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内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祭義
本段為《禮記》:祭義
【原文】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怆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翻譯】
祭祀的次數不能太頻繁,太頻繁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有厭煩之心就是對神不敬。祭祀的次數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會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會導緻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春天舉行禘祭,秋天舉行嘗祭。秋天來了,霜露覆蓋大地,君子腳踏霜露,一定會有凄涼之感。這倒不是由于天氣的寒冷,而是觸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親人;春天來了,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腳踏雨露,一定會怦然動心,希望能像春回大地那樣重見死去的親人。人們以快樂的心情迎接親人的歸來,以悲哀的心情送别親人的離去,所以禘祭奏樂而嘗祭無樂。
【原文】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唯聖人為能飨帝,孝子為能飨親。飨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飨焉。是故孝子臨屍而不怍。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屍,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齊齊①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飨之也。
【注釋】
①齊齊:讀作“齋齋”,恭敬嚴肅貌。
【翻譯】
君子對于父母,在他們活着時要盡心奉養,在他們去世後要虔誠祭享,終身牢記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一輩子的喪事,這句話是針對忌日來講的。每逢忌日這一天,什麼事也不做,這并不是說這一天做事不吉利,而是說這一天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談不上做其他事。祭飨上帝是件難做的事,隻有聖人才能做到。祭飨雙親是件難做的事,隻有孝子才能做到。祭飨的“飨”字,本來就是“向”的意思。隻有孝子誠心向往雙親,然後雙親才會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屍的面前總是和顔悅色。諸侯祭祀時,君王親自把犧牲牽入太廟,夫人獻上盎齊之酒;君王親自以牲血獻給扮屍的人,夫人也獻上豆笾;卿大夫們協助君王,卿大夫之妻協助夫人。嚴肅而又恭敬,和悅而又誠心,簡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被祭的神靈來享用祭品。
【原文】
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兇服者不敢入國門,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①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②以刲,取膟膋,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緻天下之和。
【注釋】
①麗:猶系也,拴也。
②鸾刀:祭祀時分割牲體之刀。
【翻譯】
天子南郊祭天,這是最最重要的吉祭,誰家死了人也不敢哭,披麻戴孝的人也不敢進入國都城門,對天的恭敬真是到極點了。舉行宗廟之祭時,君王親自牽引犧牲,嗣子在旁協助,卿大夫按照班序緊随其後。進入廟門以後,就把犧牲拴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宰牛,先取牛耳上的毛獻祭,然後用鸾刀分割牲體,取出血和腸間脂肪獻祭,乃退。接着還要用半生不熟的肉獻祭,還要用生肉獻祭,祭畢退下,也真是恭敬到極點了。南郊祭天,是為了報答上天諸神,以日神為主,以月神為配享。夏人尚黑,在黃昏時祭天。殷人尚白,在中午時分祭天。周人尚文,從早上一直祭到黃昏。祭日神是在壇上,祭月神是在坎内,以此區别幽暗和光明,以此劃分上下。祭日于東方,祭月于西方,以此區别内外,端正其位。因為旭日出于東方,新月生于西方。日月一陰一陽,晝夜或長或短,終始相接,循環往複,以緻天下和諧。
【原文】
天下之禮,緻反始也,緻鬼神也,緻和用也,緻義也,緻讓也。緻反始,以厚其本也;緻鬼神,以尊上也;緻物用,以立民紀也。緻義,則上下不悖逆矣。緻讓,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翻譯】
天下的禮有這麼五項作用:一是讓人們緬懷初始,二是讓人們不忘祖宗,三是開發資源以便利用,四是樹立道義,五是提倡謙讓。緬懷初始,意在使人飲水思源而不忘其本。不忘祖宗,意在使人知道尊上。開發資源以便利用,意在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樹立道義,意在理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提倡謙讓,意在消除争訟。把這五項作用合起來,就構成了治理天下的無所不包的禮,即使還有些壞人壞事不能治住,其數量也微乎其微。
【原文】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①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②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③,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衆以畏,萬民以服。”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宮室,設為宗祧(tiāo)④,以别親疏遠迩,教民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
【注釋】
①氣:魂,靈魂。與下文之“魄”對文。魂與魄都是精氣、精神,區别在于魂可以遊離人體之外,魄則依附人體而存在。
②斃:腐爛敗壞之意。
③焄蒿:焄,同“薰”,指氣味。蒿,氣味蒸出貌。
④宗祧(tiāo):宗廟和祧廟。近祖的神主在宗廟,遠祖的神主居祧廟。
【翻譯】
