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16 16:52:15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的第四意是這樣的:

又曰:“密謂際,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謂乎?”長史曰:“然”。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1

張旭石刻像

文中的這個“際”字,《說文解字》中說,:“際,壁會也,兩牆相合之縫也”。又說:“際取壁之兩合,猶間取門之兩合。”門之“間”,為開留了餘地。而牆壁之“際”,則是因為要合隻留痕迹,不留縫隙。

門與門的對合,即使不透光也會透氣。這裡說的當然是古時手工的木門,不會像現在的門一樣密不透風。而牆與牆相合既不透光,也不透氣。牆與牆對合的目的就是使它們渾然成為一體,即便是有一些合并的痕迹,也不可能透光、透風、透空氣。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2

顔真卿 麻姑先壇記 局部

所以,顔真卿就說:“豈不謂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謂乎?”

先不說整句話的含義,先說說“築鋒”。“築”在張懷瓘《玉堂禁經》裡“永字八法”中出現過,那是在九種用筆腕下起伏之法中對“馭鋒”的描述裡提到,“有點連物則名暗築”。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3

顔真卿 麻姑先壇記 局部

築,本是古代一種擊弦樂器。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用竹尺擊弦發音。後來引用為搗土的杵,進而用來表示搗土這個動作。

築和搗都能表達向下擊打的動作,為什麼非要用“築”這個不常用的字呢?築,專指築牆,用杵的方式把土搗實形成牆壁。用築字,也表明了築鋒的位置。築牆一般是在前一段牆的基礎上,向上或者橫向繼續夯築成完整的牆壁,築到一起的牆之間不留縫隙。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4

多寶塔中的目

也就是說,築鋒起筆的位置一般都在另一個筆畫中。《玉堂禁經》給出的字例是“目”、“其”之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豎畫内起筆寫橫畫。由于有筆畫重疊,也就沒有必要都講究起筆的方法。隻要象築牆那樣,把毛筆當成杵直接撞下來起筆就可以了。

在“均謂間”裡講了筆畫的起筆和相鄰的筆畫要留有間隙,以便展現筆法。到這裡為什麼又要故意寫到一起去了呢?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5

多寶塔中的其

這是因為相近似的筆畫如果都留有間隙,一方面顯得雷同。另一方面,都有間隙會使整個字散開不能成形勢,也就不能叫做字了。

書法講究疏密相間,錯落有緻,隻用一種筆法難免太單調了。所以隻要有可能,就要讓它有變化。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6

築鋒其實是一種古法,大篆裡随處可見。篆書時期筆法是比較簡單的,起筆都是直撞的方式。篆書筆畫的勻稱性,也使筆畫的連接最适合用築鋒。築鋒的特點就是連接實在,不會虛垮。就算如此,也不能把交接處寫得象焊過似的。不能使多出來的墨汁形成墨豬。

要使築鋒的筆畫象在另一個筆畫上長出來的一樣,這才是正确的,是“密”的,近乎與無縫連接。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7

顔真卿 麻姑先壇記 局部

這樣顔真卿那句話就好理解了,“難道不是築鋒直撞下筆,讓筆畫都能自相覆蓋而不留痕迹,從而不讓連接處疏離松垮之說嗎?”

宛成的意思是做成以後能夠自己掩蓋連接的痕迹的,使宛如一體。而疏與密也正好是一對相反意的字。

此一意與上一意,确實是講疏密,隻不過不是字體結構上的疏密。所以常說的“疏能跑馬,密不透風”也并不适合用到這裡。

篆書每個筆畫都用裹鋒筆法嗎(密謂際是一種古法)8

顔真卿 麻姑先壇記 局部

​起筆的位置确實會關系到整個字的結構,然而這一“間”一“際”,一“均”一“密”,并不是說的起筆的位置,而是起筆的狀态。不同的位置起筆的狀态不同,起筆狀态不同,用筆方法也就不同。

接下來的依次是鋒和力的内容,歡迎關注藝素簡共同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