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教材
課文解讀
知識點
一、字音
宕dàng 沁qìn 頭昏腦眩xuàn 憚dàn
踱duó 棹zhào 歸省xǐng 行háng輩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二、結構
第一部分:十年間兩次看京戲的回憶。
(1)第一次看京戲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戲的情形。(至“我後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
第二部分:平橋村随母歸省的生活。
(1)随母歸省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平橋村的環境,突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2)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的情況(熱情、好客)和關系(平等)。
(3)寫平橋村的樂事(釣蝦、放牛)。
第三部分:在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1)看社戲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3)在趙莊看社戲。
(4)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第四部分:看社戲後的餘波。
三、重難點
1.文章的重點是寫看“社戲”,為什麼用很大篇幅寫在北京戲園裡看京戲的情景?是否是多餘之筆?
(1)找出兩次看京戲時的場面和人物描寫的句子。
(2)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麼?
意在用看京戲的令人生厭反襯社戲的令人神往。欲揚先抑,增強小說的表現力。比如:戲院裡的場面是那樣的嘈雜、混亂、龌龊,這恰好與看社戲時和諧、清新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在戲院裡向坐在近旁的胖紳士請教,對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樣的冷漠、傲慢,這恰好又與看社戲時小朋友們的互相友愛形成鮮明的對照;看京戲和看社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鄉生活的不同,顯然,作者的感情是傾向于後者的。
2.為什麼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讨論。)
(1)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确實是自由快樂的天堂。“我”作為客人,在這裡“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小夥伴們對“我”體貼照顧的無微不至,在“看社戲”一節中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緻。
(2)也因為在這裡,“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因此,“我”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在”,也念念不忘。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舉例說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戲的途中景色和歸航途中的景色,可以從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
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
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蹿”。
2.情美:(這一内容較多,主要是孩子們的熱情好客無私聰慧等品質。)
如“伴我來遊戲”,“蝦照例是歸我吃”,“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起‘犯上’兩個字來”;當“我”為沒看成戲而不樂時,“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辦法,陪“我”去看戲;“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還有偷豆一節,寫出了雙喜的精明能幹,阿發的無私,大夥的團結協作。另外,還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樸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瀾曲折的情節和孩子們的動作和活動描寫等。)
如看戲前的風波,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幹,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四、問題讨論
1.作者既然寫社戲,為什麼還要寫開頭“平橋村的情況介紹”部分?
——這部分交代了平橋村的環境和人物關系,既寫出了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又為情節的展開作好了鋪墊。
2.小夥伴們對台上的戲感興趣嗎?又為什麼要想去看戲,并争着去看戲?
——小夥伴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後的那種氣氛、感覺。
3.作者寫看戲前的波折有什麼作用?
——這樣寫一是有波瀾曲折,烘托了看戲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現了小夥伴們的熱情能幹的特點。
4.文章最後寫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表現了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了“我”愛平橋村的原因是――平橋村的人的善良可愛。深化了主題
5.怎樣理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人的真摯樸實的感情和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節美。(另外一個說法是:所謂“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歸納中心
課文寫的是“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畫了一群農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課後思考探究
一、随母歸省 釣蝦放牛 戲前波折
船頭看戲 月夜歸航 歸航偷豆 六一送豆
二、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描寫,如月下航船中對江南夜晚美麗景色的描寫,充滿了水鄉特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抒情表達方式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沉靜”說明笛聲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靜了下來,“自失”“彌散”寫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議論表達方式的使用,增強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現力。如“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為不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偷來在船上煮了吃的,沒有了趣味,也就沒有了那種心情。表現出了“我”對小夥伴的懷念,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三、“我”真正懷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戲的内容,而是與小夥伴們一起嬉戲玩樂,甚至偷豆的過程,所以那豆也是無比的好吃,戲也是無比的好看。更令“我”懷念的是平橋村的孩子、老人那種樸實、真摯的感情,他們勞動的本領、他們的淳樸善良,還有那農村特有的田園風光、自由的空氣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流露出“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1.這裡是虛寫,通過對唱戲的鑼鼓聲、朋友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等内容的幻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戲時,既焦慮又失望、沮喪的心情,進一步表現“我”對看戲的渴望。
2.“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我”歡喜愉快的心情。
3.句子化靜為動,細緻生動地寫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心情。
4.“支撐”寫出“我”看戲的勉強,“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寫出了“我”因戲不好看而心生困意。這句話描寫非常細膩,形象地刻畫出“我”睡眼蒙眬時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覺得戲無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五.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富有神話色彩的“大白魚”比喻航船,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船行之快,孩子們的駕船本領的高超,從側面烘托出了孩子們歡快的心情。點撥:本題要注意聯系上下文,考慮句子的語言特點。很多句子隻有理解透徹才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動。
作者寫“我”在劇場看戲的失望、無聊反襯了看社戲的美好;在劇場裡看戲,“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種冷漠、隔閡的關系,而看社戲時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愛的關系,這兩方面的内容互相映襯,互相加強,緊密統一,十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
點撥:這是一道拓展題,從課文内容拓展開來,要求我們更多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對其寫作内容進行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