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榆次武江波

榆次武江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7:41:39

小序

榆次,是三晉腹地之古城,與太原毗鄰。這裡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其名字列入了浩浩國史典籍《史記》。

汾河的支流潇河在榆次境内,悠悠地流淌了上萬年。它漫過的灘塗,給榆次留下了豐美的田地。潇河岸邊,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戰國時代的榆次,劍氣如虹,著名俠客荊轲曾入榆與蓋聶論劍,貓兒嶺出土文物中衣帶鈎為最多,其次就是劍;西晉時名吏荀藐治縣,年豐人和,榆次曾“大鳥翔集”,人謂“有鳳來儀”;宋代能臣文彥博為追慕先賢荀藐,修思鳳樓為座右銘,留下了後代許多的詩文墨寶;榆次老城及衆多的古村落裡,遺留着韻味濃濃的農耕文化古迹。

兩千多年來,這裡每天都在發生着動人的故事,從遙遠的古代到現代化突飛猛進的今天,這裡的生命之花燦爛,生活之樹長青。

我兒時随父母來到榆次,先住在南寺街機關第一幼兒園,然後入學、就業、退休……在榆次這個有着文化底蘊的小城,我幾乎度過了自己懂事後的人生。

這裡的歲月中,有我少年的記憶、青春的夢想和人生的思考。

我的根紮在榆次,榆次是我詩意的栖息之地。我和身邊的朋友們漫長而又短暫的生活往事,印在榆次如煙的歲月中。

鉛華洗盡,落葉歸根。我在步入老年之後,将自己與榆次有關的、星星點點之生活經曆和感悟,以随筆形式呈現出來。這些生活記憶是屬于我的,也是屬于朋友們的,更是屬于榆次小城的。

晴川曆曆、芳草萋萋、往事悠悠。我在小城榆次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凝結成的文字,積少成多,竟然也蔚為可觀。現在我把這些文字合為一集,作為自己對養育自己的這座古城之感恩回饋,就叫作《榆次往事》吧。

是為序。

2021.3.3日

榆次古城與貓兒嶺

榆次是山西省晉中市所在地,與太原相鄰接壤。

榆次是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其名由來已久。古籍記載:冀州之城,上古帝榆罔憑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後,國為榆州。即今榆社等處。榆次與榆社相次接屬,故名。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就有“荊轲嘗遊過榆次”之記述。

榆次城東北郊有一南北長、東西窄的貓兒嶺高地。貓兒嶺東至源渦村西,西至中都路,南至潇河樹林,北至王湖村北,約15平方千米。

史傳貓兒嶺西面原是澤水一片,汪洋茫茫,應該就是遠古時代中華九大沼澤地之一的昭馀祁澤薮,大禹治水方得萬畝良田。榆次早期先民起初應在澤薮東的太行山區居住。據說先有慶城,那裡離榆社近,且一個村子很早就叫作“城”。後來下到長凝,那兒地下有許多較久遠的古文物發現。後到貓兒嶺,現市政府東原晉中群衆藝術館院處還遺留下古時土城牆殘迹。後來逐漸形成現在的榆次老城。

古人由于生活條件差,人均壽命都不長,大多數人英年早逝。那時人總結感歎:“人生七十古來稀”,将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現在人生七十很平常,有許多人自感過七十五歲方才進入老年狀态,六十多歲時身體還很棒,尚屬年富力強。

古人相信人死後會到另一世界,所以葬禮很隆重,還要随葬一些用得着的器物。這些随葬品大到秦始皇陵浩大的兵馬甬軍隊、諸候王公的車馬坑,小到貧民隻随一、兩枚銅錢,身上蓋一片瓦的簡陋墓葬,随葬品瓦和銅錢都是當時貧民有價值的财産。

古人感受到家的溫暖,離世時都想着葉落歸根,特别是農耕族,想守着自己的家園親人。哪怕戰死在外,也想要“馬革裹屍還”,不像草原遊牧民族那樣生活需要遷移,隻能随處為家,随葬在外。所以當時農耕族人的墓地很集中。

