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國資委督促指導中央企業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21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發布《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紮實推進中央企業在推進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在今年“全國低碳日”之際,《國資報告》雜志推出特别策劃《“雙碳”之約》,介紹中央企業如何在“雙碳”目标引領下自覺肩負曆史使命,積極應對挑戰,主動擁抱未來,走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共建美麗家園。小新為您分享全文——
“雙碳”之約:中央企業走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果時間可以穿越到2030年,我們将可能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發電風車伴随着陣陣和風的鼓動在晴空中搖曳,太陽能闆在熾烈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人們在充滿着負氧離子的空氣中蘇醒,伸個懶腰,仿若置身于姹紫嫣紅的城市花園。登高遠眺,萬裡晴空,山巒疊嶂,巍峨的群峰赫然顯現,在遠方的天際處展露出其迷人的容顔。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将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将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将達到12億千瓦以上。”2020年12月,國家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
自2020年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後,“雙碳”目标已經成為相關央企共同熱議的重大話題。
“雙碳”目标,對央企意味着什麼?
2021年6月,在中、法、德三國領導人視頻峰會上,主席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中國将力争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着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莊貴陽認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對現行社會經濟體系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實現“雙碳”目标,不僅是對一個政策、一個宣言的實施,它還是央企完成曆史使命的實踐,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2022年1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
2021年9月,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調研中央企業科研創新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生态文明思想,牢記“國之大者”,加大綠色低碳領域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培育更多行業龍頭企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為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實支撐。
2021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發布《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确了中央企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總體要求與主要目标。指導意見指出,中央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與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同時也是我國碳排放的重點單位,應當在推進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雙碳”目标已上升至國家戰略目标并納入“十四五”規劃當中。作為實現“雙碳”目标的主力軍和排頭兵,相關央企紛紛發布了各自的“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及“十四五”行動計劃,以期形成自身的綠色低碳核心競争優勢,穩步有序地實現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世界一流企業的先進水平,為國家順利實現碳中和目标肩負曆史使命作出積極貢獻。
自覺肩負曆史使命
步入21世紀,人類正在經曆着一場“能源兩難”。
一方面,人類社會伴随着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逐步從原始社會的農業文明走向現代化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經濟規模的增長,人類對常規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對此,哈佛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Wilson)評論道:“人類活動導緻物種滅絕的速度不斷加快,到21世紀末足以使一半以上的物種滅絕。”為了應對這一全球難題,“雙碳”目标應運而生。
“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簡稱。所謂“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内直接或間接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雙碳”目标是我國按照《巴黎協定》規定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強化目标以及面向21世紀中葉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程就是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從相對脫鈎走向絕對脫鈎的過程。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争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标。實現“雙碳”目标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倒逼機制,同時也是一個發展機遇,本質上是一場綠色革命。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标方面,央企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擔當,應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走在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
