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4:10

§教育篇

· I"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zhù。"~孟母三遷隻為子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經的學問和故事)1

俗話說:"跟着好人學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孟母三遷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環境對孩子教育的重要影響。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先是住在城外墓地旁的一所破房子裡。由于經常有人家辦喪事,小孟子就學人家哭喪。孟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于是就想辦法搬到城内商業街附近。隔壁恰好是個肉鋪,孟子沒事就學肉鋪夥計剁肉,還學小販讨價還價。古時候商人是沒地位的,這樣的環境對孟子的成長顯然也不利。孟母咬咬牙,再次搬家。這次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書聲朗朗,往來都是讀書人。孟子耳濡目染,也跟着學背書、拱手作zuò揖yī,言行也變得彬彬有禮。

想想現在的父母,為了孩子也是拼了,再貴的學區房也咬牙買下來,無非是想給子女從小就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經的學問和故事)2

"子不學,斷機杼"又是怎麼回事呢?"斷機杼"不要受讀音的混淆誤解為打斷脊梁骨噢。小孩子都貪玩,孟子小時候讀書也經常逃課。有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又逃課回家,啥都不說,把她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也就是說,馬上就要織好的一匹布就全毀了,許多天的辛苦就白費了。孟子很孝順,就跪下來問母親為何要這樣做。母親教育孟子,讀書就像織布一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一根根線、連續不斷地織,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布。如果半途而廢,不能持之以恒,怎麼能成才呢?孟子聽完母親的教訓,從此以後就專心讀書了。

所以教育方式很重要。打罵與說教講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行不通,而孟母教子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鑒。

· II"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具揚。" ~五子登科與好家教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經的學問和故事)3

"五子登科"是個很有教育意義的真實故事:窦燕山名叫窦禹鈞jūn,是五代後周人,燕山是他的籍貫。窦禹鈞年輕時為富不仁,做人不怎麼樣,年近三十還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夢到自己去世的父親,夢裡父親教育他要樂善好施,多做好事、積陰德。從此窦禹鈞像變了個人一樣,仗義疏财、救難扶困,成為一個大善人。不久以後,他就先後有了五個兒子。窦禹鈞牢記自己的教訓,嘔心瀝血地去教育這五個孩子,後來三個中了進士,兩個中了舉人。民間據此有俗話說"行善多,子登科。"這也是成語"五子登科"的來曆。

· III"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黃香溫席與傳統孝道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經的學問和故事)4

東漢的黃香九歲就知道在冬天替父親溫暖席子,讓父親睡得舒服些。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國人有很濃厚的"文化",對孝順父母很重視,"百善孝為先"。孝順長輩的事情,沒什麼道理可講,就應該無條件的去做。中國人注重孝道,從兩個字可以看出,1,"孝"是上"老"下"子",這個字本身就強調了血緣關系的延續性;2,"教",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從孝順開始。但《二十四孝》裡有些故事是違反人倫的,屬于封建糟粕。比如"為母埋兒"、"卧冰求鯉"等,對此要辯證的去看。

· IV"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孔融讓梨與傳統悌tì道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經的學問和故事)5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它之所以流傳千百年還為人津津樂道,就在于它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美德"悌道","悌道"的核心又在于"謙讓"二字。梁實秋先生有篇文章說,"有人猜想,孔融那天也許肚子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确有教育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