貓兒嶺遠處有山,近處有河,古榆次人便生活在貓兒嶺附近,他們死後也就近葬在貓兒嶺,貓兒嶺是理想的古人下葬地,這裡墓地密集而且層疊。古人下葬講究風水說,要擇一好地方,基本原則是:水淹不了,幹燥一些;風吹不着,背點風;還要負陰抱陽,視野寬廣,氣流通暢。這裡地勢較高,避開西邊澤薮水淹的影響,土質也較硬,為直立性較強的黃土,較為幹旱,也不易受地下水的侵擾。其東南面還有塗、潇兩河流過。故大家認為貓兒嶺是死後埋葬的理想風水寶地,是另一世界的洞天福地。

1971年,貓兒嶺山西錦綸廠建設動工破土,發掘出七座秦漢古墓葬,使人們見到了貓兒嶺地下先人留下的曆史遺珍。以後又多次有新的發現。

1984年,順城街東擴,大規模動土,大型挖掘機、推土機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在貓兒嶺日夜作業,發掘出大量墓葬,有大批文物被損壞。記者報道,當時文管所工作者、文物管理保護專家痛心疾者、淚流滿面,有的攔大型機具且失聲痛哭。這次發現、發掘出大批出土文物,也引發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的重視,關心和關注。據統計,新發現古墓186座,絕大多數屬于戰國晚期,榆次四中下面最多。 貓兒嶺古墓群1986年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貓兒嶺墓葬量多、質高、類别豐富,出土文物有鼎,那是王公貴族之物。鼎:最初是吃飯的鬲,後發展為尊貴身份的象征: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九鼎為天子至尊。有春秋陶鬲、戰國青銅劍、秦代的銅車和篆刻銅印、唐代石碑。還有石印,都是私印,沒有發現官印。那些銅石材質的印信有着濃濃的金石味,證明都是漢代前文物。中國金石學中,金指商周時代銅器,石指秦漢時期石刻。其中有一枚石印,正方型印面有陰刻、邊框,白文為:安國君。其橫斷面為梯型,并有孔,出土時系于墓主人腰間,顯示着他的身份及随葬時代特征。還有西漢時古銅連體竈台、炊具,制作精美,令人感歎。還有衆多造型别緻之陶瓷枕,引人注目和聯想。

貓兒嶺出土文物除王公貴族墓葬外,平民墓多,随葬品中衣帶鈎最多。衣帶鈎是今日人們的褲帶扣,是少不了的日用品。那些衣帶鈎造型優美,結實,顯示了那時人的文化,智慧。有的水壺扁扁的,還可系繩挂在身上,很适合騎馬者佩用,使人感到濃郁的草原風情,顯示着草原的遊牧文化與漢民族的田園農耕文化的交彙融合。還有大量出土的錢币,有春秋貝币、戰國刀币、漢代五铢錢。大量兵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戈、矛、戟、钺等。出土文物以質地分有陶器、銅器、木漆器、骨器、玉器、瑪瑙,特别是鏽迹斑斑的鐵器,證明了當時生活器具由土及陶,進而銅、鐵。鐵器堅而銳,标志着生産力的進步。古墓中有出土谷種、菜籽和草籽,現在仍能發芽。

貓兒嶺出土的墓葬文物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奇觀,留下了許多的千古之謎,為什麼這樣?是何人何時所用?可讓人們去盡情地去推測想象。

1971年調查發現該墓群,1984年至2001年陸續發掘戰國至明清墓葬3200餘座,出土文物7100餘件(組)。墓群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豐,時代跨度之長,為國内罕見。榆次也被進一步印證為曆史久遠的千年古城,榆次不可移動文物有542處,可移動者難計其數。

如今的榆次已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新城,既有古色古香的南面老城,又有現代風味的北部新城,一條龍城中央大道與太原貫通,把遠山近水都銜接在一起。榆次老城南面還有潇河濕地公園,有着古人類活動藝術部落群展示,有着黃土高原風情的黃土雕塑群落,規劃着現代文化藝術的交流展示帶。

東北郊的貓兒嶺已然是大道坦蕩、立交縱橫、高樓林立,既車水馬龍,繁華熱鬧,又有着嶺上公園、體育公園、天湖公園、百草坡公園的優美、閑雅動人。貓兒嶺這個名字不知起自何時,怎樣叫起,但它與這塊風水寶地将伴随着榆次讓人們永遠記住這裡的前世與今生,記住那跨越兩千多年的古老曆史,記住那先民們曾經生活的亮麗光華,記住中華民族在三晉大地創造的唐風晉韻之古老燦爛的曆史文化。