宰我說:“我聽到人們常說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其含義。”孔子回答說:“氣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既祭鬼,又祭神,這便達到了聖人以神道設教的完滿境界。一切活着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後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體魄腐爛于地下,化為野土;而其靈魂則發揚于上,成為看得見的光明,聞得到的氣味,感受得到的凄酸,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靈,也是神的存在的顯示。聖人就根據萬物的這種精靈,給它們取了個至高無上的名字,日鬼日神,作為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則,于是黎民百姓都害怕神靈,服從神靈。聖人以為光這樣做還不夠,于是又建造宮室,設立宗廟和祧廟,用來區别親疏遠近,教導人們追懷遠古,回歸初始,不忘自身的來源。大衆信服這種教導,很快就聽從了。
【原文】
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芗,見以蕭光,以報氣也。此教衆反始也。薦黍稷,羞肝肺首心,見間以俠①甒,加以郁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君子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緻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是故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注釋】
①俠:通“夾”,雙也。
【翻譯】
既然設立了鬼和神這兩個名稱,就相應地報以兩種不同的祭禮。一是朝事之禮,即把牲血和腸間脂肪放在蕭蒿上焚燒,升起的煙,既有芳香之氣,還雜有蕭蒿之氣。這是用氣味來報答氣,也就是神的。這種質樸尚古的祭祀可以提醒人們追懷初始。一是進獻熟食之禮,即獻以黍稷,又獻以牲的肝、肺、首、心。加上兩冠甒酒,再加上郁鬯香酒。這是用熟食來報答魄,也就是鬼的。這種進獻熟食之祭可以起到教民相愛的作用。對上有報神之祭,對下有報鬼之祭,從禮數上來講可以說兩頭都照顧到了。君子緬懷父母以至于遠祖,不忘掉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所以對他們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動中竭心盡力以報答自己的親人,不敢有絲毫的保留。所以從前天子有籍田千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紅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把而耕;諸侯也有籍田百畝,到了春耕的時候,要戴上系有青色帽帶的禮帽,親執犁柄而耕。籍田所得的收入,用來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醴酪黍稷等祭品,就是來自籍田的收入。這是多麼虔誠的祭祀啊!
【原文】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牲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納而視之,擇其毛而蔔之,吉,然後養之。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緻力,孝之至也。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築宮仞有三尺,棘牆而外閉之。及大昕①之朝,君皮弁素積,蔔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于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單②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古之獻繭者,其率用此與!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缫;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黼黻(fǔ fú)③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注釋】
①大昕: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
②單:通“殚”,盡。
③黼黻(fǔ fú):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比喻文章。
【翻譯】
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都專門設有養獸之官,每年到了一定的時候,天子和諸侯都要在齋戒沐浴之後前往巡視,因為符合要求的祭牲一定要從其中挑選,這是對祭祀極其虔敬的表現。在祭前三月,君王派人把牛牽來,親自察看,挑選毛色純一體無損傷的牛加以占蔔,如果得到吉兆,然後就把此牛敬養起來。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君王還要穿上皮弁禮服,親自察看被養之牛。在這上面下這樣大的力氣,也是極其孝順的表現。古時候天子和諸侯還都設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着河邊建造,以便漂洗蠶種。養蠶的宮室有一丈高,其周圍種上荊棘當牆,門反鎖着。到了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君王身穿皮弁服,通過占蔔選擇後宮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到蠶室去養蠶。她們捧着蠶種到河裡漂洗,到公家的桑園裡采摘桑葉,讓風吹幹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等到春季已盡,世婦們養蠶的事情也就結束了,于是捧着收獲的蠶繭請君王過目,然後就獻繭于夫人。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君王做衣服的吧!”就身着禮服而接收了下來,并且用少牢之禮慰勞獻繭的世婦。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吧?等到黃道吉日,夫人就開始缫絲。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蠶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個絲頭,然後就把蠶繭分給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婦,讓她們缫絲。此後,還要把絲分别染成紅色、綠色、黑色、黃色,制成繪有各種圖案的禮服。禮服做成以後,君王穿上禮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極點了。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翻譯】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玷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這是哪兒的話!君子所謂的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隻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本段為《禮記》:祭義
