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春走基層體驗春運空中生命線

新春走基層體驗春運空中生命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2:48:40

新春走基層體驗春運空中生命線(回家之路記錄春運)1

在阜陽西站,乘坐高鐵的旅客有序、從容下車,回家過年。 許媛媛 攝

(新春走基層)安徽阜陽:回家之路記錄春運“變遷”

中新網阜陽1月31日電 (張續亮 張強)安徽省阜陽市人口超千萬,是中國勞務輸出集散地之一,每年有300多萬人在江浙滬等地務工。他們懷揣着夢想和期待走出家門,或為學習新技術回家創業,或為多賺錢供孩子上學父母養老。

春節臨近,這些在外拼搏的人們,結束一年的辛勞,背上行囊,踏上歸途,用足迹勾勒社會經濟發展圖譜,記錄行進中的春運“變遷”。

“有了高鐵真方便,不僅快速、便捷,車站環境和服務設施都在不斷變好。”家住阜陽市颍泉區袁集鎮的柳滿意發出感慨。今年56歲的他見證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阜陽春運,爬車窗、坐棚車是他常經曆的事情。

新春走基層體驗春運空中生命線(回家之路記錄春運)2

在阜陽西站出站口,人們行囊越來越少,步伐越來越輕松。 許媛媛 攝

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阜陽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農民紛紛外出務工,民工潮由此形成,出行難成為那時春運的“大話題”。

那時候,阜陽站的春運一天就有萬人以上的客流量。在很多“老鐵路”人看來,當年阜陽站站外廣場、候車室到處都是人頭攢動的“人海”場面,其火爆的場景俨然可以成為一個時代的春運記憶。

“隻能容納300多人的狹小候車室,卻湧來成千上萬的民工大軍,塵土飛揚的站前廣場,遇上雨天,泥漿四濺,成千上萬的旅客一身泥,連如廁都很困難,民工出行真是吃盡苦頭。”談起當年的春運情景,阜陽“老鐵路”張林至今仍曆曆在目。

“從蘇州到阜陽,坐高鐵3個小時多就到了,比之前普快少了5個多小時。”在蘇州盛宏化工廠上班的謝志祥稍有激動。在外務工有10個年頭的他,因疫情或工作原因,已經3年沒有回家,這是他頭一回坐上開到家門口的高鐵。

據了解,目前阜陽至合肥的列車最短時間由過去的2小時18分壓縮至57分,到上海的最短時間由過去的9個半小時壓縮至3個半小時,已形成南京、武漢、鄭州2小時交通圈,長沙、蘇州3小時交通圈,上海、北京、杭州4小時交通圈等,務工人員到長三角等城市更方便了。

“這次回來,專門給家裡父母帶了一些當地的海鮮。”家住阜陽市颍東區楊樓孜鎮的張曉東從甯波回來僅帶了一個褐色拉杆箱。他介紹,常年在外來回奔波的生活很累,每年隻有春節期間,才能回家一趟,今年也隻能待到初六。“拉杆箱都裝得滿滿的,給女兒買了一套她最喜歡的芭比娃娃。”張曉東眼角稍有濕潤。

出去時,蛇皮袋裡裝被子;回來時,旅行包裡裝票子。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農民工真實寫照,如今,在阜陽西站,無論是出站口還是候車廳,人們或背着一個雙肩包,或拉着各式各樣拉杆箱,曾經的慌裡慌張、滿頭大汗的場景不複再返,呈現更多的是有序、從容、歡樂。

有着21年工齡的阜陽西站值班站長楊靜對春運變化感受十分深刻,直到今天,她腦海中還會浮現出當年阜陽站的場景:那時,白色或黃色的蛇皮袋是春運特有“風景”,有人用肩扛着,有人用雙手抱着,甚至有人用木棍挑着兩個補有補丁的“大布袋”,進站時,用嘴含着車票,伸着腦袋遞給檢票員……

随着阜陽結束沒有通高鐵的曆史,春運不再難,服務更加人性化,人們出行體驗更加幸福。阜陽西站全面推行電子客票,旅客隻需在自動閘機上刷下身份證,然後進行臉譜識别,即可完成自助化實名驗證、驗票,實現輕松進站乘車。

“2012年春節,進站口人太多了,檢票也緩慢,我緊趕慢趕最後沒趕上車,隻好一路小跑到售票窗口辦理退票業務,真是麻煩。”在上海虹橋銀河電子廠工作10多年的阜陽市太和縣原牆鎮張利對此記憶深刻,“電子客票時代,不僅不用排隊買票,退票、改簽都可以用手機辦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站前廣場裡三層外三層都是人,有人提前5、6天就來排隊買票,但還是一票難求。現場秩序都靠職工人力維護,大夥24小時都閑不住。”還有2年退休的原鐵道部勞模趙勤豹曾經就在潮起潮湧的農民工大潮中負責幫扶重點、解答疑問。

智慧服務,更加溫馨。如今12306網站售票時間延長、網上提供臨時電子身份證服務、移動支付、電子客票、網上訂餐等新形式“花樣多”,阜陽西站也配備有自動驗票機、人臉識别、自動扶梯、中央空調等先進設施。

阜陽西站站長儲茂高介紹,春運期間,車站推出“情暖旅途”颍淮高鐵服務品牌,為旅客提供預約、全程、周到、溫馨的高鐵服務。讓旅客出行獲得感更足,安全感有保障,幸福更有“質感”。

據了解,為紮牢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網,阜陽西站加強進出站測溫驗碼工作,對進出站閘機、電梯、候車室座椅等按2小時一消毒要求嚴格規範操作,對旅客佩戴口罩進行全程提醒。

行進中的阜陽春運是一個時代春運的記憶,镌刻着歲月滄桑印記,蘊藏着離家的初衷和打拼的意義,見證着社會進步和人民美好生活“變遷”。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原來的春運的記憶日漸模糊,形式日新月異,但歸家的期許和背後蘊含的意義始終未變。(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