中煤新集公司劉莊煤礦煤炭專列發運現場。
中央企業需要通過全面綠色轉型以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标。十多年前,中國就開展了低碳城市試點,但是當時的低碳是基于節能減排,而現在的“雙碳”目标是基于整體綠色轉型、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最終實現結構體系的重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院長劉俏提出,“碳中和可能将是一個新的文明形态的變化。如果把碳排放理解成一個生産要素,它會進入到生産函數中,并影響消費者效用函數。企業的增長範式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作為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央企要把實現“雙碳”目标作為推動生态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實際行動履行中國政府的莊嚴承諾,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為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目标,中國中車部署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風電裝備、新能源商用車、新材料為重要增長極以及若幹業務增長點的“一核三極多點”業務結構。在軌道交通領域,重點打造“産品 ”“系統 ”業務新格局。在風電裝備領域,完成首個海外項目順利并網,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鍊和産業鍊。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中車的新能源客車産業規模已穩居行業第三。在其他戰略新興領域,完成了第一個“自主投資、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屋頂光伏電站項目,确定了中車屋頂光伏建設的新模式。據了解,2021年中國中車煤炭消費總量2.8萬噸标煤,同比2015年下降92%。持續完善能源管控模式,19家子公司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成功應用了能源管控及關鍵設備效能監控系統,形成6種管控模式并推廣。搭建“中車能碳智雲管控平台”,實現千噸标煤以上企業用能遠程在線監控,下設“綠色績效指标數據平台”“碳核算數據平台”等,綠色核心數據資産初顯成效,為綠色挖掘、大數據分析等提供了空間。中國中車的綠色轉型卓有成效,已經實現了由被動粗放型管理向主動體系化管理的跨越,目前正快速向“綠色低碳”引領精細化管理跨越。
在綠色轉型的路上,國家電網甘肅省電力公司依托全省發電企業、重點排碳行業、能源結構等數據,搭建了碳排放、碳減排監測體系。該體系将對甘肅的碳排放、碳減排進行實時“全景畫像”,助推甘肅省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甘肅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甘肅在能源生産和消費中,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碳排放、碳減排任務艱巨。構建該監測體系,有助于省内能源生産與消費結構調整,盤活全省新能源資源優勢。據了解,該監測體系是在甘肅省電力公司前期搭建的“智慧觀‘碳’決策分析平台”基礎上建立的。監測體系依托發電企業、重點排碳行業等數據,梳理了甘肅省全省200多項碳排放因素,搭建碳核算模型。通過接入全省發電量、含碳排放發電量、零碳排放發電量、外送電量、重點排碳行業用電量等數據,監測分析碳排放指數、碳強度指數和碳彙指數,實現碳排放、碳減排的數據監測、指數計算和智慧預警。截至目前,碳排放、碳減排監測體系已接入省内60座火電廠、700多座新能源電廠的發電量及能耗數據,形成了符合甘肅特色的“碳達峰、碳中和”藍圖。
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央企實現“雙碳”目标的迫切需要。“雙碳”目标下,所有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都要有革命性的技術進步,誰擁有新的“雙碳”技術,誰就能夠得到曆史性的發展機會,也會得到國家、社會的支持,而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可能就會逐步或徹底淘汰。
國家電投是國内較早布局儲能、氫能的中央企業,自主設計研發出儲能品牌“容和一号”,百千瓦級儲能示範電站已在張家口建成;氫能品牌“氫騰”燃料電池步入産業化階段,國家電投為2022年的冬奧會提供1000輛可續航600公裡的氫能公交車。國家電投率先提出“綜合智慧能源”概念,設計出24個場景的智慧能源模式。據了解,到2020年底,國家電投的清潔能源比重達到55%,從風、光、水、火、核發電類型最齊全的傳統發電央企,轉型成為國内清潔能源裝機第一位的綠色智慧能源企業。
國家電投海陽核能綜合利用示範及智慧能源項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對記者說:“我們國家的建築和世界不大一樣。世界建築的生命周期為38%,我們國家占到45%以上,我們2018年排放了45億噸。對此,鋼材、建材聯合會的數據講得也很清楚。因為我們國家90%以上的建築是鋼筋水泥,其他世界上各國80%以上是中性的建材,所以這個差别是非常大的。”作為全球最大投資建設集團,中國建築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在引領低碳生活方式方面作出貢獻。中建·禦景星城在武漢引入地源熱泵和頂棚輻射兩大系統,通過主機進行能量交換,對室内進行制冷制熱,保證每戶室内溫度始終在18-26度之間。小區還配置武漢首個雙層中空内置百葉Low-E玻璃門窗系統,業主可以根據陽光進行調整百葉扇的高度和角度,以控制室内進光量,為業主提供“恒溫、恒濕、低噪、适光”的綠色健康生活環境。中建國熙台一期在濟南集成采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保溫裝飾一體化外牆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綠色建築新技術,綜合節能達65%,打造成熟科技型生态人居項目。