【原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衆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翻譯】
曾子說:“自己的身體,乃是父母的遺體。以父母的遺體來做事,敢不小心翼翼嗎?日常起居不端重,就是不孝;為君主做事不忠誠,就是不孝;面對工作而兒戲,就是不孝;對朋友說話不算數,就是不孝;臨陣作戰不勇敢,就是不孝。這五個方面做不到,表面上看是自身受到懲罰,實際上是殃及父母的遺體,由此看來,敢不小心翼翼嗎?用佳肴美味,歲時祭祀,這不能算作是孝,隻能算作是養。君子所謂的孝,是全國的人都稱羨喝彩地說:‘有這樣兒子的爹娘真是有福氣呀!’這才是所謂的孝啊。各種品德的根本叫作孝,表現于行為則叫作養。養就算是可以做到,但尊敬就難了;尊敬就算是可以做到,但毫無勉強之意就難了;毫無勉強就算是可以做到,而在父母去世之後還能堅持不改就難了。父母去世以後,還能夠小心翼翼地行事,不連累父母被人诟罵,這才叫終身行孝。所謂仁,就是要仁在孝上;所謂禮,就是要履行孝字;所謂義,就是要适宜于孝的事才做;所謂信,就是要誠信在孝上;所謂努力,就是要努力在孝字上做文章。歡樂是由于順着孝道辦事而産生的,刑罰是由于違背孝道辦事而導緻的。”
【原文】
曾子曰:“夫孝,置①之而塞乎天地,溥②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③不服。’此之謂也。”
【注釋】
①置:通“植”,樹立。
②溥:作“敷”,散布。
③思:助詞,無義。
【翻譯】
曾子說:“孝作為一種美德,豎起來可以頂天立地,平着放可以覆蓋四海,傳到後代也被人們永遠奉行,不受地域的限制,推廣到東海是準則,推廣到西海是準則,推廣到南海是準則,推廣到北海也是準則。《詩經》上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遵從。’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本段為《禮記》:祭義
【原文】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①,大孝不匮。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匮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谏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注釋】
①勞:功勞,建功立業。
【翻譯】
曾子說:“樹木要在适當的時候砍伐,禽獸要在适當的時候捕殺。孔子說:‘哪怕是砍伐一棵樹木,哪怕是捕殺一隻禽獸,隻要砍伐、捕殺的不是時候,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隻要出力即可,中孝則要求建功立業,大孝則要求要什麼有什麼。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忘掉疲勞,可以說是出力了。躬行仁義,可以說是建功立業了。廣泛地施惠于人,人們紛紛攜帶禮品參加自家的祭祀,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了。父母喜愛自己,自己就高興地永記在心。父母不喜歡自己,自己就戒懼反省,但無一句怨言。父母有了過失,自己可以婉言規勸,但不可和他們頂撞。父母去世,就是窮到借仁人的糧米才能進行祭祀的地步,也不向惡人乞求,這才叫終身行孝。”
【原文】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①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注釋】
①瘳:痊愈。
【翻譯】
樂正子春下堂時,不小心扭傷了腳,好幾個月不出門,還面帶憂色。他的弟子對此不解,就問道:“老師的腳傷已經好了,好幾個月不出門,還面帶憂色,這是為什麼呢?”樂正子春說:“你問的太好了!你問的太好了!我聽曾子說過,而曾子也是從孔子那兒聽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沒有比人更高貴的。’父母完整地把自己生了下來,做兒子的也要把身體完整地還給父母,這才叫作孝。不使身體受到損傷,不使名聲受到污辱,這才叫作完整。所以君子擡腿動腳都不敢忘掉孝道。現在我扭傷了腳,是忘掉孝道的表現,所以我才面有憂色啊。每擡一次腳都不敢忘掉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掉父母。因為每擡一次腳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走路的時候光走大道而不走邪徑,過河的時候要乘船而渡而不遊泳而渡,不敢拿已故父母的遺體冒險。因為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傷害他人的話不出于口,别人的辱罵也絕不會攤到自己身上。不讓自己的身體受辱,也就等于不讓自己的父母受辱,做到這一點,可以稱得上孝了。”
【原文】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于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錯則随。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①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②,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衆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注釋】
①州巷:猶言鄉間、鄉裡。
②甸徒:田獵時的走卒。
【翻譯】
