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是一種,反映自我精神訴求的方式,是一種表達方式
時尚是一種,反映自我精神訴求的方式,是一種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是你尋找自我的過程,你在不斷地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地完善你自己。舉個例子,很久以前,上初中時,我記得當時Dior的藝術總監Simon是比較極簡主義的,那時的我看不懂,但後來,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改變,比如,我開始認同低調 重視質量,那麼我也就越來越欣賞極簡主義了,後來的我,也許受女權主義的影響,又或許真的發自内心欣賞那些有精英男性的精神的女性,又或者是我内心反感傳統裡對女性的定義,我開始越來越沉迷于跨越性别的那種設計理念,還有很多,包括黑色,從我一度最不喜歡的顔色到我最喜歡的,其實都是我内心精神的改變。
其次,潮流往往是一種搭配風格的集合,當然也會與時尚相互影響。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嬉皮士運動如火如荼,導緻與之相關的波西米亞風格崛起,比如麂皮流蘇,花朵,羽毛配飾,長裙,flare牛仔,這些單品的組合大熱,導緻那個年代,設計師多多少少有這些設計傾向,這影響到了整個七十年代的silhouette。再如,八九十年代,女權運動幾乎達到高峰,婦女追求平等的權利與義務,那麼合身剪裁的,像tomboy一樣的西裝大熱,設計師也頻頻設計出類似的款式,同樣成就了整個九十年代的silhouette。潮流往往痛音樂有關,比如七八十年代出現的glam rock,高聳入雲的大墊肩,直接影響到了八十年代的silhouette。
本世紀初之現在,hip-hop大熱,與電子樂成為現在樂壇主流,那麼舒适,寬松,運動,肥大的fit就應運而生。再者,時尚的本質也是叛逆,或者是批判的,我發自内心佩服那些時裝大師,他們都是英雄(想到Karl去世後Chanel2019秋冬最後放的那首寶爺的英雄),他們敢于挑戰同時代大多數的審美,他們在不斷地探索,探索批判這個社會的一些東西。審美是可以反映精神世界的,所以,時裝有着叛逆屬性的,時裝實際上是表達着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國内的時尚産業相對還沒有那麼發達,因此大衆的審美受明星藝人的影響很大。
其實說的簡單點,時尚就是找對自己的個人風格,再找對服裝的風格,再把個人風格和對的服裝風格對接起來,那麼就人衣合一了,完美了。當然還要加上對的飾品風格和妝容風格,為什麼我一再強調風格的問題呢?因為時尚大師可可•香奈兒有一句名言:"時尚易逝,唯風格永存"。時尚的本質也是叛逆,或者是批判的,我發自内心佩服那些時裝大師,他們都是英雄,他們敢于挑戰同時代大多數的審美,他們在不斷地探索,探索批判這個社會的一些東西。審美是可以反映精神世界的,所以時裝有着叛逆屬性的時裝實際上是表達着對這個世界的思考。
社交媒體總要創造新的欲望來實現品牌的KPI,于是出現了"女人的衣櫃裡總是缺一件衣服"這樣的宣傳。比如之前流行的單品:kenzo虎頭衛衣,celine鲶魚包秋千包,mcm鉚釘背包。到現在就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才過去四五年。大多數時候,你穿什麼樣的衣服鞋子,背什麼樣的包,留什麼樣的發型,并不一定是你真的喜歡,或者合适你自己的,很多時候看似你自己做出的選擇。
其實是為了标明自己在哪個圈子,有什麼樣的收入、教育背景、審美觀,表達你想倡導什麼,不喜歡什麼。你在追求時尚的時候,其實是根據這種符号去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康德認為,趣味判斷力是一種反思的判斷力,它是主觀而基于情感的。而《區隔》的作者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趣味判斷力的産生機制并非來源于人類先驗的綜合判斷,相反,趣味判斷力或審美判斷力是後天的、決定的,由社會階層或結構影響的。
所以說很多女孩子每年跟風買網紅的衣服,困惑自己找不到合适的風格,不妨先從自己的社會定位、核心價值和訴求開始思考。如果是銀行職員,那麼多看看以OL風格為代表的網站和微博比看很多少女感、度假風的網紅博主要實用的多。如果你的核心訴求是美,那麼要考慮到你為此付出的代價以及是否符合你的社會定位,比如你沒辦法每天穿小禮服去工作,而且你需要從根本提高你的審美力。這并不僅僅是說多看幾本時尚雜志,多逛幾次街,研究自己和别人怎麼穿更好看,而是深刻地了解美學、藝術,了解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的時代背景、風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