實現“雙碳”目标,有利于央企探索模式創新,加快推動綠色産業發展。縱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始終充當着産業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央企也在提升實現“雙碳”目标的過程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産業布局,突出低碳零碳綠色産業發展。
作為共和國裝備制造業的“長子”,哈電集團已形成煤電、水電、核電、氣電、風電、艦船動力裝置、電氣驅動裝置、電站交鑰匙工程等為主導産品的産業布局。為不斷加快推動綠色産業發展、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哈電集團近年來提出了“四個轉型”:即由傳統制造型向制造服務型轉型,由傳統能源産品為主向綠色低碳産品和産業方向轉型,加快向智能制造方向轉型,加快向國際化發展轉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哈電集團正在針對東北目标市場,積極研發各類新機型,其中包括中速半直驅機型,175-5.2MW陸上機型、187-6.75MW海上機型等。”相關數據顯示,風電、光伏未來十年還需至少實現7.2億千瓦的增長。據此測算,風電、光伏接下來每年的新增裝機将不低于7200萬千瓦,未來發展大有可為。趁勢而為,哈電風能推出了HE175-5.X大基地陸上風力發電機組,該型風力發電機組繼續沿襲永磁直驅技術路線,并充分吸收了現有陸上及海上機組成熟運用經驗,柔性功率可調,采用模塊化設計,能夠針對東北不同風區條件,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産品,達到最低度電成本,實現風電場投資收益最優。
哈電集團研制的世界總裝機容量最大的豐甯抽水蓄能電站1号機組正式投産發電
“經過多輪模式創新的探索,兵器工業集團行業覆蓋石油化工、特種化工、光電信息、車輛裝備、北鬥産業、智能制造、應急産業等先進制造業闆塊和貿易流通、工程技術管理、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闆塊。”兵器工業集團負責人說。據悉,兵器工業集團現有60餘家子集團和直管單位,在全球70餘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00餘家境外分子公司和代表處。近些年來,兵器工業集團開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多家單位開展工藝優化,淘汰氰化電鍍工藝,采取低鉻鈍化等清潔工藝,使用水性漆等清潔原輔材料,開展廢液廢油的資源化利用。2020年以來,淩雲集團、東北工業集團、江麓集團、武重集團等7家單位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或“綠色産品設計示範企業”。
實現“雙碳”目标,有利于央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有助于樹立央企負責任的國際減排形象。英國《自然》雜志(Nature)稱,“‘雙碳’目标是中國第一個長期的氣候目标,彰顯出這一大國在可再生能源、核能和碳排放方面雄心勃勃的決心”。2021年,國資委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央企業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綠色産品貿易,推動綠色低碳産品、服務和标準“走出去”,嚴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産品出口。
據中交集團負責人向記者稱,“在境外參與推動一批重大工程和國際産能合作項目落地過程中,中交集團積極解決項目設計、施工及運營對生态環境的影響”。在保證工期和質量的前提下,中交集團開展綠色設計與綠色施工,将全壽命周期綠色理念和方法貫穿項目建設始終。其中,肯尼亞蒙内鐵路對瀕危及野生動物的保護推動了中國央企在全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進程。據記者了解,蒙内鐵路穿過肯尼亞數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察沃國家公園、内羅畢國家公園、野生動物遷徙通道、馬澤拉斯濕地等,其中僅察沃國家公園這個2萬多平方公裡的地方,栖息着非洲幾乎所有的動物特種,原始生态環境非常寶貴。在路線規劃設計過程中,中交集團征求了肯尼亞政府及民間、聯合國以及環保組織等多方意見,對設計方案做了四次大改動,調整十多次。據統計,蒙内鐵路在野生動物園區段長170公裡,設計了總長30公裡的88座橋梁,動物過橋涵洞達969個。鐵路通車後,蒙内鐵路被當地人稱贊是一條“綠色之路”,野生動物與鐵路在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觀。
嶺澳核電站結合新技術應用全面提高了安全水平和機組運行的經濟性
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明澤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我國能獲得‘一帶一路’沿線30%的市場份額,即約30台海外市場機組,将直接産生近1萬億元的産值,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全壽期将産生約3萬億元的産值。”近年來,核電“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核電“走出去”也正迎來國際市場的新契機。統計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已有核電、正在發展或需要發展核能的國家有40多個,預計到2030年,這些國家将新建近100台核電機組。目前“華龍一号”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泛關注和認可,開展了與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亞近20個國家的核電項目合作。馬明澤進而向記者表示,加快推動“華龍一号”為代表的核電産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将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務實合作水平,彰顯“中國制造”實力。
積極應對挑戰
