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彤(文物出版社編審)
楊泓先生是中國知名考古學家,他在美術考古、古代兵器、魏晉南北朝考古等領域頗有建樹。此前,《楊泓文集》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全書五卷六冊,全面呈現了他在考古學領域的建樹。其中有一部《考古文物小品》,讀來頗有意趣,裡面收錄了楊泓回憶考古學家、文物專家的文章,揭示了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書中先是寫到了宿白先生。他是中國佛教考古的泰鬥,北京大學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也是楊泓的老師。楊泓寫道,宿白給學生們上魏晉隋唐考古課,上課時說得很快,學生聽講時必須全神貫注地記筆記,否則下節課一開始,宿先生就把闆書都擦掉了。
《楊泓文集·考古文物小品》文物出版社
書中追憶,1953年,楊泓考入北京大學曆史系,後來選擇考古專業,跟着系裡的劉慧達老師學習考古繪圖。那時候照相機是新奇玩意兒,不少同學熱衷于拍照,不太重視繪圖。劉慧達認為,考古工作者隻有親自繪圖,才能深刻地認識所研究的對象,拍照通常隻能表現其外貌,好的線圖則可以揭示其實質。劉慧達告訴楊泓,宿白先生的研究文章都是自己繪圖的,因為他有着深厚的繪畫功底。宿白曾經跟着畫過《開國大典》的畫家董希文學油畫,挂在宿白家裡的油畫,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為此,楊泓和幾個同學特地去拜訪宿先生,主要目的就是去欣賞宿先生畫的油畫。
書中還憶及了夏鼐先生。夏先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社科院)所長30多年。他以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而著稱。據楊泓追溯,夏鼐對于平輩的學者在治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客氣,但是對年輕人非常和藹。面對年輕人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夏先生從不發脾氣,而是耐心地講解,并且指出具體問題,告訴他們該去查找什麼文獻,連版本、頁碼甚至哪頁第幾行,都寫得清清楚楚。如果是外國資料,夏先生便親自把書找來,徑直翻到那一頁,再拿給他們看。
1958年楊泓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除了學術研究,也從事《考古》雜志的編輯工作。夏鼐主張,研究人員最好受過編輯工作的訓練,如果不能參與編輯稿件,至少也要幫所裡刊物審閱作者來稿。受過編輯訓練的研究人員,寫出來的文章是不一樣的。夏先生本人在審閱稿件時非常認真,經他看過的稿子,都留有他用蠅頭小楷寫的意見。而且他很少壓稿,上萬字的文稿,常常是三四天就閱畢退回。
考古所的資料室是一片平房,專門辟出最裡面一間作為外文閱覽室。夏鼐是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博士,他經常鑽進外文閱覽室,在裡面查閱西文資料,把時間都忘記了,于是出現了下面一幕:中午吃飯時間,資料室的工作人員準備去食堂打飯,他朝着閱覽室大喊“有人嗎”,沒人回答,就把門鎖上吃飯去了。夏鼐發現自己被鎖也不着急,回到裡屋繼續翻書。等工作人員吃完飯回來,打開門才發現,自己的所長被關在屋裡頭了。
王世襄先生是收藏家、文物專家,他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研究迄今無人能超越。楊泓與王世襄是忘年交,兩人相識于20世紀50年代末,交往長達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中期,衆人都有空閑,于是吃完晚飯,楊泓步行到芳家園15号院,去北屋找王世襄和他夫人袁荃猷聊天,每周至少去兩三回。王世襄的廚藝在文物考古界很有名氣,他經常批評楊泓不谙家務,是個書呆子,并且耐心教導他,要懂得用最普通的食材,為家人制作可口的菜肴。說到興起時他就撸胳膊挽袖子,親自進到小廚房,做兩道拿手菜。
楊泓寫道,王世襄總是真誠待人,對來京向他求教的年輕人更是來者不拒。有兩個台灣來的青年來求教,王世襄讓楊泓和孫機給她們講中國早期家具的考古标本。
除了上述三位大家,《楊泓文集》裡還講述了蘇秉琦、閻文儒、安志敏、佟柱臣、徐蘋芳等考古學家的故事。這些老專家均已仙逝,但是通過楊泓的文章,他們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動容,感懷不已。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05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