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小說《水浒傳》的記載,宋徽宗趙佶剛剛繼位半年,就“擡舉高俅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從開封府汴梁宣武軍浮浪破落戶子弟,到賭坊老闆柳世權手下的馬仔,再到驸馬都尉王晉卿府裡的小跟班,高俅奔波打熬了三四年時光,但是自從傍上端王趙佶這個大款,隻用了八個月時間,就從一介白丁平步青雲而成為殿帥府太尉。
這時候有讀者可能要問了:殿帥府太尉到底是多大官職?是正一品的三公之一嗎?可以與蔡京分庭抗禮嗎?為何在演義小說中,高俅對蔡京俯首帖耳,規規矩矩就像一個小學生?
宋史中記載可以告訴我們,殿帥府太尉這個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他小,是因為他跟宋朝最後一任三公級太尉蔡京比起來,還差着幾條街呢;說他大,是因為這個職務再升一級,就攆上稱帝前的宋太祖趙匡胤了。
為了說明這一點,請讀者諸君把《宋史》翻到第一百六十六卷,看看《職官六》中的記載。
為了閱讀方便,咱們直接上現代白話:“殿前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各一人,掌管包括金槍班(徐甯供職的部隊)在内的近衛軍的日常訓練、軍官任命升遷賞罰。原先殿前司都指揮使上頭,還有都點檢、副都點檢,皇帝出巡的時候,他們負責安保工作,閱兵等盛大典禮的編排、皇宮宿衛工作也歸他們管。後來因為宋朝開國太祖趙匡胤做過這個官職,所以整個宋朝不設殿前都點檢一職。”
殿帥府太尉這個官職,說白了,就像趙雲魏延給劉備當牙門将軍、陸炳給明朝嘉靖皇帝當錦衣衛都指揮使一樣,是保镖頭子。但是殿前司都指揮使的職權,遠不如可以代替主公行使指揮權的牙門将軍,也不如兼管偵查審訊工作的錦衣衛都指揮使,因為别說蔡京,就是可以并稱為太尉的,在宋徽宗跟前,就至少有九個。
雖然跟蔡京差着行市,但是高俅跟趙匡胤的官職離得很近,前文咱們已經說過了,殿帥府太尉的官職,原先有個殿前都點檢,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時候,就是殿前都點檢,隻不過他當的是後周柴家的殿前都點檢。
為了使自己欺負孤兒寡母篡奪後周看起來符合“天意民心”,趙匡胤的下屬苗訓(就是小說中那個諸葛亮劉伯溫式的人物苗廣義)編造出了“點檢為天子”的谶語。有這句谶語在,宋朝皇帝不敢封别人為殿前都點檢,就是封了,也沒人敢當。于是殿前司都指揮使俨然成了殿前九帥的領軍人物,隻是不知道高俅當的是都指揮使還是副都指揮使、都虞侯。
大家看了《水浒傳》,以為虞候就是個打雜的,比如林沖的兄弟陸謙陸虞候、被李逵“劈頭揪住便打”的李虞侯,都是小角色。但是虞候前面加一個“都”字,那就可以稱太尉了——宋太宗趙光義,就當過都虞侯:“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
趙光義一開始的官職,跟高俅平級,都可以稱殿帥,這一點在《宋史》中也有記載。
宋哲宗趙煦元祐七年,簽書樞密院(原稱簽署樞密院事,避宋英宗趙曙同音名諱而該署為書,副宰相)王嚴叟就給皇帝上書說:“殿前司三帥和侍衛親軍馬軍三帥、侍衛親軍步軍三帥,每個單位的三帥至少有兩人,以避免軍權獨攬(祖宗以來,三帥不曾阙兩人)。現在侍衛親軍步軍就剩下一個都指揮使了,應該把殿前司都虞侯調任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這兩個單位的都虞侯,咱們有時間再慢慢找,但是一府一帥肯定是不行的,危險。”
這樣看來,高俅這個殿帥,還有其餘八個基本平級的将領可以跟他對調。所以《水浒傳》裡出現了很多太尉,連給大刀關勝押運糧草的步軍太尉段常,實際應該是侍衛親軍步軍三帥中的一個。
上梁山招安宣诏的“殿前太尉陳宗善”,應該跟高俅平級,所以高俅前去拜訪,也是“門吏來報,高殿帥下馬,陳太尉迎接,請到廳上坐定,叙問寒溫”。這說明他們品級基本相同,誰也不用給誰磕頭,肩膀頭齊為弟兄,你好我好大家好,問好就行了。
一下子冒出這麼多太尉,是不是打破了“太尉為三公”的老規矩?正史記載還真是這麼回事兒,而打破這個規矩的,恰恰就是宋徽宗趙佶,自從蔡京卸任最後一任三公級太尉之後,宋朝的太尉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趙佶下诏:“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罷之。”三公級太尉沒了,但是各路各州節度使、安撫使,都可以得到“太尉”加官:“改太尉以冠武階。”梁山一百單八将中,楚州安撫使宋江、廬州安撫使盧俊義,如果運氣好,也可以得到太尉加官。
即使沒有加官,屬下稱之為太尉,也不算僭越,就像很多不是宰相的官員也可以被稱為某相一樣:“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
這時候我們該明白了:高俅想弄死宋江,事前要跟蔡京請示彙報,還要指使人到樞密院童貫處去揭發告狀,就因為蔡京是當朝一品三公級太師,樞密使童貫(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兵政)位高權重。
像高俅這樣的太尉一抓一大把,頭等官員公相蔡京媪相童貫一咳嗽,殿帥府太尉高俅的腿肚子也轉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