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實現碳達峰是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良性互動後的自然過程,“雙碳”目标的實現一般出現在基本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後。而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中國正在遭受碳排放總量大,人均碳排放量低,碳中和實現周期短,技術儲備不足等諸多棘手問題。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中國相關央企注定要在實現“雙碳”目标中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國能源結構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85%;每年由化石能源消費産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近90%,其中煤炭作為“碳排放大戶”,消費産生的碳排放占能源排放總量的79%。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低碳時代正在引領新一輪能源革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已是大勢所趨。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暢銷書作家傑裡米·裡夫金在《零碳社會:生态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綠色新政》一書中提出,随着關鍵行業放棄化石燃料,轉向更便宜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随之而來的零碳技術,化石燃料工業文明的崩潰可能會發生在2023年至2030年。
但是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基于轉型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中國現在不可能把煤炭完全消滅,煤炭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還是中國能源的一支重要方面軍。未來一個時期内,煤炭在能源集團産業布局和經濟版圖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動搖,但中國企業如何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無疑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大挑戰。
中國石油開設儲氫瓶組,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對此,中國石油不僅實施低碳重大科技專項及新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還開展二氧化碳捕集、驅油與埋存關鍵技術示範工程等重大技術現場試驗,此外還積極開發煉化污染物綜合性控制技術,如建成吉林石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控制示範區和甯夏石化三廢治理示範區。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張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作為我國兜底保障的能源,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進程中,既要堅定不移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保障,又要勇于自我革命。站在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戰略的新起點上,煤炭行業要推動煤炭安全綠色智能化生産和清潔高效低碳化利用,促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與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有機融合”。 “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六成仍是煤炭,這個占比未來可能會逐漸下降,但接下來三五年時間内占比可能仍會在四成以上。短期内,基于中國能源結構和能源禀賦,仍需保持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相對平衡。”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缪平向記者強調。在缪平看來,一味提高成本或将導緻部分産業企業難以維系。相關企業可以嘗試通過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發電或替代燃氣發電,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未來,央企還應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動力能力。基于此,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提出,要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先組合,出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大力深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更多用科技手段減污降碳。
另一個不容小觑的挑戰,是時間成本。當前中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标已不足10年,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目标也僅有30年,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遠景目标時間更緊、幅度更大、困難更多,任務異常艱巨。“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一般用了45年,長的70年,而中國僅預留了30年。所以,在碳達峰之後隻有更有力度地減排才能實現碳中和,這顯然不是件易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如果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的改善,強化二氧化碳減排約束将顯著壓縮我國經濟的增長空間。
面對這一挑戰,相關央企以減污降碳為主抓手,廣泛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為持續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及總量、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華潤集團強化節能環保降碳工作,累計投入專項資金逾171億元,實施燃煤發電機組和水泥窯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汽輪機通流優化、沼氣餘熱回收利用、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污水處理提标、煤改氣等2000餘項能源節約與生态環境保護改造提升項目,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綜合能耗、供電煤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主要節能減排指标逐年下降、持續向好。
