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都講求有來有往。“你有來言,我有去語”這才是完美的溝通和交流。
古詩詞,其實也是古人交流的一種方式。
古詩詞裡的應和詩,就像對聯一樣,隻讀了上聯,往往沒辦法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隻有把關聯的那首詩找出來,一并讀了,這才算是真的懂了。
詩人“鬥嘴”
以前我們寫過白居易的一首詩《酬韓侍郎、士雨後遊曲江見寄》,是說他自己家自己種了一棵櫻花樹,所以就不願意去曲江賞櫻花湊熱鬧。(何必更随鞍馬隊,沖泥蹋雨曲江頭。)
而這首詩是回答韓愈、張籍對他的質問(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曲江的花都開好了,你忙啥呢,不肯來賞花?
紙和毛筆
在古詩詞裡,看到題目是“酬”、“見贈”、“和”(讀[hè] )都是在回答别人的詩。
比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意思就是:白居易在酒席宴上給劉禹錫寫了一首詩,主要是在替劉禹錫抱怨。
而劉禹錫回答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
雖然有的船沉了下去,但有更多的船正乘風破浪呢,有的樹枯萎了,但更多的樹木正綠意盎然。如今聽到你為我做的這首詩,我就借杯中的酒來振奮一下精神吧!
容易誤解的應和詩
如果不了解上下文的關聯,就很容易理解錯了。比如下面這首:
《近試上張水部》
唐代: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水部就是張籍,當時張籍是在水部任水部員外郎,朱慶馀是一屆儒生,準備參加科考。
如果隻是從詩的表面意思來看,仿佛是說:新媳婦拜堂成親啦,早上起來就要去拜見公婆,于是,新媳婦畫好了妝,悄悄地問丈夫,你看我畫的眉毛漂不漂亮,是不是最新的樣式?公婆會喜歡嗎?
但是很奇怪不是嗎?一首新媳婦的詩為什麼要呈給張籍呢?
原來,他是想要探問一下,自己的寫作風格,會不會被主考官喜歡。畢竟,張籍是前輩。
于是,張籍回贈了一首詩,把朱慶馀比作美麗的姑娘:
《酬朱慶馀》
唐代: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纨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一位來自紹興的美女,剛剛化好了妝,出現在鏡湖的中心。她自己知道自己非常的漂亮,所以更加矜持了起來。
就算是那些上等的來自山東的絲綢也沒什麼值得誇耀的,因為她一張口,唱一曲“采菱歌”就足以秒殺了。
張籍“酬”的這首詩正是應對了朱慶馀詩的風格,也打消了他的顧慮。果然,朱慶馀在這次科舉考試當中,考中了進士。
隻有這兩首詩聯合來看,并且了解其中的創作背景,才會真正領會詩中的意境和真正的含義。
詩人的PK
還有的應和詩,是為了PK,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情境,看誰的詩更好。
比如:
《春詞》
唐代:白居易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幹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頭。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裡寫了一個滿懷心事的女子,她在花園中的小樓上,并無心看風景,隻是倚着欄杆,背對着鹦鹉發着愁。她到底在想什麼呢?
《和樂天春詞》
唐代: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用了同樣的韻腳,同樣的場景,卻寫了不一樣的詩。
詩中寫:那個姑娘畫好了妝,從樓上下來了。院門緊閉,春光深鎖。她走到院子中間,數着開放的花朵,一隻蜻蜓飛來,落在她的簪子上。
這兩首詩,一靜一動,文人PK,神仙打架,難分高下。
說到應和詩,白居易和元稹更是應和的難舍難分。常常我們會誤以為,這是寫愛情的,而且還是那種忠貞不渝的愛情。
我們以後再寫一篇吧。今天分享的這4首應和詩,你更挺誰?歡迎你留言給我。
感謝品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