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
近日,一種無論你說什麼都會被人圍起來誇獎一番的 " 誇誇群 " 火了。
先來感受下
↓↓
結果,有人看中了裡面的 " 商機 ",在網購平台推出按群成員人數收費的 " 誇誇群 " 服務。
網購臨時 " 誇誇群 "
按群人數收費
近日,有網友吐槽,在婦女節當天男友拉她進了上百人的 " 誇誇群 ",被群成員誇了整整三分鐘。男友還解釋,自己是從某寶上買的定制 " 誇誇群 "。
11 日,南都記者在某寶上輸入 " 婦女節誇人 " 關鍵詞,果然搜到了五間店鋪,上面一律寫着 " 婦女節限量專屬群聊誇人 "。仔細對比一下,店鋪的銷量還不錯,最高月銷有 772 次。其中一家店的客服告訴記者:" 婦女節的時候生意很火,訂單多數是送給閨蜜或伴侶。"。
某寶出售的誇人服務。
定制套餐從十人群 28 元到百人群 98 元不等。據悉,費用是根據群人數而定的,群人增加,價格也更高。但不管哪一種套餐,進群之後就開始計時,隻會誇三分鐘。随後,客服還補充,群裡的誇人者都是店員和自家親戚,這項服務已經做了許多年,非常專業。
為了直觀感受 " 誇誇群 " 的效果,南都記者下單了十人群套餐,客服告知要按訂單順序處理。等待了一天後,才收到客服人員的聯系。
客服詢問了受贈者的昵稱、雙方關系和年齡信息之後,定制了群名。過了幾分鐘,記者進入定制好的誇誇群。此時,客服讓記者把受贈者拉進群裡。受贈者進群後沒有第一時間說話,但客服提醒記者在群裡隻能圍觀,不能發任何内容。整個群沉默了将近一分鐘之後,記者不得不私聊受贈者。客服說,隻有受贈者在群裡說一句話,其他人才會開始誇贊。
餘下的兩分鐘裡,群成員完全無視受贈者說的内容,轟炸式地誇贊受贈者,而且大部分語句看起來像複制粘貼的,偶爾還有重複。三分鐘過去,記者和受贈者馬上被踢出群。
說明:為更清晰閱讀
下圖中頭像标示為 A 的即為受贈者
其餘為誇贊的群成員
時間滿後,被誇者立刻被移出群聊。
參與體驗的受贈者表示這樣的稱贊一點都不走心,覺得很莫名其妙。記者了解到,就算受贈者一直不出聲,時間也會照算。所以進群之前還需要提前通知受贈者,連制造驚喜的作用都沒有。
高校 " 誇誇群 "
學生稱其為正能量源泉
也有網友表示,某寶平台上的誇人服務,其實是源于最近在高校學生之間流行的 " 誇誇群 "。南都記者在微博上搜索 " 誇誇群 ",出現了衆多高校誇誇群的聊天截圖,當中不乏一些著名高校的誇誇群截圖。對比以盈利為目的的誇誇群定制,高校學生自發組織的誇誇群更加積極和單純。
一個由 500 名群成員的中大 " 誇誇群 " 公告顯示,群的主旨是給中大學生提供互相安慰、商業互吹、贊美他人的平台。在群裡,無論你說什麼,都會收到大家眼花缭亂的誇贊,以此來減輕心理壓力,獲得積極正面的反饋。
3 月 12 日,中山大學大三學生小滿剛被舍友拉進了一個中大 " 誇誇群 ",據她介紹她今天進的已經是中大的第三個 " 誇誇群 " 了,前面兩個 " 誇誇群 " 因人數已滿已經無法加入。" 之前就聽舍友提起,也在朋友圈看到,果然很有趣,大家的誇獎都很真誠 ",小滿稱獲得大家的誇獎能緩解壓力,看着别人花樣誇别人也很好玩。其稱,會繼續留在群裡,有空就去誇誇别人。
去年剛從複旦畢業的古小姐告訴記者,自己前兩天通過同學邀請加入了學校的 " 誇誇群 "。她透露,這個群有兩百多人,兩周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 群裡都是自己的師弟師妹,有親切感,而且群友誇人的角度也很清奇、刁鑽 ",受過誇贊的她也常常在群裡誇别人," 我覺得大家真的很開心,會共同維護群裡的氛圍。遇到小煩惱就分享在群上,有些人還會寫打油詩給别人加油打氣,聊天變得很有意思。" 古小姐認為誇誇群是正能量的源泉。
留意到網上有 " 誇誇群 " 服務出售,古小姐覺得這種做法很無聊,并且表示自己不會想花錢定制 " 誇誇群 ",因為一旦為了盈利," 誇誇群 " 就已變質。
專家:
" 誇誇群 " 能釋放壓力,但不宜太依賴
對于年輕人産生 " 求誇 " 的心理以及 " 誇誇群 " 服務的出現,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心理咨詢師霍小雯分析出三大原因。
第一,受傳統思想影響,父母教育孩子要低調、謙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也常常受到父母責備,加上攀比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他們内心壓抑,渴望得到認可和贊賞;
第二,在心理學裡,誇人者的行為是共情技術的體現。尤其是讨好型人格的誇人者在稱贊别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這是雙方取悅的方式。
第三,成年人心理上出現退行狀态。比如把自己當成嬰兒,期待别人的正面、積極回應。這也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
南都記者也在微博上看到想進 " 誇誇群 " 的網友配文 " 工作壓力大 "、" 喪到極點 "。霍小雯認為," 誇誇群 " 的存在是有好處的,因為它能夠幫助年輕人釋放壓力,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需要别人支持、安慰的人群會更加傾向加入 " 誇誇群 "。不過,如果年輕人太依賴這些群,可能會造成惰性或消極逃避現實的心理。
" 誇誇群 " 最初的起源來自大學生群體,原本是學生之前相互打氣的方式。對此,霍小雯解釋,因為大學生正好是學生和社會人士的交界,身份逐漸轉變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不适應。他們處于想獨立,但是還沒有完全獨立的能力,所以心靈比較敏感、脆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