科學适用的碳排放核算體系是推動“雙碳”目标順利實現的助推器。中咨公司碳達峰碳中和協同推進中心組織專家對國内外碳核算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比較,綜合考慮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提出了一整套适用于國家和各地區核算體系建議,形成了适用于我國國情的《國家和省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中咨公司深入分析各部門、各方面對碳排放核算數據的不同需求,提出分類分級建立适用于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議。核算方法和核算體系建議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統計局能源司等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有利于進一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進程。
據預測,到2050年風電規模将占到全球電力結構的50%以上
近年來,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規模日益擴大,成本大幅下降,日漸成為全球能源利用的趨勢。根據彭博新能源财經預測,到205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規模将占到全球電力結構的50%以上。盡管如此,能源系統作為人類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子單元,其發展進程會受到諸多因素制衡。正如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會前主席赫爾曼·希爾所說的那樣:“可再生能源的轉型也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兩種能源系統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
對此,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呂建中向記者稱,“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傳統化石能源産業逐漸收縮将不可避免,一些資源型城市面臨産業銜接、财政收入、市場開發等一系列挑戰。同時,新舊産業更替将加劇企業現金流、政府财政稅收、綠色投入及補貼等方面的矛盾”。這種“矛盾”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技術創新的不确定性上。能源轉型通常伴随着重大技術革命的發生,但如果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成熟,能源轉型就會淪為一個“僞命題”。就碳中和技術儲備而言,中國一直在積極研發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現有減排技術依然供給不足,尚難以支撐我國如期實現碳中和目标。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研究”課題組(2021)指出,目前實現碳中和目标有很多難點,當前實現碳中和的各種技術成本居高不下是難點之一,亟待實現技術突破。
中廣核集團早在2010年就率先投身太陽能熱發電業務,依托“國家能源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中心”,穩步建設“中廣核德令哈50MW光熱發電示範項目”,已形成太陽能熱發電核心能力,實現了技術層面的突破。經過多年的運行摸索,中廣核德令哈50MW示範項目結合實際運行經驗總結出多項光熱電站特點。光熱電站自帶儲能功能,可以做到像氣電一樣的啟停調峰,連續發電的最小出力可以降至20%,優于煤電的40%。截至目前,中廣核集團在太陽能熱發電領域已申請太陽能發電相關集熱、儲熱、核心設備等方面專利54項,其中授權專利18項。
将科技創新融入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階段以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标,是國家電網解決新能源技術難題的一個重要思路。國家電網總經理張智剛認為,與新能源快速發展趨勢相比,當前許多技術難題亟待攻堅突破。“這要求我們從服務能源清潔轉型的實際需要出發,持續深化電力系統基礎理論、新型應用技術和颠覆性技術研究,集中突破柔性輸電、直流組網、大容量電化學儲能、電制氫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示範工程建設。” 張智剛說。據記者了解,國家電網将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過程劃分為轉型期、建設期、成熟期三個階段。在轉型期,新能源主動支撐、虛拟電廠、柔性輸電、系統安全運行和控制等技術逐步成熟。在建設期,大容量電化學儲能、電制氫、CCUS、直流組網等技術取得突破。在成熟期,CCUS、電制氫等技術在實現突破的基礎上推廣應用。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建築材料生産和消費國,建材工業也成為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工業部門之一。據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初步核算,建材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約占我國二氧化碳年排放總量的13%。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會長閻曉峰在采訪時表示:“作為我國碳減排任務最重的行業之一,建材行業碳減排對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标至關重要。為此,聯合會于2021年初率先發出《推進建築材料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書》,鄭重提出并倡議我國建材行業要在2025年前全面實現碳達峰,水泥等行業要在2023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我們反對自然達峰高位達峰,建材行業要為國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騰出排碳空間,做負責任的行業。