從前虞舜之時,雖然尊重有德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長之人;夏代雖然重年長之人;周代雖然尊重有親屬關系的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長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人們公認的盛世,他們都沒有忘記對年長者的尊重。由此看來,年齡被人們看重由來已久,其重要性僅次于孝道。因此,在朝廷上,彼此官爵相同,則年長者居上位;年齡到了七十歲,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君王如果有所咨詢,就要在堂上為他鋪席以便落座;到了八十歲不但可以扶杖上朝,而且可以在行過朝見禮後就打道回府,君王如果有所咨詢,就要親自到他府上求教。這樣,悌道就通行于朝廷了。在道路上行走,不能和年長者并肩,年長者如果是兄輩的年齡,就斜坐在他身後走;年長者如果是父輩的年齡,就緊随在他身後走。無論是乘車的還是步行的,遇到年長者都要讓路。看見頭發花白的老人挑着擔子行路,年輕人就要為他代勞。這樣一來,悌道就通行于道路了。在鄉裡居住,凡事都講究個長幼,即使貧窮的老人也不遺棄,年輕人不可恃強淩弱,以衆欺寡。這樣一來,悌道就通行于鄉裡了。按照古代的規矩,年齡到了五十歲就可以不參加田獵活動了,而在分配獵獲物的時候還要讓年長者多得點。這樣一來,悌道就通行于田獵了。在軍隊裡邊,宮爵相同則以年長者居上。這樣一來,悌道就通行于軍旅了。孝悌之道,從朝廷開始,通行于道路,通行于鄉裡,通行于田獵,通行于軍旅,大家都抱着甯可為孝悌而死的信念,沒有人敢違背它。
【原文】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觐,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是故鄉裡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大子齒。
【翻譯】
周代的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上帝,就是為了教育諸侯懂得孝道;在太學裡宴請三老、五更,就是為了教育諸侯懂得悌道;在西學裡祭祀前代的賢人,就是為了教育諸侯培養品德;天子親耕籍田,就是為了教育諸侯用自己的勞動果實祭祀祖先;安排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就是為了教育諸侯如何恪盡臣職。以上五項,是天下最重要的教育。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着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為他們起舞助興。這是為了向諸侯示範如何尊老養老。于是鄉裡的居民也都能做到尊重老人,連那些貧窮的老人也不被遺漏。年輕人不恃強淩弱,不以衆欺寡,這都是由于天子在太學尊老養老而形成的好風氣。天子設置四學,到了年齡入學,就是太子也要和同學們按年齡大小論禮。
【原文】
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壹命齒于鄉裡,再命齒于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後及爵者。
【翻譯】
天子巡守時,諸侯要在自己的國境上恭候迎接。進入諸侯國内,要先會見百歲老人。八九十的老人走在路的左邊,走在右邊的人也不敢超過他們;如果他們走在路的右邊,走在左邊的人也不敢超過他們。他們有政見要講,君王要登門聽取。得到天子一命封爵的,還要和鄉親們按年齡大小分先後;得到二命封爵的,隻要和族人按年齡大小分先後即可;得到三命封爵的,就不需與他人比較年齡大小,可以徑居上位;但如果遇到有七十歲以上的族人,就不敢位居其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重大的事情不必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君王一定要先和他施禮,然後才和卿大夫施禮。
【原文】
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于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祿爵慶賞,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①,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以尊賢也。
【注釋】
①情:指明顯可見的吉兇。
【翻譯】
天子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天。諸侯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天子。卿大夫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諸侯。士、庶人有了成績,應該歸功于父母,歸功于長輩。遇到加官晉爵喜慶受賞之事,則應設祭告成于祖宗,以表示這是祖宗積德所緻,子孫不過是托庇受蔭而已。從前,聖人根據陰陽變化所顯示的吉兇之兆,歸納為《易》。掌蔔筮的官員抱着用來占蔔的龜南面而立,天子戴着禮帽穿着龍袍北面而立,盡管天子已經胸有成竹,也一定要通過占蔔做出最後的決斷,這表示對天意的尊重。有成績要歸功他人,有過失則應歸咎于己,這是教人不自誇,教人尊重賢人。
【原文】
孝子将祭祀,必有齊莊①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顔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诎,如語焉而未之然。宿者②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将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③,如将複入然。是故悫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④省之,孝子之志也。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注釋】
①齊莊:恭敬。
②宿者:助祭的賓客。宿是齋戒,助祭者也要在祭前齋戒。
③陶陶遂遂:神情恍惚而意猶未盡之貌。
④術:通“述”,此指追憶。
【翻譯】
孝子将要舉行祭祀,一定要懷着畢恭畢敬的心情來安排祭事,準備祭服祭品,整修宮室,處理好各項事務。等到祭祀那一天,臉色必須溫和,而走路卻帶着緊張,就好像害怕趕不上看到自己的親人的樣子。孝子在獻上祭品時,要和顔悅色,身體前屈,就好像給親人說話而等待回答的樣子。助祭的賓客都陸續退出時,孝子還默默地躬身站在那裡,好像視若不見的樣子。等到祭祀結束,孝子還沉浸在對親人的思念之中,神情恍惚,好像親人還要進來的樣子。所以,誠心誠意的态度一直表現在孝子身上,耳之所聞與目之所見都和心中思念的一緻,心中思念的則無時無刻不是親人。内心懷着思親的情結,在外貌上也有所流露,反複地回憶和自省,這就是孝子的心态啊。建立國都中祭祀的神位,社神稷神的廟在王宮路門外的右邊,列祖列宗的廟在王宮路門外的左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