ”
霞帔和鳳冠“搭檔”在一起,不僅是古代女子的心頭之愛,更是文學家們樂于描寫的美好事物。除了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有對鳳冠霞帔的描寫之外,元代楊顯之創作的雜劇《潇湘雨》中也寫到了鳳冠霞帔。《潇湘雨》是元代比較著名的雜劇,寫的是秀才崔甸士中舉做官後棄妻再娶,原配張翠鸾尋夫反被誣陷,受盡苦楚,最終夫婦和好的故事。這出雜劇共有四折,在第四折裡提到過鳳冠霞帔:‘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雲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 ’明末馮夢龍編纂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張廷秀逃生救父》,裡面寫到“花燭之下,烏紗绛袍,鳳冠霞帔,好不氣象”.從這裡可以看出是一個結婚的場景,新娘的鳳冠霞帔和新郎的烏紗绛袍相得益彰,十分氣派。
說了這麼多,小編希望能擁有一套鳳冠霞帔(白日做夢),但在清朝入關後,本着講究實用的原則對前朝服飾做了許多革新,原來裝飾繁瑣的貴族婦女所穿戴的鳳冠霞帔也盡量作了簡化,明朝以前的那種完整的鳳冠霞帔漸漸從北方人的着裝習俗中消失了,僅在南方女子婚慶時才穿戴,以至于連以奢華着稱的慈禧太後都沒有見過全套齊備的鳳冠霞帔。小編就隻能在夢裡想一想了。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者想法歡迎評論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