這既是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重大宣示的重要舉措,也是建材行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建材工業碳排放具有鮮明的特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和建材主要産品生産所必需的碳酸鹽原料,是建材工業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其中,燃料燃燒過程排放約占全國燃料燃燒過程排放總量的6%、工業生産過程排放約占全國工業生産過程排放總量的64%,而在建材行業所屬32個國民經濟行業小類中,二氧化碳排放又主要集中在以窯爐生産為主的水泥、平闆玻璃、建築衛生陶瓷等行業。為此,建材行業注重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标和短期目标的關系,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通過産業結構調整,控制主要碳排放行業規模;通過提升能源效率、改變能源結構,實現燃燒排放的有序調控;通過改變原料結構及産品結構,實現過程排放的轉變,統籌協調,全面推動建材行業節能降碳、轉型升級。進而又從綠色節能、能源安全、資源綜合利用、低碳、清潔、智能六個維度,提出建材行業“六零”示範工廠概念,以此為标志和要求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形成行業新的價值取向。
“六零”示範工廠是指:零外購電工廠、零化石能源工廠、零一次資源工廠、零碳排放工廠、零廢棄物排放工廠、零員工工廠。閻曉峰會長表示:“‘六零’是建材企業轉型發展的長遠目标導向,每個‘零’都代表一個獨立的發展方向,六個方向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從而推動行業整體的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以此相關,建材行業發起建立了“全國建材行業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挂帥’機制”,發布建材行業碳達峰碳中和關鍵領域“揭榜挂帥”攻關任務榜單,由行業内外科研院所、企業集團揭榜承擔。這其中,以中國建材集團為代表的央企切實發揮着領軍作用,其下屬的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中材節能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積極揭榜承擔綠色氫能煅燒水泥熟料、新型低碳膠凝材料等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聚焦建材行業綠色低碳重大需求開展科技創新,為我國建築材料行業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主動擁抱未來
“雙碳”目标的如期實現意味着中國龐大的能源系統将迎來全面的低碳轉型。在邁向“雙碳”目标的道路上,充滿機遇,也将面對挑戰。央企利用雄厚的資金和成熟的技術積累發揮後發優勢,将在可預見的未來嶄露頭角,提供綠色革命進程中的“央企方案”。
——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和碳中和路線圖。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為引領,相關央企将進一步建立健全全國碳市場頂層制度設計,制定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确國務院各部門、地方生态環境主管部門、重點排放單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及注冊登記機構等支撐機構的職能分工,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加強協調和溝通,統籌做好深化全國碳市場建設的相關工作。
近些年來,中國節能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将低碳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生産經營全過程
在實現“雙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國節能堅決響應國家戰略部署,主動履行社會責任,自覺将碳達峰目标和碳中和願景轉化為路線圖和時間表,積極将低碳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生産經營全過程。中國節能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指出:“中國節能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方向和目标,構建‘1 3 3’雙碳戰略部署。”所謂的 “1”是中國節能“以成為世界一流的碳達峰碳中和解決方案服務商為宗旨”的雙碳願景,在盡早實現自身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時,緻力打造成為綠色産業高質量發展領軍者以及低碳零碳負碳原創技術策源地,着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智力供給能力以及示範帶動能力,力争成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參與者、突出貢獻者和積極引領者。第一個“3”是中國節能将分三個階段逐步推動雙碳願景的實現。第二個“3”是中國節能将從産業發展、技術創新和自身減排三大角度作出具體工作部署,構建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業務布局,持續叠代創新涉碳技術産品服務方案,積極引領中低排放型企業“雙碳”行動。
以實現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标和碳中和願景為牽引,中航集團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專項研究,并将其納入“十四五”綠色發展專項規劃重點工作。據了解,中航集團碳達峰碳中和研究将圍繞從航空運行節油、航空減碳、地面節能技改、碳資産儲備、綠色新技術、全員綠色行動六大支柱展開。
——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鍊,推進高質量發展。綠色供應鍊與綠色轉型在目标與行動上具有高度一緻性,它是促進我國實現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重要工具,是央企在尋求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
