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泉州城市魅力

泉州城市魅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02:31:53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1

西街默默講述着泉州的多元文化(陳英傑 攝)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2

泉州府文廟曾為泉州乃至全國輸送大量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陳起拓 攝)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3

南外宗正司遺址(陳起拓 攝)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4

古厝裡,南音袅袅。(陳英傑 攝)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5

天後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與德濟門為鄰。(陳英傑 攝)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6

關嶽廟(陳起拓 攝)

泉州城市魅力(充滿文化自信的城)7

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陳起拓 攝)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一系列遺産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産和商貿等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紀逐漸崛起并蓬勃發展,使其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座充滿文化自信的城市,到底有多“神”呢? □撰文:方托馬斯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公衆号

●此地古稱佛國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泉州開元寺天王殿内的一對楹聯,為宋朝理學大家朱熹所題。重修開元寺時,這一楹聯也由在此駐錫的弘一法師重書。

初到泉州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頭巷尾的寺廟宮堂,以及或遠或近或濃或淡的香火味。在我的印象裡,從沒有哪座城市,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保留着如此濃厚和龐雜的宗教文化。一千多年間,宗教潛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處。走在泉州街頭,根本不需要刻意探尋,就能與各種宗教文化不期而遇。

站在西街西頭,以開元寺為中心,向西,基督教泉西堂與開元寺隔街相望;向南,有供奉媽祖的天後宮、塗門街關帝廟、清淨寺;向東,有承天寺、元妙觀和中山路泉南堂等;方圓一兩公裡範圍内,本地先賢、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甚至印度教,各種宗教,各路神仙,應有盡有,和諧共處。

●西街是古泉州的脈

到了泉州,西街是一定要走一遍的。從唐開元年間列屋成街開始,曆史上的西街一直是泉州城中心所在。一千三百年前,這條街上就已經商賈雲集摩肩接踵;一千三百年後,今天的西街仍然繁華熙攘。古泉州“市井十洲人”的景象仿佛一直都沒有褪去。

逛西街,從開元寺到鐘樓這一段最為精華,不過500米的長度裡,唐宋元明的史迹星羅棋布。

●古厝茶館裡的講古人

古厝茶館坐落在關嶽廟背後的後城街上,一座已經有百年曆史的紅磚古厝。

這是一座典型的三進三出式閩南古厝,四合院的布局對稱嚴整,院子裡面,麻石條鋪就的天井四四方方,木香花順着廊柱繁茂攀援,和羅漢竹一起遮了天井半邊天,兩旁回廊裡,雕着梅蘭竹菊的老屏風下有竹椅圍的茶幾,如果不談個正經事,這裡是最好的雅座。

泡一壺茶,晴天可以賞花望天任由清風拂面,雨天還能憑欄聽雨坐看四水歸堂。一步跨進門,這就算往回倒轉了一百年。

每天下午,茶館裡都會有人來講古。泉州人稱說書為講古,所謂講古,顧名可思義。今天講古先生說的是《薛剛反唐》,四五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散坐在竹椅上,隻眯着眼聽,跟前的茶幾乎不動,他們是這裡最穩定的客源。桌子後面,講古的先生神采飛揚地拿着書念,講到精彩處,抑揚頓挫如念如唱。

●萬古安瀾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現存洛陽橋橋體全長約731米,為中國最古老的跨海梁式石橋,位于泉州城外的洛陽江口。“筏形基礎”“浮運架梁”“養砺固基”等,都是當年北宋匠人獨創的造橋技術。

今天洛陽橋上現存的石塔中,屬橋北段的月光菩薩塔最為出名,塔西側的月光菩薩像更是生動傳神。相傳,月光菩薩像眉心曾嵌有夜明珠一枚,為北宋番國的捐贈,每當月圓之夜,夜明珠能照亮半個江面,過往船隻遙遙可見。

●絲竹更相和

即使沒有去過泉州的人,很多也都聽說過南音。南音發源于泉州,是中國現存曆史最悠久的古樂,有中國音樂史活化石之稱。

稱南音為活化石,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着漢唐以來中國音樂的血脈。南音在樂器演奏上也保留了很多唐宋時期的特色,如豎吹的洞箫,仍然是一尺八長的唐朝尺寸。而南音中的主樂器琵琶,至今還保持着唐代大腹短頸的造型,在彈奏姿勢上也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一樣橫抱撥彈。

●泉州提線木偶

泉州提線木偶身上,少則16根多則30餘根纖細的提線,全憑藝人十指牽動。提線木偶的動作細膩逼真、生動傳神,表演難度非常大,藝人們往往需要數年的苦練方能登台。

在泉州民間,很多老百姓稱木偶戲為“嘉禮戲”,古時泉州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新屋奠基等慶典活動,都須邀請藝人表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

位于西街通政巷的泉州木偶劇團老劇場時有公益演出,我們去的那天,趕巧平時經常在此表演的年輕演員們集體出國演出,臨時改由劇團的幾位老一輩台柱子頂替,這樣的不期而遇對于我們來說實屬幸運。

●高甲戲的春天

高甲戲是閩南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地方戲曲,與藝術表演大多展現美麗不同,高甲戲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以醜為美,高甲戲醜角演員的一招一式看似機械,但又蘊含了機靈和搞笑的成分。

近年來,随着國家對傳統文化複興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高甲戲劇團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尤其是2006年高甲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後,一夜間這個偏安一隅的小劇種又重新變得炙手可熱起來。紮根民間、送戲下鄉成為泉州很多高甲戲劇團的生存常态。

“傍晚,趿拖鞋搖葵扇,

逶迤兩三步去東西塔下納涼。

涼茶攤,扁食擔,碧綠的鹽水桃兒,

澆了紅糖漿的熱豆花三分錢一碗。

好時光哪!”

——舒婷 《籍貫在泉州》

“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書的話,那麼大多數城市是詞典,泉州則是一本辭海。這座城市的曆史和文化從來都不在博物館裡,而在尋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種至今猶存的氣質。”

——齊曉瑾《元氣泉州》

寫在最後:

2011年,83歲的著名泉籍台灣詩人餘光中回到故鄉,在數着自己腳步,走過闊别數十年的洛陽橋後,他寫下長詩《洛陽橋》。這首被稱為泉州版《鄉愁》的詩,被許多遠在他鄉的泉州人無數次地默念于心頭,詩的頭四句是: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來源:泉州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