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一詞,是最基本的概念。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道德經》
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道、德”二個字連起來用,大概開始于《荀子》的《勸學》篇: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将“道德”合為一個概念,屬于倫理學的範疇。其含義,與最初的“道”和“德”,相去甚遠。這一點,我們要特别注意!
“道”和“德”這兩個字的内涵很豐富,也是最重要的哲學概念。在這裡,不打算展開來講,隻能簡單地說一下:
實際上,這個“道”,當哲學概念講時,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正如《道德經》開篇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如佛經所說的——妙法,不可思,不可議!我們姑且這麼概括:道,是指超越時空的宇宙大法則,或者說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
那麼,什麼是“德”呢?簡單說,就是遵循“道”——遵循宇宙的法則、事物的客觀規律,來做人、來做事,這叫德,也叫有德。即順道而為,就是有德。
古人在解釋德這個字時,通常這麼說:“德者,得也。”前一個德,是道德的德,後一個得是獲得的得。什麼意思呢?
我們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有一個目的,希望達到這個預期的目的。達到了目的,就是獲得了、得到了。
比如,我們找人結婚,結婚的目的就是組建新的家庭,完成人生的責任,并且希望自己婚姻幸福。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婚姻幸福呢?這就要明白婚姻的法則,或者說婚姻的客觀規律,即婚姻之道,也可以說的夫婦之道。
明白這個法則,這個規律,就叫明道、或者叫明理。
按照這個法則,這個規律去生活、去處理夫婦關系,這就叫有德。有德的人,就能收獲婚姻的美滿幸福。否則,不按照這個法則、這個規律來生活,來處理夫妻之間的關系,總是我行我素,總是依照個人的脾氣、習性來生活,不顧對方的感受,那麼就叫缺德。結果是婚姻出現問題,甚至破裂。還談何幸福呢?
所以說,如果背道而馳。背道就是悖德,就叫“缺德”。自然也就“得不到”,所以,缺德的人,必然無所獲。即使暫時有所收獲,也不會長久,終将得而複失。
這就是簡單理解的“道”,以及“道”和“德”的關系。
道,是宇宙總法則。如果具體到天地(自然),就叫天道。具體到社會、人間,就叫人道。人道從天道中來。
在儒家學說中,人道,即人倫大道,也叫五倫大道、倫常大道。也叫上前面所講到的“五倫”或“五教”。倫,當關系講。用現代話講,就是五種人際關系。儒家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系總結、濃縮成五種人際關系,即五倫。
所以,陳宏謀老先生在《養正遺規》頭一篇《白鹿洞書院揭示》的正文前,加了一個按語,按語中講:天下無倫外之人,故自無倫外之學。
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五種倫常關系中,即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要注意,其中的父子關系也包含了師徒、師生關系;君臣關系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上下級關系。無論古今,不分中外,毫無例外。
這五種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超越時空,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而轉移的,所以叫做“道”——人道。
分而言之,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夫有夫道、婦有婦道……
孔子曾經回答齊景公關于如何治理好國家的問題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樣子;做兒女的,要有做兒女的樣子;當領導的,要有當領導的樣子;身為下屬,就要有下屬的樣子;丈夫,要有丈夫的樣子、妻子,要有妻子的樣子……凡此等等。
這個“樣子”,就是身份,做與身份相符的事,叫守分。就是儒家講的敦倫守分、敦倫盡分。如果做與身份相悖的事情,那就叫過分。過分就是缺德。
那麼,什麼是“人道”,即什麼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規律呢?
這部分的内容很多,可以說整個儒家的學問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
簡而言之,我認為孟子就總結得非常精煉。孟夫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總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同樣的内容,在《禮記·昏義》裡也講到了。
可以說:父子有親的親,君臣有義的義,夫婦有别的别,長幼有序的序,朋友有信的信,就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即法則。有親、有義、有别、有序、有信,就是有德。相反,沒有親、沒有義、沒有别、沒有序、沒有信,就是缺德。
在深入了解人倫之道前,建議大家先記住這五句話: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