加深與其他能源企業合作力度、探索綠電交易商業模式是中國海油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思路。據中國海油發言人稱,“到2025年,中國海油用電總需求将達到150億度,拟開展綠電替代80—100億度。中國海油将繼續推進渤海二期、三期岸電工程”。與此同時,中國海油還将積極發掘陸上綠電供應能力,擇優獲取陸上風光資源,開展綠電跨省交易,試點簽署多年期綠電采購協議。在渤海海域,中國海油将開展蓬萊油田分散式海上風電供電項目。中國海油在摸清資源的基礎上,大規模推進渤海海上風電并入油氣平台電力組網,并通過岸電與陸上大電網相連,保障平台穩定供電。中國海油計劃未來将大規模開發深遠海浮式風電為海上油氣平台供電,多餘電力就地制氫用于海上電力組網調頻調峰或送回陸地滿足陸上用氫單位需求。
作為國内工業車輛行業龍頭企業,安徽合力(全稱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對企業綠色發展管理優化進行有益探索。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安徽合力圍繞供應商選擇、管理、評價全過程,為不同客戶群體量身定制資源消耗最少的綠色産品及服務,拓展叉車後市場“再制造、融資租賃、配件”業務,打造出工業車輛制造企業全價值産業鍊條。未來,安徽合力将積極拓展叉車後市場業務,在國内叉車行業成立再制造公司,不僅延長産品使用壽命,提高産品技術性能、附加值,為産品設計、改造和維修提供服務,使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
——自主創新,強化央企在低碳、零碳、負碳等方面的技術支撐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有企業相對資本雄厚、資金充足、人才儲備較多,掌握一批具有競争力的核心技術,在技術創新方面始終是中堅力量。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表示,數字技術的優勢應大力發揮來創新綠色技術,使綠色發展更具有科學性,更具高質量發展的後勁。就“技術創新所應發揮的作用”這一問題,杜少中向記者說:“我們要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各行業向低碳轉型發展賦能,助力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普及推廣具有良好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用能效率、産業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驅動作用,推動在各行業建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産方式。”
中糧集團落實區域總部、交易中心、商業綜合體、産業小鎮等多類型項目建設中糧亞龍灣總部
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産出效率是央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據了解,中糧集團将主動促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加強農糧食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技術研發。具體而言,中糧集團從生産角度研究和評估産品碳足迹,減少糧食産品包裝克重,不斷降低産品加工過程的碳排放量;從營養學角度加強品質監管和營養把控,提高單位産品産出效率,降低單位産品能耗,到2025年,力争申請2—3項農糧食品相關的低碳科技創新發明專利。同時,中糧集團加大裝備制造領域的低碳科技創新力度,持續研發中糧特色的低碳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裝備,到2025年,力争實現2—3項農糧加工裝備相關的低碳科技創新應用。中糧集團還大力創建零碳負碳示範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承擔或參與國家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推動低碳零碳負碳創新成果轉化并開展示範應用,到2025年,創建3—5家典型示範的零碳工廠。
——提升中央企業實現“雙碳”目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央企應明确,實現“雙碳”目标的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産能力,不是降低增長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的情況下人為打亂正常的供求秩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否則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辦好。” 劉世錦說。
比如,國家能源集團依照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健全“雙碳”組織體系,各部門及單位職責進一步清晰,碳資産專業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監督考核機制,培訓總部及子分公司低碳發展相關人員,加強宣傳工作。國家能源集團将全力完成國家保供任務,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完成年度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任務。國家能源集團還将夯實碳資産管理基礎,探索綠色金融支撐能力,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比如,完善碳賬本,确保納入碳市場控排企業100%完成履約。再比如,生态林建設和碳彙工程全面推進,全年造林2萬畝以上。
國務院國資委社會責任局提出,要堅持以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接下來将突出抓好中央企業碳達峰碳中和有關工作,“一企一策”有力有序推進“雙碳”工作。各央企深刻認識到做好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能源節約與生态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把節能環保降碳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肩負起中央企業節能環保降碳的主體責任,踐行社會責任,開辟出一條央企綠色轉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 END/ ————
策 劃丨闫 永 郭大鵬
撰 稿丨譚 峰
責任編輯丨曹 平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灏然
内容來源|國資報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