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産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于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德約束)。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曆史發展趨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