2019.2.19

榆次武江波(武江波榆次往事)1

榆次武江波(武江波榆次往事)2

《史記》中的榆次轶事

古城榆次,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貓兒嶺古墓群的出土文物講述着很多曾經的繁榮、光耀,那一把把制作精美的戰國青銅劍,訴說着春秋戰國戰事紛亂年代人的持劍情懷。榆次還有一則古劍客轶事記于國之典籍《史記》。

《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轲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轲,戰國名士,好讀書、擊劍,在燕、齊稱荊卿,尤其在燕,被拜為上卿。曾刺秦王,在秦廷案邊圖窮匕見。他是位遊俠,曾訪名士高人。曾到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不欣賞他的劍術,看到不當處便“怒而目之”。荊轲不再留,當蓋聶複召他時,他已“駕而去榆”。

想荊轲來榆不易,從齊、衛地到此,千裡迢迢,很是辛苦,走了多久,從哪入榆,走的是哪條古官道,不得而知。從他駕而去,推測可能騎馬或乘車。他帶什麼行囊?肯定的是,除日用品外,佩劍是必備之物,古時劍客常常仗劍遠遊,一劍在手,以劍交友,成劍膽琴心。記得孟嘗君門客馮谖在其效力的孟府彈自己的佩劍作歌:食無魚、出無車、歸無家!他在用劍推銷自己,結果受到重視和重用,成為一則門客自薦之佳談趣事。

荊轲仗劍走天涯,所到處結識劍客名士。據說他為人穩重,不與人争執,在邯鄲遭受過呵斥,他默不作聲走了。在榆次,蓋聶對遠道而來的他,怒而目之,他并不多言。他非膽小怕事,是深沉,能隐忍,要不怎會被燕太子丹委以大事,怎能謀策驚天動地之舉?

蓋聶荊轲榆次論劍之記載,言簡意深。我們理解:一方面顯示,蓋聶藝高率直,對荊轲所舞之劍不滿意,有史家稱其是用眼神殺退荊轲的第一劍手;另一方面也昭示着榆次地靈人傑,劍氣如虹。

戰國時蓋聶荊轲榆次論劍之轶事記入了《史記》。《史記》是中國國史記,記多少帝王本記、諸侯世家、名人列傳,多是國家民族風雲變幻之大事。小城榆次論劍,能記入國史正傳,實屬榮耀。

從蓋聶怒而目之推測,荊轲之劍術應該不及蓋聶,但荊轲刺秦之舉則驚天動地。想當年悠悠天下,能周密策劃并敢于懷揣區區短匕身入強秦刺秦的智勇之士有幾人?荊轲曾想等自己的得力助手到後再行大事,他甚至連行裝都為其置備。但燕太子丹等不及了,于是他隻好遷就用太子丹身邊死士秦舞陽為助手。可這個助手在秦庭還未怎樣就面色有變,跌跌撞撞,未發揮助手搏擊作用便被擊殺。荊轲刺秦未成,依柱大笑,成為一則悲歌,也成為他以及燕太子丹等的遺恨,枉費了他們多年嘔心瀝血之策劃準備,還折了大将樊於期,自刎了謀士田光。荊轲刺秦,除帶了獻城之地圖,還獻上了樊的頭顱。《東周列國志》更演繹出太子丹為取悅荊轲,煮千裡馬之肝,砍美人玉手為贈,太子丹想要表明,為刺秦不惜代價。

荊轲刺秦抱必死之決心,燕太子丹為其在易水河邊餞行,知情者均白衣素冠。荊轲好友音樂家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聲音蒼涼凄惋、慷慨悲壯,成千古絕唱。

荊轲蓋聶榆次論劍、荊轲刺秦故事載入《史記·刺客列傳》,榆次劍客蓋聶和榆次如虹劍氣也見于國史典冊。荊轲仗劍訪友與榆次蓋聶有關,與刺秦成敗也似乎有聯。于是有人設想,如若當初劍客高手蓋聶施之以援,或許曆史将會有些改寫。 但曆史是事情之既成,不存在或許。

自古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漫漫史海、悠悠榆次,铮铮劍客,轶事銘記。

2019.3.6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